張敏蘭
摘要:課本劇是一種以學生活動為主體,以教材為依托,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文化素養而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編演課本劇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促進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完成課堂角色的轉變等。編演課本劇應遵循主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還應及時反思不斷改進。
關鍵詞: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本??;編演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5C-0035-04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實踐活動,旨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等方面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課程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要求:根據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確定活動內容,設計活動項目,創設活動情境。通過搜集資料、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總結評價等步驟,圍繞活動主題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運用有關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培養職業理想和職業情感。由此可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將成為獨具職教特色的教學活動,也將成為當前中職語文課程改革的亮點。
課本劇是以學生活動為主體,以教材為依托,借助舞臺塑造人物形象,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文化素養而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編演課本劇不僅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如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而且還要求學生具備戲劇表演方面所需的多種素質,如表演素質、舞蹈功底、組織合作能力、音樂藝術素養等。課本劇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形式,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誠如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毕挛膶⒁怨P者指導學生開展《走上舞臺——編演課本劇〈雷雨〉》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為例。
一、編演課本劇的可行性
著名劇作家曹禺曾說過:“學生參加演戲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演戲里的人,就發源理解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要具備活潑生動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p>
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常常舍不得放手,仿佛只有自己親自講解學生才能了解透徹,殊不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一旦讓學生把課文改編成劇本表演,他們的興致自然高漲了:選哪篇演?如何改編?誰適合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這一系列問題都促進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從而主動學習課文中需要掌握的知識。學生過去不愿學習戲劇常識,現在它是編演課本劇的基礎,學生就得主動學習,教師也無需多費唇舌。
閱讀課文鍛煉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改編劇本,要把很多敘述性語言轉化為對話,這鍛煉了學生寫作能力;戲劇表演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設計背景音樂,提高了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平時的排練培養了學生自我組織和協調的能力。課本劇也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多番鍛煉后,學生已具備了把語文知識遷移至實際生活中的能力,增強了他們觀察分析生活的能力。總之,編演課本劇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編演課本劇遵循的原則及注意事項
(一)遵循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分享到綜合實踐活動的快樂,進而愛上語文學習。教師在活動中只是一位引導者,提供給學生的不是現成的知識,而是一個自我探索、自我創造的實踐機會。在共同研究“編”、“排”、“演”、“評”的過程中,師生始終處于一種同步學習狀態,特別是促進學生借助舞臺積極參與,能動地獲取知識,增強創新意識。
2.實踐性原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是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培養綜合應用能力和提升人文素養。[1]以學生實踐為主讓學生時時處于語文實踐活動之中: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備道具、組織排練、表演。
3.可行性原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特點決定了該課堂不是教學的常態,所以在開課時要本著可行性的原則,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想當然地進行。
(二)注意事項
1.以教材為載體。課本劇不能是空中樓閣,不能脫離文本。它以教材為載體,從教材中來,再走進活動,進而達到活動目的。所選課文要求矛盾沖突激烈,情節性較強,人物性格鮮明。課文如果篇幅太長,可選取其中一兩個段落。
2.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為憑借。劇本必須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如果學生對活動不熟悉,也不了解,其結果只能是所有的活動都是在教師安排下完成。這就喪失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也與開設活動的初衷相違背。
3.精心設計活動主題。一部課本劇須有一個明確的貫穿始終的主題,編寫時可忠于原著,也可推陳出新,改編原文,提出一個新的主題。劇中的情節也可根據主題的需要增刪。這一環節需要學生展開想象,具有創新意識,大膽構思,不拘泥于教材。
4.重視情境創設、任務驅動、多元評價等手段的運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強調情境的創設,通過給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增強學生的內在驅動力,運用多元評價方法,綜合評價學生活動并及時反思。
三、編演課本劇的實踐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走上舞臺》是根據江蘇省職業學校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雷雨》一課安排的,其中涉及了第一、二冊口語交際部分的《介紹》《勸說》《交談》《情境對話》和《復述》的運用。目的是讓學生欣賞戲劇劇本之后能將劇本搬上舞臺,通過戲劇表演的嘗試,加深對戲劇文學和話劇表演藝術的體驗和認識,進而在設計、表演和總結中訓練分析問題的能力及普通話、藝術語言表達等語文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進一步提高戲劇欣賞水平。
(一)活動第一階段:準備
學生根據活動需要、個人特長和意愿分成編劇、導演、表演、劇務等小組,選出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角色進入應聘環節。在確定各項人員名單后,由導演組組織、表演組分配好角色,然后各組反復研讀劇本,熟悉劇情,根據演出要求分別制定出計劃,開展活動:編劇組改編課文成劇本;演員組熟悉臺詞,展開舞臺想象,為劇中人物設計舞臺動作;配樂組尋找合適的背景音樂;劇務組聯系好排練場地、確定每周的排練時間。舞臺布置及道具應從簡,本劇需要準備道具(桌椅、杯子、托盤、信封、扇子、雨衣、相框)以及(租借)服裝。
編好劇本的前提是讀透課文,查找相關背景資料,領悟作者的創作想法。這也是讀懂文本的前提。其次熟悉故事情節,根據故事情節設計戲劇結構,通過人物的言談舉止把握人物個性。只有對文本熟悉到一定程度,才能創作出富有個性化的劇本。課文《雷雨》對魯侍萍的語言、行動都有細致描寫,但是她的衣著、神態還需借助大家的想象,正是這種想象激發了創作劇本的沖動。學生為了寫好劇本,再次精讀原作。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初次編寫課本劇時,很容易照搬課文中人物的對話,舞臺說明也照抄課文敘述性語句。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改編時可適當增刪,無論是人物對話或是舞臺說明,都是為主題服務的。改編既要符合劇情發展及人物性格的需要,又要適合舞臺演出。編劇要把故事情節、社會背景及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全部變換成劇本的形式,尤其是臺詞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特點。在編寫過程中,學生將學到的語文知識充分運用到實踐中,鍛煉了寫作能力。
(二)活動第二階段:排練
重點應放在讀戲說戲上,為劇中人物設計舞臺動作,討論如何表演。人物對話應掌握好語調、速度、節奏及停頓,最大程度地為突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服務?!把輪T們”在導演組的指導下,通過戲劇動作、表情和語言表現人物,傳達人物的心理活動。有條件的可觀摩現有的舞臺錄像,學習藝術家們的長處。這是一個學習表演的過程,更是一個拓展課堂,可提高自己的戲劇鑒賞水平。
(三)活動第三階段:展演
最后確定演出時間,做好宣傳策劃及劇務、舞美、音響、服裝等準備。圍繞劇情的推進和人物性格的表現,務必要求人物的動作、表情、對話達到高度的個性化。另外,臺下觀眾應把臺上演員塑造的形象與自己想象中的形象對照,以便調整充實,使舞臺形象更為豐滿。這也是臺上臺下交流創新成果,共同提高語文素質水平的過程。
(四)活動第四階段:評價反思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應采用形成性評價方法,一般從態度、過程和效果三方面評價學生活動的情況,可采用自評、小組互評、師評和總評的形式進行綜合評價,考評等級一般分為優、良、及格、待改進四個等級。
演出結束后,導演、演員、工作人員及觀眾分別就劇本理解及“導”、“演”幾方面的得失進行交流探討,指出創新和成功之處,同時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重點可放在對劇本的理解上,特別是對人物性格是否把握到位、學生的戲劇鑒賞水平是否在活動中有了提高、學生組織協調能力是否獲得了提高等方面。
實踐證明,編演后學生對原課文的理解已上升到了一個高水平,此時教師可適時提出幾個深層次的問題讓學生盡情談論,進一步把握主題。顯然,編創人員對課文主旨及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認識,即使是沒有參與其中的“觀眾”,也因為到位的點評,對課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實現了語文素質水平的新的飛躍。可見,適時的評價反思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四、實踐后的收獲與反思
(一)收獲
1.編演課本劇促進了學生主動開展課外閱讀,延伸了語文課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課外閱讀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是可形成廣闊的語文智力背景,在廣泛的課外閱讀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培植和擴展,而閱讀中所接觸到的更為豐富廣闊的內容,可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整個人格全面而和諧地發展。二是發展學生的愛好和才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課外閱讀是發展每個學生的愛好和才能的手段之一,課外書讀得越多,掌握基礎知識就越容易,學習就會越輕松,他就會以更大的興趣學習功課,鉆研科學原理。[2]
從對人物的解讀到對人物的成功演繹,都是學生自我思考的結果,是對學生思考能力的一次訓練,是對語文課堂進行的有益的擴展、深化,不少課堂上無法實施的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
2.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主動探索,懂得合作。編演課本劇不同于以往的其他語文活動,它是全員參與的。以往的朗誦、演講、寫作等比賽,只是一部分人參與,很多情況下參加的都是班上的積極分子。編演課本劇是一項集體活動,要求全班參與。從編劇到導演、演員及服裝、道具、音響效果等如此龐雜的任務不可能由一兩位學生獨立完成,只有每個人分擔,才能出色地完成表演。在編演之前,很多學生從來沒有參加過類似活動,更沒有上過舞臺,一系列編演活動為他們樹立了信心,更好地融入了集體。平時的排練,更讓很多學生學會了分工合作,分享交流。顯然,學生在參演課本劇活動的過程中,體驗了成功的快樂,贏得了自尊,喚醒了自信,增強了集體觀念和榮譽感。
3.培養了學生綜合素質,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德國文學家黑塞說過,研讀世界文學是獲得教養的最重要的途徑。編演課本劇還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它是“大語文”教育觀的具體活動形式之一,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改編是一種創造,表演更是一種創造。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學生對課文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這樣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分析鑒賞能力及注意力、想象力、創造力,大大增強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動力及興趣。同時,演出大大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園文化品味。
(二)反思
1.兼顧其他學科的學習。從《雷雨》課本劇的編演可以看出,課本劇排練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為學生對文本、人物的解讀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學生需要犧牲很多的課余時間,放棄不少業余愛好,如何讓學生在演練好課本劇的同時又能兼顧其他學科的學習這一問題很值得思考。
2.表演的要求不能太高。學生不是專業演員,他們也沒有多少人生閱歷,即使能理解也并不一定就能在表演中完全體現出來,他們的演出必然是青澀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一定存在,教師對學生表演的預期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要多鼓勵,不能打擊他們的積極性。表演如此,舞臺美術等方面亦如此,要求都不要太高。在設置獎項時也要體現這一點,讓參加的同學盡可能獲獎,畢竟,參與活動已經是一種收獲。
3.關注差異,人人參與。在開展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中,如何關注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孩子都經歷活動的過程,在過程中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獲得應有的發展,還需要認真思考,努力做好。
4.關注評價,人人進步。教師如何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指導綜合實踐活動走向深入,讓每一個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都有進步;評價內容的設定如何才能做到精確,評價路徑的預設如何才能達到豐富,評價方式的選取如何才能滿足多元等,這些都需要在開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地總結與反思,不斷地完善與提升。
縱觀整個實踐活動過程,筆者不禁想起了詩僧志南的詩:“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弊髡卟晃仿愤b力衰,扶杖過橋,盡賞美景,成全他這一番濃興的正是那根“扶”主而行的“杖藜”。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教師只需遞出一根有用的“杖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學生智慧的火花就會在此過程中迸發出來,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效果。
編演課本劇這一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論是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還是對教師的專業素養,乃至對語文課堂教學,都具有積極作用。一線教師在平時教學實踐中應充分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教學功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我們希望,在積累語文學科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努力探尋學科延伸式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模式,扎實開展好這一活動。
參考文獻:
[1]董愛萍.職業學校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1984.
(責任編輯:張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