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冬梅
【摘要】隨著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西方聲樂藝術理念進入我國,使得中國聲樂藝術概念越來越多與西方接軌。同時在這個推崇創新的時代,涌現出一批杰出的樂壇新生代作曲藝術家如:鄧垚、胡廷江、欒凱等。《瑪依拉變奏曲》由胡廷江改編自新疆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這首歌曲旋律高亢嘹亮、輕盈明快,塑造了一位美麗哈薩克族姑娘活潑、開朗的性格。胡廷江巧妙的將西方的花腔技巧完美融入中國民族聲樂,使得兩者相互碰撞,開出了一朵不一樣的“民族之花”。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聲樂;花腔技巧
引言
民族音樂正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音樂創作者將各種元素融入到民族音樂中,并且這樣的嘗試也得到很好的反應。這是音樂上的一種“混搭手法”使得中國音樂不再單調,讓其色彩更加豐富。既有濃郁的民族風味、鮮明的時代氣息,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所在,同時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聲樂的多元化。將民族音樂更好地推向世界舞臺,為傳承中國民族音樂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創作背景
《瑪依拉變奏曲》這首歌曲前身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由中國作曲家和民族音樂學家王洛賓改編。他被譽為“西部歌王”, 自1937年就開始搜集、整理、編寫、出版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歌。他創作的《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薩拉姆毛主席》等均是膾炙人口的歌曲。
《瑪依拉》主要描寫的是我國哈薩克民族的風土人情。哈薩克族人民公元前就活躍于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及伊犁河谷、伊賽克湖一帶,是“絲綢之路”古老的開發者和經營者之一。這是一個熱情的民族,他們對音樂非常的熱愛,素有“音樂和歌是哈薩克民族的翅膀”之說。這個民族人人都能歌善舞,這里的民歌風味獨特,具有高亢,嘹亮的風格?!冬斠览愤@首作品的主要意思是“瑪依拉”是一位美麗的哈薩克族姑娘,牧民們只要聽到她的歌聲就會忍不住停下來去傾聽,年輕的哈薩克都慕名而至。美麗的瑪依拉伴著青年的冬不拉縱情歌唱,展現出了她熱情開朗,能歌善舞的一面。
哈薩克民歌《瑪依拉》全曲為3/4拍,是一首加副歌的單二部曲式 ,是七聲清樂E宮調式。而胡廷江所創作改編的《瑪依拉變奏曲》內容更為豐富,在《瑪依拉》原始基礎上作出改編。將其結構進行擴充,由原來的三段體分節歌發展為帶有再現的三段式大型變奏曲,是E自然大調。第一部分為主體部分,延續原曲風格,變化不大;第二部分為變奏,轉為A大調,情緒轉為抒情柔美;第三部分回到主調,與第一部分呼應,情感熱情而活潑。
《瑪依拉變奏曲》在《瑪依拉》原有旋律的基礎上加入西方美聲唱法中的花腔技巧,使得整首歌曲調更加華麗,織體更加豐富,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歌曲的難度。這首歌曲最早是出現在2008年的十三屆青歌賽上,由民族組選手常思思演唱,讓觀眾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首特別的民族聲樂作品受到全國觀眾的欣賞和喜愛,在各個聲樂比賽中成為歌手們所青睞的作品。該歌曲迅速在各個文藝層面上傳播,有的聲樂教材也已選用,無論是專業歌手還是業余愛好者都競相學習,胡廷江創作的《瑪依拉變奏曲》是“中西結合”式創作手法的成功典范。
二、 民族聲樂與花腔的結合 花腔技巧在民族聲樂作品中的體現
花腔技巧是西方美聲唱法中較為特別的一種炫技手法,多用于演唱快速的音階、頓音和裝飾性的華麗曲調,花腔技巧在歌劇中運用廣泛。在莫扎特時期胡廷江在民族審美性與西洋藝術相結合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美聲唱法中“花腔”這種創作技法靈活運用于民族歌曲的創作中。他所寫的歌曲在音域和唱法上做出了很大的突破,花腔技巧的加入使歌曲音域范圍得到擴張,同時作品唱法也不在局限是民族唱腔,結合美聲唱法的圓潤音色使得歌曲表現力更加豐富而且增加了歌曲演唱難度。例如胡廷江的另一首創作歌曲《春天的芭蕾》就是要求演唱者具有良好的氣息,樹立通暢的歌唱管道,還要有訓練有素的非凡華彩演唱能力。無詞歌形式的《炫境》,全曲通過一個“啊”字加上旋律需表現出時而婉轉優美,時而大氣磅礴的意境,是相當考驗演唱者技巧與功底的。同類型的聲樂作品還有劉聰的《在青翠的山谷里》用花腔來表現山谷中空靈的鳥叫聲,非常的生動形象。尚德義的花腔作品《春風圓舞曲》也是成功代表。
花腔唱法一般由女高音擔任,花腔女高音,英文名:coloratura soprano,是指美聲唱法中具有花腔技巧的女高音,換言之,就是主要在高音區的炫技演唱。花腔女高音分為喜劇花腔女高音和抒情花腔女高音 ,聲音輕巧靈活、色彩豐富,性質與長笛相似,用以表現歡樂的、熱烈的情緒或抒發胸中的理想。“如夜鶯般婉轉”是花腔女高音的評價之一。我國著名的花腔女高音主要有 :吳碧霞、迪里拜爾、常思思等,她們用純熟的技巧為我們詮釋一首首動人的作品,一個個美麗的場景。常思思因演唱《瑪依拉變奏曲》而一舉成名,本文將對演唱這首作品進一步分析。
三、《瑪依拉變奏曲》演唱分析
(一)總體演唱風格
應該運用民族唱法并結合花腔的演唱方法。作品歡快,所以呼吸上做到快吸,富有彈性。整個作品連音流暢,跳音靈活。在高音的運用上,高音做弱聲處理,長音部分需要很好的氣息控制,混聲的應用,良好的共鳴也是至關重要。要做到這些,需要進行嚴格的技術訓練。
(二)歌曲表現
《瑪依拉變奏曲》在作品表現方面可將全曲分為四個部分,從不同角度來描寫這個人物角色。第一部分是主題描寫活潑可愛的哈薩克姑娘,歌曲采用《瑪依拉》的原曲情緒表現,一開始以飽滿熱情的基調引出瑪依拉的開朗的性格,在唱到“我的屋檐底下”做了放慢的處理,使得主題部分情緒得到擴充。
第二部分為變奏部分,描寫瑪依拉的熱情奔放。作者將該部分在原旋律的基礎上將長音做了變化,加入富有跳躍性的花腔演唱技巧。這一種演唱技巧的加入,使得該旋律更加豐富?!拔沂峭呃媚锩鞋斠览被ㄇ徊糠挚梢暈楝斠览_心的笑聲,演唱時要求建立良好的頭腔共鳴,快速音階跑動時每一個跳音做到輕盈且富有彈性,后面的連音要保持好聲音的位置,再加以氣息的推動。最后還有大篇幅的連跳結合,更是要做好氣息的分配。同時通過這種手法將瑪依拉熱情的性格變現得更加生動。
第三部分描寫了瑪依拉的心靈手巧,該部分將速度放慢一倍,轉掉進入到抒情的樂段,在調性和情緒上與前面產生對比?!鞍资纸硭倪吷侠C滿了玫瑰花,等待我的情人彈響冬不拉,年輕的哈薩克來到我的家……”表明瑪依拉不僅是一個活潑的少數民族女孩,同時也有渴望愛情的少女情懷,繡上美麗的手巾送給心愛的人,用歌聲傳達對哈薩克小伙的愛意。此段為抒情樂段,因此從演唱時因注意氣息平穩聲音位置的統一,每一句后面的長音都要做漸強漸弱的處理,以表現姑娘溫婉柔情的一面。
第四部分為再現部分,描寫了一位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姑娘的形象。該部分完全再現主題,最后加入舒展的連跳音結合唱段,更加強調旋律的舞蹈性。演唱時想象自己就是置身在這歡樂的環境中,載歌載舞,最后以一個結實有力的高音自信的結束全曲。 這首歌曲要求做到動態和靜態的對比來展現人物心理活動,不僅是表現了瑪依拉的美麗與開朗,同時反映出人民生活幸福,各族人民和諧相處的一片祥和景象。
《瑪依拉》是哈薩克族比較經典的歌曲,有很多歌唱家都有演唱過,由朱逢博演唱的版本是屬于中國早期的民族唱法,其聲線細膩,音色比較自然,表現的是瑪依拉淳樸的性格。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演唱的版本用的是美聲唱法,其聲線圓潤飽滿,從音色方面更多表現了瑪依拉成熟大方的魅力。在當今聲樂界里,常思思是中國聲樂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她演唱《瑪依拉變奏曲》嗓音既有民族唱法的優美,也有美聲唱法的圓潤,集中西審美于一身,是一種比較新穎的唱法。塑造的是一個活潑開朗,熱情大方的少數民族姑娘形象。
結語
世界音樂百花齊放,中國民族聲樂與西方花腔演唱技巧相互交融,這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體現了我國民族聲樂文化的精髓與世界文化藝術的滲透。中國音樂藝術因此而綻放出朵朵美麗的“民族之花”,由胡廷江創作改編的《瑪依拉變奏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曲。民族聲樂與花腔技巧相結合的創作手法讓民族聲樂綻放異彩,它傳承了民族聲樂,讓民族聲樂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方露娜.高屋建瓴的聲樂藝術——淺談花腔技巧的藝術特色及訓練[J].藝術教育,2006(12).
[2]劉愛珍.胡廷江花腔歌曲淺析[J].大眾文藝,2012(3).
[3]黃小賓.美聲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審美分析[D].廈門大學,2007.
[4]鄧蘊.談花腔女高音詠嘆調的演唱[D].沈陽音樂學院,1997.
[5]王瑩.花腔技巧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與表現[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5).
[6]車紅娟.近十年來我國民族聲樂中“花腔”研究綜述[J].民族音樂,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