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摘要】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邃,五十六個民族決定了中國音樂的類型多樣,品種豐富。幾千年前,從人類開始具備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開始,中國的傳統音樂就擔起了敘事的作用,無論從表現日常生活,閑情逸致,還是激烈廝殺的戰場,都能讓你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尤其是音樂的敘事性,在這里,我認為中國傳統音樂作品的敘事性更為明顯。
【關鍵詞】敘述性;中國音樂作品;與時俱進
一、關于音樂美的自我認知
音樂,說白了,就是一些簡單的音,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組合成的一段段旋律,是一種聽覺上的,音響的藝術。它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組合好了,經久流傳,組合壞了,無人問津,然而在組合的過程,多少會夾雜著曲作者當時的一些情緒(除了即興作曲),否則,任何作者都是要先有構思的。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最能直接激發和表現情感,以情動人。在具體的音樂作品中,音樂音響所激發的情感,往往通過人的主觀想象與聯想同具體的故事情節聯系起來,使音樂形象在音響的運動與人的主觀意志的作用下變得清晰具體。音樂的敘事性是在音樂藝術最重要的表現特征——抒情性和藝術性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音樂情感體驗與具體的故事情節產生同構的結果。所以說人們對音樂作品的敘述性體驗是通過情感的表達和早期的構思來完成的。我平時切身接觸的作品多半是中國音樂作品,且大多都是敘事性的,有些是描寫戰爭的古曲,有些是民間故事編寫的,有些是現代作品故事改編的,總之,在演奏時,我們經常被告知要身臨其境感受音樂表達的故事情景,要投入進去等等……于是,中國作品的敘事性就顯得格外明顯 。
二、中國音樂作品的敘事性
下面,我就用三首人們熟知的曲目來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作品是怎樣的敘事的。
《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傳統曲目,大家都知道這是描寫戰爭的,曲意取材于:公元202年,劉邦與項羽垓下決戰的史實。劉邦所率漢軍用十面埋伏之計擊潰項羽所率楚軍,項羽全軍覆滅,自刎烏江。
《十面埋伏》共十三個段落,全曲的樂思,按故事情節發展陳述方式展開,引子【列營】和第一部分【吹打】、【點將】、【排陣】、【走隊】,描寫大戰之前的準備。樂曲以模擬鼓聲、號聲、炮聲的引子開始全曲,預示激烈戰爭即將展開。第二部分【埋伏】、【小戰】、【大戰】,描寫兩軍沙場的浴血奮戰。從號角聲,到刀槍劍戟聲,最后是馬蹄聲、炮聲、廝殺聲、嘯聲,一片混戰,驚天動地。第三部分【項羽敗陣】、【烏江自刎】和尾聲【眾軍秦凱】、【諸將爭功】、【得勝歸營】,描述楚軍大勢已去和漢軍的勝利。一時出現變調奏出的失敗者悲情,一時又現勝利者的余威和凱歌,最后樂曲在“吶喊”、“傳令收兵”的歡欣氣氛中結束。
雖然,這些賞析很官方,很權威,在參考資料上都有跡可循,但確實,當你在了解了歷史背景后,樂曲展現的旋律,果真能把你帶到那個充滿刀劍廝殺的氣氛中,這一點我們是不能否認的。音樂有其固有的敘事性。這樣的作品還有很多,比如,《梁祝》《蘭花花》《祝福》……
細細聆聽《梁祝》時,你會體會到樂曲中敘述的個個情節,“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每一個部分,每敘述一件事,音樂都會用特定的節奏,旋律,樂器來表現,讓聽眾融入其中,身臨其境。以《梁祝》為例子,小提琴代表祝英臺,大提琴代表梁山伯,相戀時大,小提琴合奏,愉快舒緩;離別時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舍;抗婚時,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管弦樂與小提琴爭鳴,樂曲激昂,節奏變快;樓臺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墳前哭靈時小提琴以凄厲聲調碎奏、斷奏,再以一聲悲憤低音鑼聲體現英臺投墳自盡;最后,以輕盈飄逸的弦樂突出化蝶主題。這就是音樂的敘事性,將動態的,有節奏,有音響的事件以不同音調,不同樂器,不同演奏方法將其表現出來!
《蘭花花》則是一首典型的以敘述故事的方法來反映社會的歌曲。以蘭花花這個民間故事編寫的陜北傳統民歌,屬民歌風格的敘事歌曲,共七段歌詞,其內容有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史詩性的歌詞,接近旋律的語言聲調,起伏不大、較口語化的音樂,曲調與歌詞結合緊密,富有表現力,較好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很好地突出了敘述性的特點。民歌所表現的故事情節是聽眾對音樂形象展開想象與聯系的依據。在中國敘述性音樂作品中占重要位置。
三、關于音樂敘事的無限遐想
我國音樂作品的敘事性明顯,主要因為中國從古至今的社會性質和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認為事物都是聯系發展的,不能單獨存在,創作和表達的音樂也一樣,必須有所表達,有一定的感情流露或者客觀敘述。于是我國的音樂作品,大多都是規規矩矩的,一板一眼的,不敢有半點“滑稽”、“不靠譜”之舉。所以一定程度上也扼殺了我們當代音樂人在音樂創作上的獨特、創新和‘大膽。其實道理大家都懂,一首樂曲作品,十個人演奏就會有十種效果,一首音樂作品,一個人演奏十遍,十遍效果也是不盡相同的,因為人變了,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哪怕是同一部敘事性的作品的表達出來的感情都會有所不同。唯一不變的就是音樂敘述的曲意和主題。
綜上所述,除了歷史我們無法改變,我認為一部作品盡管被扣上“敘事性”帽子以后,我們還是可以通過我們與時俱進的思想、日益嫻熟的技術水平和日積月累的生活閱歷來讓音樂更富有自由的力量,從而掙脫束縛,使作品變得豐富多彩,不單一。
參考文獻
[1]伍國棟.中國少數民族音樂[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楊冬菊.敘事性與抒情性的完美結合[J].電影文學,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