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
【摘要】太極拳理論與鋼琴演奏理論在諸多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鋼琴演奏者學習太極理論,習練太極拳,則能從太極拳的姿勢、放松、發力、用“意”運“氣”方面獲得對鋼琴演奏的積極啟示,并能增強鋼琴演奏者對自身內體身心和諧運動的深層認識。
【關鍵詞】太;鋼琴;放松;發力;氣;意
引論
唐朝大詩人陸游有“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的名句。筆者鋼琴教學之余,練習太極拳多年,從太極拳理論角度反思鋼琴演奏與教學,頗有觸類旁通之感。
太極拳乃我國傳統文化之瑰寶,它以天體運轉、陰陽辯證為哲理,結合力學、美學、生理學、醫學等科學于一體發展而成。太極拳理論與鋼琴演奏理論在諸多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如趙曉生先生在《鋼琴演奏之道》中所言:“從某種意義而言,鋼琴家練習鋼琴,就如同在練氣功、打太極拳?!变撉傺葑嗾卟涣私庾陨淼纳順嬙煲约叭梭w內部和諧運動的原理,就不能充分發揮演奏技術,更不能完美表現音樂。如果鋼琴演奏者能習練太極拳,則能幫助其增強對自身內體身心和諧運動的深層認識,對鋼琴演奏也能產生諸多積極影響與啟示。
一、太極拳姿勢要求對鋼琴演奏的啟示
結合生理與力學方面的原理,太極拳對身體各部位姿勢要求的理論生動直觀。以下從人體的主要四個部位來談談太極拳姿勢要求對鋼琴演奏的啟示。
(一)頭部
太極拳要求頭部要正直,不俯不仰,頷部內收,不收則頭易后仰,造成身體重心后移,頷過收則影響呼吸的通暢。鋼琴演奏雖為坐姿,但也要求頭正肩平,與太極拳有相通之處。
太極拳要求眼光應有定向,且兼顧上下左右。鋼琴習練者應充分認識這個“定”字,它有凝神之意,若能深入理解則有助于形成視譜思維的良好習慣;相反,若眼神散亂,眼睛忽而看譜忽而看鍵盤,則易引起視力下降。
太極拳要求耳部要配合“虛領頂勁”,以達到聽覺靈敏之效果。在鋼琴演奏中有“打開耳朵”之法,與太極拳的這一要求有異曲同工之處。而且,太極的“打開耳朵”之法更生動具體,值得鋼琴演奏來學習和借鑒。
太極拳要求頸部松豎,不僵硬不軟塌,左右轉動靈活,注意了這一點,則有助于精神的放松。練習鋼琴時,譜位與琴凳的高低失調會引起頸部不適。對于成年人,特別是身材略高的演奏者而言,目前的立式鋼琴的譜架高度總體偏低,長時間練琴,容易引起頸部的緊張,甚至造成頸椎部的職業病。如果演奏者注意運用太極的“虛領頂勁”與頸部松豎之法,則能大為改善這一不利情況。
(二)上肢部
太極拳對上肢部的總體要求是“沉肩垂肘”、“坐腕舒指”。肩部緊張是鋼琴學習者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它往往引起演奏者雙臂的運動欠協調,導致觸鍵動作“直”而“硬”,奏出的聲音“虛”而“淺”。對鋼琴演奏而言,體會靜態的肩部放松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只有真正體會到動態中的肩部放松,才能解決以上問題,并提高演奏者對鋼琴重力演奏法的更深層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太極拳無疑可以成為鋼琴演奏的理想輔助運動?!按怪狻币笾怅P節始終要微曲下垂,但腋下要留有余地。這樣因手臂與身體形成一定的角度,能承受更大的外力,因而有利于太極拳和鋼琴演奏時的發力。
練習太極拳時,手掌以自然舒展為主,力量通過意識貫注于指尖,使之柔而不軟,挺而不僵。太極拳手腕部位的旋轉運動與坐腕(柔而不軟為坐腕)能有效提高手腕的柔活與韌性。此法對提高鋼琴演奏的八度與震音技術有明顯的輔助效果。練習太極拳,對防止鋼琴演奏者常有的腱鞘炎也有積極的預防與治療作用。
(三)軀干部
太極拳對軀干部的整體要求是“含胸拔背”、“氣沉丹田”,這也是太極拳的重要法則。所謂“含胸”即胸部向內微收,在不增加呼吸頻率的情況下,加強呼吸的深度?!鞍伪场迸c“含胸”是互相聯系在一起的,“拔背”時背部肌肉松沉,脊骨(頸下脊椎第三根)略往上提起,使人感到背部平實而有彈性?!昂匕伪场庇欣谛纬缮詈粑_到“腹實胸寬”的效果。對鋼琴演奏而言,“含胸拔背”配合“沉肩垂肘”,能更好地發力,并能有效化解琴鍵的反作用力。
“虛領頂勁”配合“含胸拔背”則易“氣沉丹田”。人們在談到鋼琴演奏時,也常提及氣沉丹田之法,但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氣沉丹田,鋼琴理論方面甚為少見,一般人只是根據字面臆測罷了。太極理論講“氣沉丹田”主要是腹式呼吸橫膈肌運動的作用,要做到胸背部的肌肉與肋骨要松沉,且有由外向前之意。這種理論與方法對促進演奏者更好領悟“氣沉丹田”之用法有深刻啟示。
太極拳的“斂臀”是指使脊柱下端的尾骨內斂。因鋼琴演奏時為坐姿,運用“斂臀”之法,有利于演奏者調節平衡。鋼琴演奏要求演奏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坐功”,如果能借鑒太極的“含胸拔背”、“氣沉丹田”、“直腰斂臀”之法,則可借助氣息的支托和肌肉以及脊骨的上提之力,減輕身體重量對腰部的壓迫,減少久坐對身體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又能幫助演奏者更深地體會身體各部位協調動作的方法。
(四)下肢部
太極拳要求下肢部能“圓襠松胯”、“落地生根”?!皥A襠”即兩胯撐開,兩膝微向內扣,這能使膝關節具備更強的支撐力,同時加強了橫膈肌的呼吸,使兩腳達到“落地生根”的要求。太極拳發力有起于腳之說,為了起到更好的輔助支撐作用與增強爆發力,雙腳掌應前后扒地而中間松空,這一點符合力學原理,也值得鋼琴演奏者發力時參考運用。
圓襠與松胯相連,圓襠之下松胯,趾骨聯合坐骨使關節隙縫擴大,有利于內勁上升到腰脊。鋼琴演奏者在演奏力度強的和弦時,演奏者發力觸鍵后,常常見到其身體騰空而起離開了琴凳的情況,這種現象完全就是因腿部的支撐和內勁上傳所至。
二、太極拳的放松與發力對鋼琴演奏的啟示
太極拳的放松強調的是身心內外俱松,同時也是積極振作的、用意識控制下的松,并且這種松的要求伴隨整個肢體運動的過程。同樣,鋼琴演奏理論強調的“松”也非“松懈”的“松”,而是與太極拳強調的松是一種消除拙力(僵力)的柔順相仿。
無論是太極拳還是鋼琴演奏,放松都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運動與發力。同時,放松也是一種剛柔相濟的手段,它符合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原理。捷克生理學家S·菲格最早發現人體的細胞是一部天生的超覺波動探測器,正確的放松方法則能激活這一性能。長期的太極拳練習,能使人體氣血周流無滯,內體感覺與皮膚觸覺的靈敏度得到空前的發展。
太極推手練習要求“以靜傳動,運用聽勁”,太極的“聽勁”不是用耳而是通過肢體肌膚來探知對方,并迅速準確判斷對方力量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即物理上講的力的三要素。太極推手主要運用“沾”、“粘”、“連”、“隨”四種方法,到一定程度時有“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之說。一般人在經過長期推手練習后,都能在觸覺上達到一種高度靈敏的境界。敏銳的指尖觸覺對鋼琴演奏來說無疑也是至關重要的。每架鋼琴的觸鍵都存在著細微的區別,若演奏者平常能習練太極推手,在演奏中將鋼琴假想為推手對象,且能自覺通過“放松”有意識地探知琴鍵的不同特性與反作用力,這必然能提高演奏者手指的控制能力,以快速探知并化解琴鍵反作用力,并能減少手腕的抖動,減輕手部肌肉的疲勞。
太極拳和鋼琴演奏的放松都能夠起到增強發力與加快動作速度的作用。太極拳論中有“蓄勁如張弓,發力如放箭”一說,這種力在太極中可稱為“彈抖力”,在鋼琴演奏中稱為“爆發力”或快速觸鍵。然而這種“彈抖”力發出之后,不應該是離弦的箭、出膛的子彈,而是要求能迅速將勁力收蓄于內,如高彈力彈簧那樣。在鋼琴演奏中,如果爆發力發出后缺乏彈性,則不能化解來自鋼琴相應的反作用力,其音質必然出現“硬”、“直”的缺陷,還容易造成手部的損傷。因此,習練太極能幫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放松與發力的關系。
鋼琴家波格雷利奇認為,演奏者的手不必很大,重要的是結實而有力。如何使手變得結實而有力呢?太極拳發力方法認為,要有意識放松關節,拉長韌帶,增強其彈性與靈活性,同時注重骨節對準的方法,節節貫穿,使骨與骨之間能更好地分擔重量,從而增加力量與耐力。一般鋼琴演奏理論比較注意肌肉的運動,而太極拳認為皮肉筋骨依附于骨骼,利用“骨節相對、節節貫穿”的方法增強發力的理論,對鋼琴演奏發力方法來講新穎且很獨特,非常值得每一位鋼琴學習者的思考和借鑒。
隨著鋼琴這一樂器的完善與發展以及音樂風格的時代變遷,從浪漫主義音樂起,鋼琴演奏者開始更多地注重將身體各部分統一為一個整體來發力演奏,有“整體演奏法”或“貫通演奏法”之說。這如同太極拳中講的“整勁”。太極拳理論認為,全身的整勁蓄發需“一身備五弓”(身體與四肢合稱為五弓),五弓合一即為全身的整勁。由此可見,在闡述人體全身協調運動的機理方面,太極理論相對而言更為形象生動,鋼琴演奏者不妨加以了解、運用。
三、太極拳的“氣”與“意”對鋼琴演奏的啟示
“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常見的一個概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區別于其它文化的重要內容。但說到“氣”,似乎有一種神秘感,有人甚至認為它缺乏科學的依據不屑一顧。然而,依照正確方法習練太極拳以后,人體關于“氣”的內體感覺還是十分真切的。趙曉生先生的《鋼琴演奏之道》一書琴訣部分有“氣斷藝絕,氣理萬機,由氣入道,始明琴理”的論述,由此也可見“氣”對于鋼琴演奏的重要性。
太極拳中講的“氣”,一方面指呼吸。太極理論中有“氣與力合”一說,即呼吸要配合動作與發力,對鋼琴演奏而言也應如此,只是很多演奏者并未真正了解和注意到這一點。太極的呼吸分為順式呼吸與逆式呼吸,太極拳在運用“氣沉丹田”之法時強調運用逆式呼吸,即呼氣時小腹內收,發力時小腹外突,反之為順式呼吸。逆式呼吸能更好地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往前發力,這一點在鋼琴的快速發力的演奏方法中很值得借鑒。
太極中的“氣”另一方面為“貫通”之氣。拳論中有“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貫穿”,何為“中氣”呢?太極拳論有言“氣發于心者,得其中正(不滯不息,不偏不倚則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中氣上沖頭頂百會穴,則使清氣上升行于手;中氣下沉至丹田,則使濁氣下降行于足。這也可稱為“貫通之法”。運用此法能使人達到神清目爽,思維敏捷之效果,對鋼琴演奏而言,運用氣息貫通之法,則能令演奏者的演奏氣韻深動,更具生命的活力,并且在充分投入演奏的情況下還能保持思維的清醒與覺察能力。趙曉生認為,以“氣”的形式出現的內勁在演奏中更加重要,是真正的力量之源。鋼琴演奏者要深諳演奏的“氣韻”之道與“氣息貫通”之法,研習太極拳無疑會起到觸類旁通的功效。
太極的“意”,即指心思或是思想。俗話說心意相通,太極的每一個招式都是在意的指導下完成的。太極的重要法則“以靜用意”即思維集中,用意識指導動作,太極拳有“用意不用力”之說,認為用意運動則易輕靈圓活,用力運動則易僵硬凝滯。對鋼琴演奏而言,只有通過強化意念的作用,使整個演奏動作如水一般柔和靈動,而又不失內在力量。排除雜念,思維專一,才能使演奏達到一氣貫通、一氣呵成的至高境界。
實際上“氣”與“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其內在是高度統一與相互配合的。無論是太極拳還是鋼琴演奏,都必須是在意識指導下,動作與呼吸高度和諧運作。鋼琴演奏者若能習練太極拳并領悟其中的妙法,則必然能逐步邁向演奏的“形神合一”、“琴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四、結語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鋼琴雖為西洋之物,我們若能在充分學習繼承西方鋼琴演奏理論與技法的同時,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并以東方人獨特的視角與思維,不斷去豐富、理解、完善鋼琴的演奏理論和技法,必然有助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演奏理論體系,使鋼琴這一“樂器之王”在東方文化的滋養下,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8.
[2]約瑟夫·迦特編.刁紹華,姜長斌譯.鋼琴演奏技巧.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8.
[3]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7.
[4]顧留馨.太極拳術.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9.
[5]王培生.太極拳的健身與技擊作用.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