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文 張偉 韋建斌
【摘要】胡琴,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朝代的更迭逐步衍變成今天的二胡,胡琴到二胡的衍變過程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演變的過程。本文通過對自唐以來皇家宮廷樂隊的構成進行了分析,了解胡琴在各個時期的存在與作用,并對其衍變歷史有了一個更為清晰地認識。
【關鍵詞】胡琴;二胡;宮廷音樂
中國封建社會歷經兩千多年,尤其皇權制度建立之后,等級制度更是體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音樂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其中宮廷音樂作為時代音樂的大成,它的形成也反映了各類不同音樂藝術的融合過程,宮廷樂隊也被認為是該時期音樂藝術的最高成就的代表。
任何一種樂器都是某一時期特定歷史的產物,因此,除了自身所具有的音樂價值,作為文化載體,同時附加了豐富的歷史價值。我國的民族樂器二胡通常認為源自唐朝時期[1,2],最早由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所使用,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而成為我們今天所見到的二胡。本文主要通過對宮廷樂隊的構成進行分析,了解其在封建社會各個時期的作用,并對其衍變歷史有一個更為清晰地認識。
一、唐宋時期——胡琴在民間游離
縱觀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唐代被認為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音樂文化也繁榮燦爛。以歌舞伎樂為代表的唐代音樂是先秦以來歌舞伎樂發展的最高峰,唐代宮廷樂隊盛大、多彩的組合,尤以多部樂樂隊色彩最為豐富,風格也呈現出多樣化。唐代宮廷樂隊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以編懸樂器為主的樂懸樂隊、以吹打樂器為主的鼓吹樂隊以及以絲竹樂器為主的“登歌”樂隊。“胡琴”應屬絲竹之樂,故我們以“登歌”樂隊組成所用樂器為例。
由表1可以看出,樂隊所用樂器組合形式無外乎三類。一類主要為擊奏樂器,包括主要演奏旋律的鐘、磐,及作節奏用的節鼓;另一類為彈奏樂器,包括瑟、箏、琴、筑等;再者就是吹奏樂器,主要有笙、簫、篪、塤等,從中我們還看不到半點胡琴的影子,可見此時胡琴還沒有進入宮廷樂隊。那么關于二胡最早源于唐朝又從何說起呢?唐代軍旅詩人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道“中軍置酒飲客歸,胡琴琵琶與羌笛”,這說明“胡琴”應經在當時的軍隊中流行,而此處的“胡琴”只是對當時北方少數民族樂器的統稱,并非特指后來的“馬尾胡琴”[4, 5]。而相關官方史料未對“胡琴”進行記載,這也表明當時“胡琴”還未出現在統治階級“御用”樂隊中。
宋代宮廷樂隊主要是在唐及五代以來的宮廷樂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同時又具有它自己的歷史特點。與前朝不同,宋代宮廷雅樂樂隊組成主要包括鼓吹十二案樂隊、宮架樂樂隊和登歌樂樂隊三種。
據《宋史·樂四》的記載,在皇帝親祠時的登歌樂隊組成:“金鐘一,在東;玉馨一,在西,俱北向。……塤、篪、笙、篷、簫、鮑工并立于午階之東西。……執摩人平巾幘,并排繡鸞衫,白絹夾跨,抹帶。”以上對于登歌樂隊組成及人員排布情況,由此當時樂隊的宏大場面可見一斑。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即便整個樂隊所用樂器弦管類樂器及金石類樂器總共45件,由擊打類、彈奏類及吹奏類三部分組成,其中弦管類樂器占82%,而金石類樂器有占4%,這與前朝登歌樂隊組成所用樂器配比有很大不同。
二、元時期——胡琴“登堂入室”
從歷史上來看,元朝的建立與其之前的遼、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元朝的宮廷音樂建制應該是在融合了遼、金、宋三朝的音樂建制而發展起來的。元朝建立以后,其統治者也逐步組建并完善了具有他們本民族自身特色的宮廷樂隊。據《元史·輿服志》對皇帝游城所用儀仗有詳細記載,其伴行樂隊包括云和樂、太史鉦鼓隊、安和樂、天樂一部、云和樂后部等五個樂隊構成。其中天樂一部組成:
天樂一部:天樂署令二人,本品服,騎,分左右。領押職二人,弓角鳳翅金花幞頭,紅錦質孫襖,加襕,金束帶,花靴。次琵琶二,箜篌二,火不思二,板二,箏二,胡琴二,笙二,頭管二,龍笛二,響鐵一,工十有八人,從二人。
而五個樂隊順序,則在“陪輅隊”(即皇帝大駕)之前依次排列,而天樂一部距皇帝大駕最近,由此可見天樂一部在當時整個儀仗樂隊中的地位。從天樂一部組成可以看出,其所用樂器如火不思、胡琴等均為典型的胡樂器。而這也是有史以來,胡琴第一次進入“皇家樂團”。
三、明清時期——胡琴重歸民間
明代的禮樂制度,絕大部分都是在朱元璋在位期間制定的。從其樂隊整個編制來看,基本沿用了傳統的雅樂樂器。《明史·樂制》記載:“是年定大駕鹵薄內樂器之制,內畫角二十四、鼓四十八、金四、金鉦四、杖鼓四、笛四、板四、小銅角二、大銅角二。”由此可見,大駕儀仗尚且如此,其余可想而知。據《欽定續文獻通考》所載,明時宮廷燕樂主要包括殿內侑食樂、丹陛大樂、文武二舞樂隊、四夷舞樂隊、太平清樂、迎膳樂、進膳樂等。各個樂隊所用樂器各有不同,其中只有四夷舞樂隊中可以看到胡琴的身影,而在其它樂隊則沒有出現,但四夷舞樂隊僅僅是為配合當時少數民族表演才設立,因此更不用說登上大雅之堂了,這也注定了胡琴逐漸走向衰微。
清朝是中國古代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滿族當政的朝代。作為女真族的后人,滿族也同樣崇尚薩滿音樂,其中就加入了不少他們本民族的樂器,如云鑼、鼓及嗩吶等。《清太宗實錄稿本》記錄了當時樂隊所用樂器主要以打擊樂器為主。據《清會典事例》所述,當時清宮音樂可以分為中和韶樂、丹陛樂、鹵簿樂、清樂、筵宴樂等,各個樂種功能也基本得到延續,其中以中和韶樂及丹陛樂為皇家祭祀及宮廷殿陛典禮之用,鹵簿樂一般為大駕出行之用,而后兩者則為筵宴之用。筵宴樂又細分為隊舞樂、蒙古樂、回部樂等九個樂隊,九個樂隊所用樂器又各有不同,其中蒙古樂隊部分所用多為“胡族”樂器,其中就包含了二弦胡琴。由此不難看出,胡琴在清朝皇家樂隊中也處于極為低微的地位。
四、結論
通過對唐以來歷代皇家宮廷樂隊構成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了解胡琴由盛及衰的發展歷程。二胡的衍變過程伴隨著各個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過程,歷經了從民間進入宮廷,又從宮廷重返民間的過程,從側面也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與交替過程,二胡的衍變歷史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歷史。
作者簡介:宋東文(1978—),女,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民族器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