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要】本文試圖對國內近20年來有關流行音樂歌星的研究文獻進行分類和梳理,探尋這一時期流行音樂歌星研究的側重點,分析其研究方法,并對目前學術研究所顯現的優勢及不足提出幾點淺知拙見,以供同仁們商榷指正。
【關鍵詞】流行音樂歌星;歌星現象;歌星效應
流行音樂歌星是工業時代的產物,他們既是獨具魅力的歌者同時也是能產生巨大商業價值的明星,他們憑借其獨特的魅力在大眾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筆者試圖對國內近20年來有關流行音樂歌星(以下簡稱歌星)的研究文獻進行分類和梳理,大致可分為兩類,即歌星現象研究和歌星效應研究。現象的研究包括歌星和與歌星有關的流行文化現象研究,如“追星”、“粉絲”、“選秀”等現象;效應的研究,是基于受眾在接受歌星的過程中如何受到他們的影響且產生怎樣的社會效應,包括歌星對電影和流行音樂產業的影響,以及歌星的社會效應兩方面。
一、歌星現象研究
國內將歌星視為一種現象的研究,始于20世紀末,首當其沖的是金兆鈞的《崔健與中國搖滾樂》[1]文章首次將“搖滾樂”作為一種現象研究,并剖析了崔健的搖滾樂在中國的地位及價值,是正面評價崔健搖滾樂的佐證。其次是“鄧麗君現象”研究。作為一個時代的標志性人物——鄧麗君以及她的音樂研究價值已超出其本身。楊艷麗的《從城市民族音樂學視角看“鄧麗君現象”——關于鄧麗君歌曲在大陸、臺灣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2],此文以20世紀60至80年代的臺灣、大陸、日本三地的社會環境入手,分別從社會、個人以及聽眾、音樂和歷史的角度解析鄧麗君歌曲的流行的原因。伴隨著流行音樂的盛行,與歌星相關的“追星”“歌迷”“選秀”等現象層出不窮,并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如張文杰的《消費時代的煽情誘惑與審美距離——從“楊麗娟追星案”看大眾流行文化的某些得失》[3],文章批判了媒體對歌星的高度神話,導致受眾迷失自我的現象。從這些現象中反映出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的文化觀、價值觀、道德觀的整體沒落。吳志浩的《香港的流行歌曲及“歌迷會”》[4]一文介紹了香港“歌迷會”的由來、團體結構、分支、發展狀況及影響,文章發稿于1988年,是一篇較早關注“歌迷”現象的文獻。“粉絲”是“歌迷”的代名詞,于近10年在娛樂圈逐漸興起并廣泛使用。周庭銳、叢子薇、劉叢等合著的《粉絲評價對明星商業產出的影響研究》[5]從商業的角度分析了基于互聯網載體的粉絲評價對于明星商業產出的影響,并為中國娛樂產業提出創新贏利模式的建議。從04年的“超級女聲”到最近的“中國好聲音”,火爆的“選秀”現象引發了學者對它關注。項筱剛的《論“超級女聲現象”》[6] 從宏觀的大眾文化的生態失衡現狀和微觀的大眾娛樂、媒體以及評選機制等方面探討了“超級女聲”現象對中國流行音樂具有的現實意義。張濤,馬東風的《娛樂時代的大眾狂歡——由“電視造星”現象引發的思考》[7]一文批判了時下火熱的“電視造星”運動即“選秀”背后商業利益的驅使,致使比賽變質的現象。
二、歌星效應研究
關于歌星的效應研究,筆者從眾多的文獻中梳理出兩種不同角度的研究,第一類是歌星與產業效應關系研究,另一類是歌星與社會效應關系研究。在歌星與產業關系的研究中,筆者搜集到最多的是歌星對電影產業和流行音樂產業的影響方面的文獻。電影方面的有吳徐君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電影文化掃描》[8]文章通過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電影文化的研究,說明流行歌星在電影中的雙重價值,是商業電影值得推崇的運作模式。流行音樂產業方面的有彭英姿《鄧麗君音樂對中國內地流行樂壇的影響研究》[9]。該文章分析了歌星與流行音樂產業的密切關系以及形成這些關系的深層次原因。
在歌星的社會效應研究中,王思琦的《回眸:新時期中國城市流行音樂的發展與變遷》[10]和《1978-2003年間中國城市流行音樂發展和社會文化環境互動關系研究》[11]兩篇文章均涉及到歌星對社會、文化、政治的影響,是一篇較全面談及流行歌星的功能的文章,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結語
縱觀國內近20年流行音樂研究文獻,歌星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尤其近10年內碩、博士學位論文數量明顯增多,研究視角逐漸加寬,研究的本土化特征也越來越明顯。目前我國的流行音樂尚處于起步階段,中國流行音樂本身還處于不斷變化、發展、融合的時期,因此還有很多研究領域有待開發,這是值得今后研究的重要領域。我國未來流行音樂的研究方向將從單純的現象研究投向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領域。
參考文獻
[1]金兆鈞.崔健與中國搖滾樂[J].人民音樂,1989(04):32-33.
[2]楊艷麗.從城市民族音樂學視角看“鄧麗君現象”——關于鄧麗君歌曲在大陸、臺灣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03):144-153.
[3]張文杰.消費時代的煽情誘惑與審美距離——從“楊麗娟追星案”看大眾流行文化的某些得失[J].藝術研究,2011(02):22-23.
[4]吳志浩.香港的流行歌曲及“歌迷會[J].音樂愛好者,1988(02):38.
[5]周庭銳,叢子薇,劉叢,等.粉絲評價對明星商業產出的影響研究[J].中國市場,2012(27):32-39.
[6]項筱剛.論“超級女聲現象”[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6(03):66-74.
[7]張濤,馬東風.娛樂時代的大眾狂歡——由“電視造星”現象引發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6(09):59-61.
[8]吳徐君.20世紀三四十年代電影文化掃描[J].電影文學,2010(02):
18-20.
[9]彭英姿.鄧麗君音樂對中國內地流行樂壇的影響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09.
[10]王思琦.回眸:新時期中國城市流行音樂的發展與變遷[J].音樂生活,2006(10):24-41.
[11]王思琦.1978-2003年間中國城市流行音樂發展和社會文化環境互動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