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奇林 李虹兵 趙玲 趙景奎 孫羊林


摘要 揚州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大運河申遺牽頭城市,濕地保護對正在建設世界名城的揚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揚州城市濕地的消失和退化加劇,嚴重制約濕地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在介紹揚州城市濕地基本情況的基礎之上,分析了揚州城市濕地管理和保護面臨的多重問題,提出了揚州城市濕地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必須以地方立法為依托、完善濕地管理協調機制、加強重要濕地生態功能區的保護以及提高公眾保護意識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 城市濕地;保護;利用;揚州市;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S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9-198-03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被譽為“地球之腎”[1]。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中生產和消費最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為污染集中的地方。城市濕地是存在于城市區域之內的濕地,其生態服務功能與自然濕地有著明顯不同。城市濕地作為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具有凈化污染物、調節微氣候、改善城市環境等功能,還能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和教育場所,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因子[2-3]。
揚州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運河申遺牽頭城市。境內河湖廣布,水系縱橫,歷史上就有“園林多是宅,車馬少于船”的說法,現代揚州城區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筆者以揚州城區為研究對象,對其濕地資源現狀進行概括,并分析濕地資源保護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城市濕地保護及利用對策,為大運河揚州城區遺產保護提供理論依據,推動揚州世界名城建設進程。
1 揚州城市濕地概況
揚州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江蘇省中部,京杭大運河與古運河縱貫南北,北接淮河,南通長江。揚州城區屬長江沿江濕地區域,根據2009年揚州市濕地資源調查,揚州市轄區濕地總面積(8hm2以上濕地)為2.16萬hm2,占市區國土面積的19.0%,其中自然濕地1.47萬hm2,占濕地總面積的68.0%。
在各類濕地中,河流濕地景觀是構成揚州城市濕地景觀最主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組成部分。揚州的河流濕地包括兩個類型(表1),一是長江及夾江、廖家溝等長江支流;二是城市內河。長江及夾江、芒稻河是揚州最重要的立地條件,揚州是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長江是取水源,京杭大運河和三陽河是輸水通道。長江是揚州城市水源供給源頭,在保持生物和遺傳多樣性,調節揚州局部氣候,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為城市提供豐富的動植物食品資源、工業原料和能量,涵養城市水源等方面更有重要作用。揚州河流濕地的另一種類型是城市內河,揚州是個內河眾多的城市,縱橫交錯,東西向河流有沿山河、保障河及宋夾城河、楊莊小運河、邗溝河、漕河、北城河、響水河、七里河、四望亭河等;南北向的河流有小秦淮河、玉帶河、瘦西湖、二道河、新城河等。這些大小河流在揚州城區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構成了一幅“水上揚州”的自然景觀。
2 揚州城市濕地水質現狀
2.1 飲用水水源水質 2013年揚州城區3個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質穩定,水質狀況為優,水源地水質均符合Ⅲ類水質標準。集中式飲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項目如重金屬、微量有機物、生物毒素等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相應限值,全部達標。市區3個水源地生物監測表明,水源水質標準均為Ⅲ級,底棲動物均未檢出寡毛類個體,水質清潔。近3年監測結果表明,揚州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持續保持優質、安全的狀態,達標率100%(表2)。
2.2 重點流域水質 2013年揚州市重點流域水質調查結果表明(表3),長江夾江三江營斷面水質現狀最好,古運河生資碼頭斷面不能穩定達標,主要超標項目為總磷含量。長江流域3個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為66.7%。
2.3 主要河流水質 列入水質監測范圍的市區內河共有22條,每月監測1次,監測項目分別為pH、溶解氧、化學需氧量、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監測結果表明,2013年市區22條主要河流水質現狀總體較差,總體達標率為36.4%,有14條河流水質劣于地表水Ⅴ類標準(圖1)。
2.4 主要湖泊水質 2010~2012年的評價結果表明(表4),揚州市主要湖泊營養化數值緩慢上升,湖泊營養化狀況趨于加重。其中2012年瘦西湖為中度富營養化,邵伯湖為輕度富營養化,總體營養狀況與2011年持平。
3 揚州市城市濕地保護與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1 濕地生態環境破壞較嚴重 雖然近年來揚州在大運河沿線遺產點保護、城市河道清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濕地生態環境污染趨勢尚未得到徹底改變,濕地生態系統質量持續下降。
3.1.1 濕地面積不斷減少。
由于開展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實施邵伯湖切灘,將原先邵伯湖中自然淤積形成的近萬畝灘地移除,破壞了原先長在灘地上的蘆葦等濕地生態系統,削弱了河、湖水中污染物質的沉積和吸附,嚴重威脅南水北調北上水質安全。同時,大量河道、湖泊和坑洼地被填埋,濕地面積減少。據統計,揚州市濕地保有率在20世紀60年代約為40%,而目前城區濕地保有率已不足20%。
3.1.2 水污染和富營養化日益加劇。
2013年除了城區3個城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質穩定,水質狀況為優,水源地水質均符合Ⅲ類水質標準外,其余城市內河水質總體達標率僅為36.4%,城區50%以上河流存在不同程度的發臭現象,瘦西湖的水質只有通過運河調水才勉強保證水質達標。揚州市城區每天約有40.5萬t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化肥、農藥等有害物質產生,其中有40%來不及處理就被排放到如河流等城市濕地中,對濕地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3.1.3 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由于濕地水質惡化、生態系統功能受到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日益增加的生物物種特別是珍稀物種將會隨著污染加劇失去生存空間而瀕危或滅絕,種群的延續將因此受到極大的威脅。同時,由于不合理引進外來種,導致本地物種減少。根據江蘇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揚州濕地入侵植物物種主要包括鳳眼蓮、空心蓮子草等。其中,空心蓮子草群系約占濕地植被總面積的18.3%,嚴重威脅本地物種的生存。
3.1.4 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下降。
近年揚州為城市美觀和行洪需要,通過引入清水、清淤疏浚、修筑駁岸、植被綠化、污水截流等系列措施對城區22條河道進行了系統整治。但河道由于過度的景觀化和硬質化,使城市河道成了光禿禿的“排水管道”,與此同時,城市濕地也喪失了滯留沉積物、降解污染物和吸納多余營養物等生態服務功能。
3.2 濕地利用管理機制不健全 揚州市的濕地管理機制沿用了我國當前自然資源管理的基本模式,即單一資源的分部門管理模式。目前揚州市涉及濕地資源管理的部門包括:農業部門負責濕地中人工濕地魚塘的管護;水利部門負責濕地中湖泊、河道、灘涂的管理;城建部門負責河道涵閘建設及管護;環保部門負責各類水環境的檢測;園林部分負責各名勝古跡中的人工濕地管理與管護;林業部門作為名義上的濕地保護主管部門,實際上只擁有濕地上陸生野生動植物的管理權。這與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復雜性的特性存在較大的矛盾,導致了保護和管理方面的各種問題[4],往往形成“九龍治水”的困局。
3.3 濕地基礎數據更新滯后 城市濕地的基礎數據是制定濕地利用、管理和保護等政策的基礎[5]。與我國其他城市類似,揚州市對濕地基礎數據體系的建設重視不夠。2009年已開發了揚州濕地管理地理信息體統,記錄了全市濕地斑塊大小、類型、分布以及主要植物群落,但并未建立濕地綜合信息數據庫,缺少其他對濕地管理和保護至關重要的社會經濟活動數據,以及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污染狀況、周邊各類大型涉水工程和市政設施的影響等數據。同時,揚州尚未建立常態化的濕地信息收集體系及信息共享機制,使本就缺乏的濕地信息更加零碎化,加之10年一次的全國濕地普查周期過長,不能及時反映城市濕地動態變化,因此,城市管理部門不能及時提出針對性的濕地保護與管理政策。
3.4 濕地保護群眾參與度不高 由于對濕地產業認識的不足,目前揚州市的濕地保護仍舊處于初始階段。近年來,政府和一些NGO都投入了一些資源進行了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宣傳,少數的國有企業以及民營企業作為濕地公園的建設者參與到濕地的管護和開發中來并且起到了較好的作用,民眾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但仍存在破壞濕地的行為,嚴重制約濕地保護的成效與普及。另外,各濕地公園未建立公眾參與濕地保護的志愿服務體系,缺乏公眾參與濕地保護的渠道與機制。
4 揚州城市濕地保護與利用措施建議
4.1 加強濕地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建設,搶救性保護現有濕地資源 建立健全揚州市濕地保護開發的法制化保障體系,通過制定揚州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將濕地系統保護開發納入揚州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借鑒揚州首創的城市永久性綠地保護制度,切實做到揚州市濕地保護利用的規范化、法制化。借鑒發達國家濕地遷移和我國基本農田占補平衡的做法,設定揚州濕地資源恢復制度、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濕地生態系統監測評價制度,運用制度手段措施遏制破壞濕地資源的行為[5]。江蘇省蘇州市、南京市先后制定了濕地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而揚州缺乏相應的法規,因此,應積極推動揚州市濕地保護條例調研和相關立法工作,盡快完成濕地保護法規制度建設。
4.2 完善濕地保護協調機制,科學管理濕地資源 建立揚州市級濕地保護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健全濕地保護與利用共同合作的有效機制,調動各部門積極性,明確以林業部門為牽頭部門,城市規劃建設、園林、水利、農業、環保和國土資源等多部門參與,形成部門間協調一致的濕地保護的聯合行動。同時,提高政府、非政府組織、當地社區在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方面的信息透明度,促進相關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健全濕地信息收集系統,完善濕地綜合信息數據庫。積極向上級政府爭取,以揚州為試點,考慮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保護成本的有效性,探索城市濕地管理由單一資源的分部門管理模式向濕地生態系統綜合管理的模式轉變,梳理相關職能部門的權力和責任邊界,盡可能實現同一濕地資源由一個部門負責管理,摸索成功后逐步推廣到其他自然資源的管理。
4.3 加強重要濕地生態功能區保護,塑造城市濕地保護與利用典范 揚州“七河八島”區域位于江廣融合地帶北部,是一處特殊地形,由7條河流以及由其分割而成的8個島嶼組成;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濕地功能強大,水質完好,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輸水通道和淮河入江水道,又是揚州市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地,被譽為揚州城的“綠肺”和“綠腎”,是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生態資源。2013年11月,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管委會,全權負責“七河八島”區域生態保護與合理開發。揚州市應按照北部生態板塊、中部科技新城板塊和南部產業園片區的基本格局,嚴格實施2013年揚州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切實加強“七河八島”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決議》,按“四控一禁”(控污、控寬、控高、控開發強度、禁止違章)的要求,做好“七河八島”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整治,依托鳳凰島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契機,嚴守“七河八島”區域北部生態紅線,控制水泥等硬質駁岸長度,大力提倡生態護坡,恢復原生態河岸生態系統,為生態科技新城乃至整個揚州城奠定生態基礎;利用社區共管模式,引導區內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打造有機綠色農產品,帶動周邊居民發家致富,協調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為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積累成功經驗,塑造城市濕地保護與利用的典范。
4.4 普及濕地保護知識, 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保護城市濕地、提升城市人居環境涉及所有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城市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甚至提升周邊土地和房產價值,環境改善的作用愈來愈突出。因此,應加大濕地保護的宣傳力度,通過每年“世界濕地日”、“世界環境日”宣傳普及濕地保護知識,利用揚州已建成的7個濕地公園作為宣傳載體,引導市民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到濕地保護的行列中來。同時,濕地公園主管部門應采取積極創新性思維,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逐步建立起濕地保護志愿者制度,破解濕地保護人手短缺的問題,同時滿足一部分公眾親近自然、保護生態的愿望,在全社會形成人人參與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
5 結語
黨的十八大已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保護濕地已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為貫徹習總書記視察江蘇時的講話精神,“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揚州作為江蘇的濕地大市,應積極爭取世界自然基金等國際組織的資助、摸索與國際組織新的合作途徑和方式,努力吸收國內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在全社會參與濕地保護投入機制方面發揮引領表率作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濕地管理與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2] 宋新山,王朝生,汪永輝.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水資源環境問題[J].科技導報,2004(2):29-31,32.
[3] JACKSON LRA E.The relationship of urban design to health and conditio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64(4):191-200.
[4] 沈哲,劉平養,黃劼.中國城市濕地保護的困境與對策——以上海市為例[J].林業資源管理,2013(5):14-20.
[5] 姜宏瑤,溫亞利.我國濕地保護管理體制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林業資源管理,20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