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符
【摘要】目前,國內音樂教育體系呈現出一種以西方音樂教育為本的模式,重音樂技能輕音樂思想的現象比較嚴重鑒于此,梳理我國傳統音樂教育具有現實意義。我國傳統音樂教育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人們對音樂的認識從感性階段逐漸上升為理性階段,音樂除了具備娛神的功用之外,更多的突出其教化育人性。“樂德、樂語、樂舞”作為禮樂制度的重要內容,對維護封建統治,提高貴族子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擬從“樂德、樂語、樂舞”三方面概念入手,結合杜維明的“體知”理論,探討三者的關系及對當代音樂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音樂教育;禮樂制度;樂德;樂語;樂舞
前言
當今社會音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層出不窮,受教育面變得越來越寬廣,音樂教育體制更加完善,其作用日漸蒸上。追溯我國音樂教育現象的源頭最早可劍西周時期。當時,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社會經濟繁榮穩定,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誕生了對后世影響甚遠禮樂制度。為了鞏同統治階級的地位和體現,彰顯自己的功德政績,統治者和宮廷有識之士將音樂教育作為手段來輔政,將音樂教育貫穿于禮樂制度之中,通過“樂德、樂語、樂舞”二方面內容的體知和認知,從而達到樂與儀式相須為用、樂與政通的目的。
一、“樂德”之析
所謂“樂德”指的是音樂的思想目的以及道德倫理,相較于具體的音樂表現形式,樂德具有宏觀的理性認識意義。周王朝在消滅殷商王朝之后,對前朝遺留下來的大量文章典籍進行了整理,在紛繁復雜的規章制度巾提煉出“六德”,并加以完善,這六德分別是:中、和、祗、庸、孝、友。樂德之“德”實際上表達的是統治階級制定的倫理規范。例如,在具體的儀式音樂舞蹈使用巾,規定了不同等級的用樂標準,天子用八佾,公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人就只能用二佾。“樂德”學習的目的旨在達到對“人”的全面塑造而非技能的訓練,通過“樂德”的訓練達到德育、智育的教育功能,從而使受教者培養起了友善、中庸、剛柔相濟的道德行為,達到了禮樂制度的德育功能。
二、“樂語”之析
音樂除了具有審美的功能之外,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之內,音樂還具有相互交流、傳情達意的作用。在一些重要習俗歌節上,年輕人通過音樂向自己傾慕的女子訴說情感,表達愛意;更有甚者,在一些紅白喜事當中,人們通過音樂祭奠神靈,使音樂成為“人——神”溝通的橋梁,從而實現了“以樂代語”的功能。“樂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語境內存在不同的內涵,作為禮樂制度的一項教育內容,樂語主要是通過音樂的教育,來提高園子們的詩歌吟唱能力。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西周時期詩歌更是成風,王公貴族們通過吟詩作賦來抒發內心的豪情和意志。據《左傳·襄公十六年》載,在一些宴客習俗當巾,主賓之問相互吟詩做答之習比較盛行,一旦對方賦詩之后,另一方答不出來就算是失禮。因此,唱詩對答成為了貴族們的必修內容之一。
三、“樂舞”之析
上古時代的主要音樂形式是集歌舞樂三位一體,樂舞主要在祭祀和歌頌統治者的豐功偉績的時候使用,歷來受到備受統治階級的重視。禮樂制度巾的“樂舞”,主要指的是‘六代樂舞,包括《云門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大武》,當然,除了六代樂舞之外,還包括一些小型樂舞、散樂、四夷之樂和宗教性的樂舞。作為具體的音樂表現形態,樂舞之教包含了對人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在這些樂舞中,一方面沉淀了大量的歷史內容和民族文化,對貴族起到了德育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四夷之樂的使用,體現了周王朝博采眾長、統治階級的在對待外來少數民族文化時候的包容心態。作為實踐性最強的一門學科,通過樂舞的學習,實現了對音樂節奏、旋律、速度的體知和認知,增加了對音樂美的領悟,實現了智育的教育功能。
四、對“樂德、樂語、樂舞”之體知的闡釋
從哲學角度看,“體知”屬于認識論的范疇,它是知、行合一,不但具有認識上的意義,還具有實踐上的意義。但是,“體知”與“認知”又有所區別,前者主要指知道某事的做法,而后者指的是了解某件事。對比來說,體知強調的是“會”,而“認知”強調的是知道。結合我國西周禮樂制度中的傳統音樂教育來看,從樂舞、樂語、乃至樂德的學習過程來看,這是一個系統的教育過程,強調受教者從入學之時的樂舞學習(身體之知)到后來的樂德學習(思想之知)。音樂人類學家Alan.P.Merriam在對傳統音樂的研究過程巾,在理論界提出了備受推崇的三重音樂理論模式“概念——行為——音聲”。結合禮樂教育來看,周工朝的傳統音樂教育模式與該模式有其相通之處,通過樂舞的學習,掌握基本的音樂技能和知識,然后將音樂與詩歌結合形成個人的樂語風格,通過這一“體知”過程提高個人的綜合修養;反過來說,樂德形成之后又不斷的對樂語和樂舞實踐進行指導反饋。聯系儒家的知音、知樂進而知政的思想,“體知”在東方(中國)的音樂傳承中的傳統、發展應該有較為深刻的意義。
五、結語
綜上所述,樂德之教重在傳播思想文化,灌輸倫理知識,使受教者學習統治者定下的倫理綱常;樂語之教重在培養同子們的詩歌辭賦、言語表達能力;樂舞之教重在培養國子的德、智、體、美,通過史詩般的舞蹈提高民族的凝聚力。樂德、樂舞及樂語二者之問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沒有樂舞的具體表現形態,樂德和樂語便無從談起;同理,樂德為樂舞的實踐提供r理論認知,指導著具體的樂舞學習。受教育的國子、世子學習樂德、樂語、樂舞的最終目的是從音樂學習中掌握“樂與政通”的道理進而為管理天下做鋪摯。中國周王朝時代的音樂教育,從體制到內容都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通過梳理我們發現,當時的音樂教育重在通過樂舞、樂語、樂德加強對人的全面教育,使貴族子弟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達到一種對“完整的人”塑造的教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