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在填補損害、精神撫慰以及制裁、預防損害行為方面發揮了獨特功能,對凈化社會風氣、保護婚姻中無過錯配偶的權利產生了積極的引導作用,但是由于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總體上略顯粗糙,制度設計上存在諸多缺陷,從而導致離婚時無過錯方損害得不到充分救濟,也使得離婚損害賠償在司法實踐中困難重重。本文主要針對完善離婚損害賠償的情形、損害賠償權利義務人的界定,損害賠償數額的具體確定等方面提出了建議措施。
關鍵詞:離婚訴訟;損害賠償;權利義務人
一、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不足
(一)離婚損害賠償的法定事由過少
我國《婚姻法》 規定了四條,雖然,列舉的這四條是明顯地違反夫妻忠實義務,侵犯配偶人格權行為,但需要明確的是過錯方的“過錯”是具有其特定含義的,即該“過錯”并不是一種主觀上的過錯,而是一種客觀的行為過錯,即行為人實施了法律列舉的上述行為。但在實際的婚姻生活中,夫妻一方侵害他方權益的行為卻不僅限于以上四種情形,大量本應適用離婚損害賠償的情形卻游離在法律規定之外,具體列舉如下:第一,由于我國法律對通奸特別是長期通奸行為沒有規定,法院一般對配偶一方的長期通奸行為的訴訟請求難以獲得支持。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明確通奸的違法性,如美國許多州都將通奸認定為是犯罪行為,但很少有人因此而被起訴。在那些采取過錯離婚制的州,通奸可構成足夠的離婚理由;此外,有些州在對夫妻財產進行分割時也會將通奸作為考慮因素之一,可能會授予過錯一方配偶較少的財產;第二,對于實施家庭暴力的法律釋義過窄。《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一條把家庭暴力行為限定為行為暴力,此解釋比世界大多數國家對家庭暴力的定義要窄。在我國城市家庭中,家庭暴力的形式更多地表現為冷暴力。冷暴力,顧名思義,它首先是暴力的一種,是指不是通過毆打等行為暴力解決問題,而是表現為語言的嘲諷、故意忽視、躲避、冷漠、輕視、疏遠和漠不關心等,其實質是精神虐待。專家認為,家庭精神暴力對婦女的傷害不亞于身體暴力,長期遭受精神暴力容易出現情緒表達障礙和性格扭曲。第三,侵害配偶生育權(特別是男方生育權)的行為也會給配偶一方造成嚴重的傷害,但卻不在我國婚姻法規定的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賠償之列。2011年出臺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九條明確規定:男方生育權被侵害可作為離婚事由,但卻不能作為請求賠償事由依據。但一方擅自終止妊娠給對方造成的精神上的痛苦,更甚者會導致離婚收場的結局。由于存在上述的諸多問題,我認為我國對于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相關規定并不能全面地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離婚損害賠償當事人的規定不周延
《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遭受家庭暴力的”、“遺棄、虐待家庭成員的”當事人不僅是指配偶一方,也有可能是其他家庭成員,比如配偶對子女、配偶對老人的家庭暴力、遺棄、虐待而導致夫妻關系破裂的。再有,第三者與合法婚姻的配偶一方發生婚外性關系,顯然會損害無過錯配偶的人格利益,但《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二十九條第一款卻明確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限于無過錯方的配偶,并不包括婚姻關系以外的其他人。有學者贊成該觀點,他們認為:承擔離婚損害賠償責任的主體,只能是存在過錯的一方,理由是“離婚損害賠償糾紛,涉及的配偶間的民事權利,不宜將第三者牽扯進來,對上述第三者的行為,更適宜以道德來調整”。與之相反的觀點則認為:“雖然離婚損害賠償解決的是民事賠償責任的問題,但這種離婚損害賠償卻是因為第三者與有過錯方共同對無過錯方造成的重大實際侵權,因此,認可有過錯方的侵權責任,而排除構成共同侵權的第三者的侵權責任在道理上說不過去。”很多國家如瑞士、日本、美國司法實踐中都將第三者當做損害賠償的責任主體。同時一些學者在論著中也指出基于公平正義原則,理應追究侵害配偶權的違法行為人的損害賠償責任。
(三)離婚損害賠償數額無依據
離婚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兩方面。其中物質損害賠償包括財產損害賠償和人身損害賠償。物質損害賠償額易于計算和取證,也易于填平和補救;而精神損害,則屬人格利益損失和精神健康損失,法律對精神賠償額的確定沒有作出具體的規定,從而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官擁有很大自由裁量的權,對賠償數額的確定隨意性較大,從而導致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在保障無過錯方的合法權益的作用得不到較好的發揮與展現。
二、我國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的完善
(一)擴大離婚損害賠償范圍
嚴格地說,只要是因一方的過錯,不論是何種形式,只要達到一定程度導致婚姻關系破裂的,無過錯方都有權要求損害賠償。但《婚姻法》僅列舉了四種形式,不能很好地保障受害人,這么大的一部分受害人的權益得不到救濟,可以說違背了此制度制定的初衷,這是一個缺陷。我建議我國可以借鑒《加拿大聯邦家庭法》對離婚理由的規定:通奸行為、精神和身體的嚴重折磨、同性戀行為、配偶之一方因犯罪被長期關押、配偶之一方吸毒成癮 3 年以上等等。《聯邦婚姻法》于 1968 年作了徹底修改,離婚的理由已大為擴大,包括了過失(通奸、反常性行為、重婚及虐待)及感情破裂這兩種概念。結合我國國情,仍以列舉的方式擴大離婚損害賠償的類型,但為更周到地保護無過錯方配偶的利益,不妨加上一個兜底條款,給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及司法解釋留下空間。
(二)調整損害賠償權利義務的主體
我建議,增加如下規定:首先,配偶一方與婚外同性相戀,導致婚姻破裂時,無過錯方配偶可提起離婚損害賠償。其次,如果遭受家暴、受虐待、遺棄的僅是無過錯配偶,而導致離婚的,其可以主張離婚損害賠償,如果離婚是因為配偶一方對其他家庭成員的家庭暴力、虐待、遺棄行為導致的,則提起損害賠償的不應該是另一方配偶,而應該是受侵害的其他家庭成員。再有,社會現實證明僅依靠輿論、道德譴責是無法遏制第三者插足、損害婚姻關系的行為的。這就需要在婚姻法中作出明確規定,即使法律修改一時難以實現,實踐中也能根據《民法通則》第106條、《侵權責任法》第2條、15條之規定,追究第三者應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但對第三者的定義應作限制性解釋:僅僅針對第三方明知對方有配偶仍與之重婚、同居、長期通奸的。但是對于不知情的“第三者”其本身無過錯,甚至可能也是受害者,應排除在損害賠償義務的主體外,第三者應與過錯方配偶承擔共同侵權責任。
(三)明確損害賠償的數額
法律應明確對于離婚損害賠償的范圍,該范圍應當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其中,物質損害賠償包括:財產損害賠償和人身損害賠償,對物質損害賠償,法律對賠償標準已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對精神損害賠償,首先,有損害就應該有救濟,不應該把精神損害是否嚴重作為賠與不賠的認定標準,而應作為確定具體賠償數額的一個參考尺度;其次,在對具體賠償數額的確定上,精神損害賠償只是賠償受害方損失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于人格尊嚴這種無法估價的權益,但是為達到精神撫慰的目的,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應具有可行性,既要確定最低賠償限額,也不宜將數額界定得過高,并在此基礎上法官再結合給無過錯方的精神損害程度大小、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人的經濟承受能力以及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來行使自由裁量權,從而做到更好的保障無過錯方的人格利益和精神權益,進而促進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參考文獻】
[1]夏吟蘭.離婚救濟制度之實證研究.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6期
[2]孫若軍.論離婚損害賠償制度.載《法學家》.2001年第5期
作者簡介:曹雪婷(1989年),女,漢族,陜西省商洛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2013級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