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貴源
【摘要】 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肥胖癥患者也越來越多,甚至嚴重危及現代人的健康和生命。傳統中醫針灸推拿方法治療肥胖癥,療效顯著,安全、持久,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對于針灸推拿方法減肥的研究,有利于促進人們對肥胖癥的預防,提高身體健康水平。
【關鍵詞】 中醫;針灸推拿;減肥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 - 0061( 2014) 12 - 00043 - 03
肥胖癥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主要與物質生活方式有關,可引發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癥以及糖尿病等,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臨床應用中醫針灸推拿法減肥,獲得了較好的療效,且該法無毒副作用、療效持久,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青睞。本研究探討了中醫針灸推拿療法及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一、一般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肥胖癥患者56例,其中,男9例,女47例;年齡在17 - 51歲之間,平均為(33.6 +11.5)歲。根據其體重指數( BIM)進行分類,其中,17例為輕度肥胖(BIN超出標準值的20% -30%),33例為中度肥胖(BMI在30 - 40kg/m2之間),6例為重度肥胖(BMI在40k/m2以上)。
(1)針灸療法
取穴:基本穴取上中下脘、大橫、水分、天樞、足三里、帶脈以及三陰交,針法為平補平瀉。辨證取穴:胃腑實熱型加取曲池、內庭、支溝以及腹結,針法為瀉法;虛濕盛型加取豐隆、太白以及陰陵泉,針法以補法為主;脾腎陽虛型加取太溪、腎俞及脾俞,針法為補法;肝郁氣滯型加取肝俞及太沖,針法為瀉法。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可視自身實際情況取舒適體位,并對取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取40 -75mm直徑的毫針予以快速進針,并在得氣以后,據病情應用針法,實證予以補法,虛證則予以瀉法,結束補瀉療法后,于針柄上連接G6805電針治療儀,予以持續波針刺,控制強度應以患者能夠耐受為限度,控制留針為30min。在針刺治療的前3d為1次/d,此后改為隔天1次,以30d為療程。
(2)耳穴貼壓療法
取穴:取神門、內分泌、三焦、饑點、交感、胃脾、皮質下、肺、大腸等穴。
操作方法:每次治療時可取穴3 -5個,在穴位上貼敷王不留行籽,并以膠布進行封貼。于餐前30min以及睡前自行按壓耳穴,按壓時間為2-3 min,力度以局部存在酸疼感為限度,春動季節為每2d進行1次,夏季則每隔ld進行1次。兩耳交替輪換貼壓,以單側耳廓10次為療程。
(3)推拿法
該法主要是進行腹部推拿,分為以下幾種:(1)點揉法:穴取氣海、天樞、中脘、關元以及水道;(2)疊掌摩腹法,雙掌重疊摩按腹部;(3)運腹法:以雙手的手掌吸頂患者的臍部,并進行順時針按摩;(4)揉捏法:以雙手十指用力抓緊皮下脂肪并進行揉捏,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限度;(5)揉捏法:以雙手的指掌對腹部進行揉捏,注意手法應緩和,力度應均勻持久。
3.療效評價
顯效:患者的BIM恢復正常范圍或降低20% -30%;有效:患者的BIM降低了10% -20%;無效:患者的BIM指標降低不足10%或者加重。
二、結果
本組56例患者中,有30例(53.6%)為顯效,24例(42.9%)為有效,2例(3.6%)為無效,總有效率為96.4% (54/56)。
三、討論
1.針灸推拿與現代醫學的聯系
現代醫學傳人我國后,針灸推拿在保持其傳統的優勢的前提下,又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的表現有:病癥的命名;診斷方法與手段;相關解剖與定位。
現代醫學在病癥的命名上非常的通俗明了,如祖國醫學上所說的“不寐”、“痹癥”、現代醫學稱之為“失眠”、“關節炎”,這就很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和理解了。在診斷方法上,祖國醫學講究的是“望、聞、問、切”診上,而有些針灸推拿科的疾病特別是皮外骨傷科的病癥,單純運用四診是很難診斷和鑒別出的。現代醫學傳人后,在保持中醫四診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現代醫學的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相關病癥的診斷和鑒別就變的更明了了。且一些相關的神經檢查能直接的反應出或鑒別出相關病癥的病性及病位,如當一個年齡偏大的患者主訴其頭部疼痛時,醫者在進行檢查時,首先得鑒別出其疼痛是源于顱內疾病還是頸部疾病,而要進行這些鑒別,通過現代醫學的一些神經檢查就可以完成,當下頜反射、掌頦反射、梅爾反射、雷里反射、羅索里毛手反射、霍夫曼反射等這些中出現兩項或兩項以上的陽性反射時。就可以診斷為顱內疾病了,反之,則可診斷為頸部疾病了。
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相關的針灸推拿專業的教材現在都加上了相關的解剖學的知識,如經絡腧穴學上對相關腧穴的解剖,治療學上的對相關病癥的病變部位的解剖等。加上這些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和掌握。我本人就非常喜歡這些內容,作為本專業的學生來說,知曉解剖學中運動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內容,對學起專業知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相關腧穴處的神經干越粗,該穴位就越重要,治療相關病癥也就越有效果,這種觀點,正日益被接受。
2.肥胖癥的中醫認識
中醫認為,肥胖的形成與先天稟賦、過食肥甘、疏于勞作、七情過度、脾胃虛衰、痰飲水濕等有關。《黃帝內經》按體型分為肥壯人、瘦人、肥瘦適中、壯士和嬰兒5種人,并且將肥胖分為“膏人”、“脂人”、“肉人”3種類型。這是中醫肥胖病學的最早分型。
目前肥胖的中醫分型一般是根據全國肥胖病研究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將單純性肥胖分為五型,即脾虛痰濕型、胃熱濕阻型、肝郁氣滯型、脾腎兩虛型、陰虛內熱型。現代醫者在臨床過程中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體會各有不同的辨證分型來指導治療用藥,而證候命名的主觀化和分型繁雜等問題較為突出,不利于臨床研究的規范和對照。歸納上述病因病機方面的認識,肥胖大體可以歸納為虛、實兩大證型:以胃熱、痰濁等為主的屬于實證,以脾虛、氣虛、脾腎陽虛為主的屬于虛證。臨床上虛實夾雜的患者亦較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