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工會主席對維護企業職工權益起著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企業工會主席因合法履行職務而受到企業不公平待遇的情況時有發生。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改革工會主席的產生管理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工會地位,使得工會主席擺脫維權難的困境。
關鍵詞:工會主席;權利保障;工會地位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勞資糾紛日漸增多,工會作為職工權益的維護者,作用不可小覷,而與此同時卻出現基層工會主席因維護企業員工的合法權益而受到企業不公平對待,無法有效維護自身權利的情況,即所謂的“維權者被侵權”現象。
一、問題的提出:工會主席權益保護的現狀
近年來,工會主席與企業的侵權事件屢見不鮮,工會主席為維護企業員工的合法權益,傷及企業經營者利益,遭受不合理的打擊報復,此類案例屢見報端,說明我國對企業工會主席的法律保護未達到應有的效果。
“唐曉東事件”是工會主席遭受企業報復的典型案例之一。唐曉東是中日合資的北京三環相模新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環公司)的工會主席。事件起因為該公司職工自發成立工會,并選舉唐曉東為公司工會主席,唐曉東上任后發現,公司在職工勞動保障方面存在諸多問題,為此,唐曉東找到日方老板,要求公司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辦理社會保險并恢復職工福利待遇。此外,他還向有關部門反映了公司使用外來務工人員且未辦理“就業證”的問題。而公司不僅并未改正,反對工會采取了制裁措施。此后,三環公司工人簽訂委托書,委托工會主席唐曉東全權代理他們與公司的訴訟。于是三環公司強行施壓工會委員會,罷免了唐曉東工會主席的職位,后北京市市區兩級工會組織勒令三環公司恢復唐曉東工作,并補發工資,三環公司卻并未執行。之后,北京市勞保局、市總工會和市企業家協會針對該情況召開了三方聯席會議,向三環公司重申了將唐曉東恢復工作并補發其工資的要求。迫于壓力,三環公司收回罷免決定,但最終仍以唐曉東時任公司總務部經理時未換《衛生許可證》為由,解除了與唐曉東的勞動合同。
二、工會主席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原因
(一)企業侵權成本低
從唐曉東案可以看出,企業若要侵害工會主席的合法權益,過程簡單,易于實現,而工會主席的維權途徑卻并不暢通。恢復工會主席工作,補償其損失,對于侵權企業來說并沒有任何損失,而“給予本人年收入二倍的賠償,并給予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的經濟補償金”,這種情況下企業解除工會主席勞動合同的代價甚至比買斷工齡還低,其侵權成本之低可見一斑。
《企業工會主席合法權益保護暫行辦法》的頒布,對實際保護工會主席的權益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并且往往需要工會主席付出較高的維權成本,才能獲得自己本應得到的補償,另一方面,規定對企業方的違法侵權行為沒有起到相應的懲戒作用,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對侵權企業的縱容,侵權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對企業就不具有威懾力,不能在事前避免侵權行為的發生。
(二)工會地位有待提高
我國現今勞動市場傾向于資方市場,用人單位占據主導地位,在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市場上擁有“用人自主權”,掌握著市場的主動權。相比之下,在企業內部和社會整體環境中,工會的地位均沒有達到可以與企業平等對話的程度。在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工會已經成為一個企業中極其重要的部門,工會主席也備受尊重,用人單位的決定一旦傷及職工利益,工會主席就可以利用工會組織職工進行罷工,迫使企業尊重職工意愿,以此切實維護職工權益。反觀我國,一方面,工會組織往往流于形式,成為企業傳達意愿的機構,失去其表達職工訴求的本質意義,工會的運作依賴于企業,無法具有獨立意志,企業并不受到工會的牽制,因此并不將工會置于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社會大眾沒有認識到工會地位的重要性,由于我國勞資雙方市場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缺乏對工會組織的系統認識,甚至連企業職工對于可以代表自身利益的工會也沒有足夠的重視。而工會地位的低下,必然造成工會主席有名無實,沒有與企業進行平等對話的能力,也會因此失去在職工中的公信力,并且惡性循環導致工會和工會主席的地位難以提升。
三、保護工會主席合法權益應采取的措施
(一)改革工會主席的產生和管理機制
目前,我國工會主席的產生、管理機制不能代表會員的民主意愿,或者雖由會員選舉產生,卻并不具備工會主席應有的素質。解決這個問題的具體措施分為兩種,即實行工會主席直選制,或者實行工會主席職業化。
山西臨汾曾經在一百家非公有制試點企業推行工會主席直選,要求企業工會主席進行公開選任、民主直選,選舉出的工會主席由上一級工會直接管理,工會主席只接受上級工會領導,對本單位職工負責,獨立于用人單位。應當把工會主席的任免、考評、薪酬等決定權從企業手里轉移到工會和職工手中,這就賦予了工會主席和企業行政站在一個平等地位上履行維權的能力,有效避免了工會主席自身權益被企業輕易侵犯的尷尬。除了工會主席直選制,工會主席職業化也日益受到認可,它是工會體制創新的重要途徑。工會主席的產生采用社會化招聘,并且對其進行專業化培訓,使得工會主席能夠對工會進行職業化運作。但是工會主席職業化并不意味著拋棄民主,事實上,工會主席的職業化是指其身份的職業化,而并不意味著其產生過程的行政化。工會主席職業化制度中,為使工會主席獨立于用人單位,所采取的措施是主席不再從用人單位內部產生,而是由上級工會招聘一批有工會工作經驗的人,推薦給用人單位,再通過工會會員民主選舉出工會主席。
(二)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對工會主席的保護力度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應當從兩方面著手,其一,對工會主席的合法權益進行更加全面的規定,其二,對企業侵害工會主席權益的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從而促使企業積極遵守相關規定,從事前預防侵權行為的發生。《工會法》規定保護工會主席免受不公平的調動及不合程序的罷免,但實踐中企業往往利用法律規定的不明確性侵犯工會主席權益的情況。另一方面,我國法律法規對侵權企業的處罰多為賠償經濟損失,完全在企業可承擔范圍之內,卻不能彌補被侵權的工會主席所遭受的損失。因此,在企業工會主席因履行職責而遭受打擊報復的情況下,除經濟賠償外,還應讓企業承擔一定的懲罰性賠償,或由勞動行政部門對侵權企業進行相關的行政性處罰。
(三)提高工會地位
工會地位與工會主席息息相關,二者相互影響,因此,提高工會地位對工會主席合法權益的維護也有積極影響,而在現存工會體系中,企業工會在企業內部和行政上都不受重視,工會組織的地位也難以得到社會的普遍承認。針對工會主席的保護,我國法律法規中強調上級工會對基層工會的支持引導以及對基層工會主席的保護,但在實踐中,企業工會作為基層工會,與上級工會的配合不夠密切,上級工會對企業工會的順利運轉不夠重視,也并不具有足夠促使企業改正的能力,這也是造成工會地位較低的原因之一。此外,我國企業職工對工會的重視程度較低,沒有充分認識到工會的作用,缺乏對工會的系統認知,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企業與上級工會共同努力,組織企業職工,對其進行工會組織的知識宣傳,提高工會在職工中的領導力。
【參考文獻】
[1]李佩琦.工會的創新—獨立工會.載《企業家天地》,2006年第6期(6)
[2]姬斌.如何改革工會制度.載《暸望》,2003年第50期
作者簡介:劉燕磊,(1991)漢族,河南省漯河市,現為西北政法大學2013級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