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要】手風琴的發展源于十八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意大利,之后傳入歐洲,隨即在歐洲出現了許多手風琴的前身樂器,可是都“夭折”了。真正意義上的手風琴是由德國人發明的和改進的,傳入我國并風行一時的時間大概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手風琴以其便于攜帶、音量宏大、節奏鮮明、和聲豐富、音色多樣,伴奏靈活、場地靈活,并且獨奏富有韻味,合奏不乏氣勢等特點,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然而發展到今天,生活水平的提高、音樂事業的蓬勃發展,曾經風靡一時的手風琴卻逐漸被人們忘卻了。本文將會主要從手風琴在我國發展的現狀中揭示出它逐漸沒落的原因,并根據其發展趨勢提出相應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手風琴;發展現狀;發展趨勢
一、手風琴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作為盛行一時的流行樂器之一,手風琴在開始出現之時便受到了廣大音樂愛好者的追捧和潛心鉆研。但是進入幾十年代后,它的發展開始逐漸衰落甚至開始逐漸淡出大眾視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儀儀是受政治環境的影響,還有一些新式樂器的相繼出現,以及手風琴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無法與國際接軌的發展形勢
任何一種不被創新的事物都將會隨著社會發展被淘汰,新事物總會取代舊事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觀我國手風琴的發展,不儀設備的更新換代無法與時俱進,而且與世界現代音樂的交流和融合也是不夠的。21世紀以來,世界手風琴的發展步入一個新的階段:自由低音時代,這是突破傳統意義上的重大創新,為其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涌現出了一大批在手風琴的演作及作曲有造詣的音樂家。再看國內自由低音手風琴的發展,只有短短20多年的歷程,自然無法與國際的先進水平相提并論。更重要的是,我國的手風琴發展儀限于學校教育,并未實現真止的普及。手風琴的教學和研究大多集中在音樂類的藝術院校和各大高校的音樂系,雖然通過這種方式已經培養出了一批專業人才,在國際大賽上也已嶄露頭角。但是,藝術的發展不能離開民問的土壤,不能處于束之高閣的封閉狀態,在手風琴的普及和基礎教育方面仍然需要改進。而且電子音像設備的的發展逐漸取代了手風琴伴奏的演奏方式,無法創新的手風琴發展必然會被人們遺忘的。
(二)專業創作和教學人才的缺失
對于手風琴的普及和傳播,自然離不開教學這一環節,所以教學的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手風琴的發展水平。在我國的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教師的演奏水平不夠專業,個人的音樂水平和理論知識也只是皮毛而已。在教學過程中更加看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發展。美國的Joan CocbranSommers曾經這樣評價中國的手風琴演奏者:“中國演奏者技巧好、手指好,但是突出的弱點是不懂音樂風格,這需要多年才能解決。”還有就是教師的教學觀念上存在偏差,這也是由于他們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不夠。急功近利、注重考級的錯誤教學觀念,嚴重傷害了學生學習的質量和水平,抑制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無法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優秀人才。這就是為什么我國今年來創作的手風琴的優秀作品越來越少的原因,也是在不知不覺中把我國的手風琴發展推入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手風琴發展受到市場經濟的制約
手風琴的發展是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漸趨于衰落的,這其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手風琴學習的功利性越發明顯,很多人學習和研究手風琴,是把他作為了一種謀生的手段,失去了藝術本身的最純粹的的目的。一些以盈利為目的培訓機構,更是為r獲取利益,使用一些非專業的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無論是在在教育方法還是在教學水平上都嚴重影響了手風琴教育、教學工作的止常秩序。還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帶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品位也會隨之改變,于是就出現了一股“鋼琴熱”和“古箏熱”等新的樂器潮流,所以就沖擊了手風琴的發展。文化觀念的改變促使人們開始追逐一些白以為“高雅”的樂器,例如上面說到的鋼琴和古箏,手風琴則被人們打入劍了“不上檔次”的樂器行列,嚴重影響到了手風琴發展的社會效應。與此同時,一些鋼琴家像演藝明星一樣開始大紅大紫,也成為了催化人們遺忘經典的重要因素。簡單普通的名字,缺乏廣泛影響力的演奏作家,沒有適應時代需要的作品等諸多因素,造成了今天手風琴開始被人們遺忘的命運。
二、手風琴在我國的發展趨勢
手風琴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可是手風琴依然有著繼續發展下去的理由,關鍵是要看我們如何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改變這一現狀。
(一)從觀念上重視手風琴的發展
要想改變手風琴在我國的發展現狀,首先就得從教育態度和文化觀念上改變。從教育觀念上要把手風琴的發展看作是培養人才的手段,而不是以考級和盈利為目的的,更重要的是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注重實踐能力和受教育者自身能力的發展,使學習成為一種樂趣和美的享受,真正融人劍教育和學習者的生活。打破手風琴教育局限于音樂院校和高校音樂類專業的局面,促進手風琴的發展植根于民間藝術的土壤,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受過嚴格訓練且具有實踐經驗的高水平演奏家和教師隊伍。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讓社會會教育為手風琴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基礎和藝術氛圍,讓學校教育為手風琴的更高層次的發展提供保證,讓二者的結合為我國的手風琴發展走向世界共同努力。
(二)建立面向大眾的傳播理念
文化應該是“面向世界的、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音樂的發展也應該如此。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思想觀念受到很大的沖擊,文化的傳播理念也在不斷的在發生變化,面對這我國在手風琴發展的現狀,我們應該從傳播手段上思考一下。傳統的發展方式和傳播理念讓手風琴的發展離大眾越來越遠,所以中國手風琴音樂的傳播應該面向大眾,才能將具有廣泛的傳播效應和受眾人群。在科技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諸多的傳播媒介為手風琴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機會。多媒體教學的應用,豐富了學習內容,拓寬了信息來源,提高了學習效率。計算機的發展向手風琴愛好者提供了網絡聯機服務、電子報刊、影視等學習方式,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多媒體系統還可以幫助專業的手風琴作曲家改善作品的品質,影響事業的發展還可以讓手風琴的表演成為一種音樂劇的形式。這些都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傳播方式,異地ing會促進手風琴的傳播與發展。
(三)利用名人效應
在中國的手風琴音樂的發展領域內,選取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且被社會廣泛認可的人物,由他們來承擔傳播中國手風琴音樂的形象的任務,將會有助于人們加深對手風琴印象和認識。這并不是讓手風琴的發展向市場經濟的形勢妥協,而是為了讓其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接軌。我們可以看到,像鋼琴家李云迪和郎朗一樣,在音樂領域的號召力,是可以極大促進某一音樂領域的廣泛認可。還有流行音樂領域的一些鼓手、吉他手、貝斯手等,就是以其巨大的號召力,在社會上引起了一股學習的潮流。中國手風琴的發展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認可,創建一種手風琴的名人形象就是為了讓手風琴的發展和人民群眾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借助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的共同作用,將符合大眾審美趣味的作品和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傳播。
(四)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
我國的手風琴發展與世界的先進水平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為了促進我國手風琴事業的發展應該學習世界的先進經驗,與世界接軌。首先,樂器的外觀設計上要有所改善。自手風琴開始傳人我國開始,在外觀設計上就沒有重大的突破。長時間的一成不變讓人們開始出現了審美疲勞,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相比與我國,國外就將一些西方式哲學理念、審美情趣、民族音調以及生活習慣等更好地融入了手風琴的外觀設計之中,最大特色在外觀上表現為鍵鈕的設置,將右手部分的鍵盤改為鍵鈕,就是“巴揚”。這一設計較好的結合了人體運動的肌理學原理,而我國還保留著鍵盤式的手風琴,鮮少有創新性的突破。還有,我國使用的手風琴教育的教材問題也亟待更新,很多教材的理論是與國際上的時問有出入的。教材的使用同守傳統自然不利于教師觀念的更新,以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施展,堅持技術與理論水平、綜合素質并重的多元化發展才是現代教育應該有的理念,注重開發一些精品、優秀的曲目才能將手風琴的發展發揚光大。最重要的一點是,借鑒國外不等于是失去自我,結合我國發展的實際才是根本所在,立足民族、追求原創,才能走出國外作品的陰影,在手風琴的發展上贏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