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潮爾”為蒙古族傳統弓弦樂器,但這件古老的弓弦樂器卻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蒼涼、古樸又具有力量的音樂旋律也即將隨著這件樂器而消失,潮爾及其音樂成為當下較為重要的課題之一。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制約了它的發展而衰落到瀕臨消失?本文將分析其衰落原因,從而能達到保護和傳承這件蒙古族傳統弓弦樂器的目的。
【關鍵詞】潮爾;弓弦樂器;蒙古族;保護和傳承
一、“潮爾”的界定
“潮爾”一詞為蒙古語,原意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音同時鳴響”。就“潮爾”而言,它的表現形式很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來講,“潮爾”為統稱,泛指多聲部且帶有持續低音的樂器和喉音唱法。喉音唱法中有一人演唱的“浩林潮爾”(指“呼麥”),也有一人領唱同時伴有多人持續低音的“潮林哆”(又稱“潮爾合唱”),“浩林潮爾”與“潮林哆”均聲樂潮爾(也稱“人聲潮爾”)。樂器潮爾有管樂潮爾、彈撥潮爾和弓弦潮爾,其中管樂潮爾指的是“冒頓潮爾”(蒙古語,為木制的潮爾),大多數學者認為此件樂器是吹管樂器“胡笳”;彈撥潮爾是流傳在阿爾泰山,土爾扈特、卡爾梅克等蒙古人中也有流傳。弓弦潮爾也稱“烏塔順潮爾”,主要流傳于科爾沁地區,民間將其簡稱為潮爾,狹義上所指的潮爾就是科爾沁弓弦潮爾。
自20世紀40年代起,科爾沁弓弦潮爾(以下簡稱“潮爾”)曾一度出現衰落,處于瀕臨失傳的狀態,會演奏潮爾的人幾乎所剩無幾。直至改革開放,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對潮爾進行挖掘,同時整理出了潮爾大師色拉西的演奏曲目、演奏技法等相關資料,有人認為潮爾為馬頭琴的前身,也就是新的事物馬頭琴代替了舊事物潮爾的位置,其實則不然,潮爾大師色拉西曾說過他演奏的是潮爾,不是馬頭琴。二者雖有相似之處,還是有自身的特點,但是否為同一件樂器至今還未有定論。
對于蒙古族弓弦樂器馬頭琴來說我們并不陌生,而且它也是蒙古族的代表樂器之一,潮爾卻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在1986年出版的《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中對潮爾的解釋為:“潮爾(chaoer)蒙古族拉弦樂器,又稱錫納干潮爾(意音箱為梯形的琴)。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興安、哲里木、昭烏達盟和西北部的巴彥淖爾盟、阿拉善盟等地……潮爾早期主要用于自拉自唱,是民間藝人演唱的英雄傳奇、民間故事及敘事長詩的主要伴奏樂器……”,除了這本書中描述的潮爾音箱形狀之外,也有其他形狀的音箱,比如等邊六角形、多邊形等,但現今的潮爾主要以倒梯形的音箱居多。通過對潮爾結構形態的簡單描述,馬頭琴與其共同之處均為弓弦樂器,二弦,弓和弦都由馬尾制成,或許因此而讓一些人認為馬頭琴是潮爾的“進化產物”,從而淡化了對潮爾的重視程度。
二、潮爾的衰落原因
也許會有人產生疑問,潮爾這件樂器為何會瀕臨失傳?它曾經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喜愛,可以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為何衰落至此?究其根源,并結合潮爾在不同時期所處的狀況,可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生活生存方式的改變
蒙古族人民最初是過著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哪里的草好就去哪里,沒有固定的居所,潮爾就成為了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一劑“調味品”,能歌善舞的蒙古族牧民,在他們盛大的婚禮、祭祀等大型儀式上都會請潮爾樂手潮爾演奏蒙古族民歌;當草原上流行天花、麻疹等瘟疫時,蒙古族牧民也會請“莽古思”(蒙古語,其原意是指一種魔鬼,后來主要指會講“莽古思”故事的藝人)藝人來演奏潮爾,一場古代勇士斬除妖魔的英雄史詩故事,據說潮爾發出的聲音具有祛病消災、保護兒童的作用。放牧時,牧人們也會拉起潮爾,這件樂器可謂是草原和游牧生活結合的產物。
人們依據不同自然資源并采用相應的生產方式去去進行開發,即創造出相應的音樂,隨著時代的變遷,科爾沁草原曾屢遭農耕沙化的厄運,半農半牧的生產生活方式幾乎替代了游牧生活,人們的審美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潮爾這件傳統樂器沙啞、低沉、蒼涼的音色以及演奏的民歌音樂也不再符合人們的欣賞水平,逐漸被音色明亮的馬頭琴代替了它曾經的位置。就這樣,它足足斷代了40年之久,可想而知,一件匯聚了蒙古族傳統文化的樂器就要消失將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
(二)外來文化的影響
所謂外來文化,即是指一個民族文化以外的文化;民族文化則是指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作為蒙古族文化中的傳統潮爾藝術,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碰撞,其傳承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出現了偏于西洋樂器演奏方式的一種傾向,但并不是說西洋樂器的演奏方式不如潮爾。因為潮爾獨特的演奏方法、技巧及其音樂旋律不僅僅包涵了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同時也能體現蒙古族的審美觀念和民族音樂風格。
(三)改革創新的錯誤理解
一提到“改革創新”, 大多數人總會從字面意思進行理解,認為改革創新就要把以前的東西舍棄或者進行更改,其實改革創新更是一種全新角度的開放、繼承的精神,不僅拓寬視野吸收外來文化,而且還能弘揚民族的文化。蒙古族的潮爾文化是與時俱進的、不斷創新的,但民族的樂器傳承和創新應該在本民族的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如果改變了潮爾原有的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因素,那么它將失去最重要的文化內涵,失去它本身所獨有的民族特色。
三、小結
綜上所述,不論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潮爾這件樂器的傳承和保護依舊處于弱勢狀態,它需要更多的學者去關注、挖掘和保護。通過少部分人對潮爾的呼吁,內蒙古自治區對潮爾的保護也逐漸開始重視,不僅在呼和浩特、通遼舉辦了潮爾培訓班,聘請潮爾演奏家布林老師作為潮爾培訓班的導師,而且在內蒙古自治區進行招收學員,為潮爾的傳承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筆者也在此培訓班中收貨頗豐。但是,對潮爾的保護和傳承依舊不能懈怠,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能參與到潮爾的傳承與保護當中。
參考文獻
[1]色拉西(1887-1968),潮爾大師,出生于中國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對潮爾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2]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3).
[3]紀念潮爾藝術大師色拉西誕辰120周年暨潮爾藝術研討會[M].論文匯編,2007.
作者簡介:敖日格樂(1982—),男,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碩士,講師,中國馬頭琴協會會員、內蒙古潮爾協會理事、科爾沁潮爾協會副會長,研究方向:民族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