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巖 李亞光
【摘要】達斡爾族民歌的體裁及表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民間歌舞“哈庫麥勒”、民間歌曲“扎恩達勒”、民間說唱“烏欽”等。其中“哈庫麥勒”這種藝術形式流傳最為廣泛。本文將主要從“哈庫麥勒”的音樂部分入手,對其音樂的題裁、調式、節奏節拍以及旋律特征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達斡爾族;哈庫麥勒;音樂特征
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是齊齊哈爾市轄區的近郊區之一。清朝初期,達斡爾人從黑龍江上游到嫩江沿岸定居。1988年7月11日,由民政部批準(民[1988]行批13號)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最終更名為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達斡爾族人能歌善舞,每逢佳節、辦喜事和群眾性活動的時候,大家都聚在一起歌唱舞蹈。這種歌舞形式嫩江流域梅里斯區達斡爾族稱之為“哈庫麥勒”。其中“哈庫麥勒”在歌舞當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在達斡爾族人表達豐富感情的過程當中,它的音樂理所應當產生不同的風格特點。
一、“哈庫麥勒”音樂中題裁的分類
“哈庫麥勒”音樂,具有廣泛的題材和豐富的內容。它就好比一幅有聲的畫卷,真實而優美的描繪出達斡爾族的歷史、生活、變遷,形象生動的反映了達斡爾族人民的痛苦和歡樂。較為常見的題材有反抗階級斗爭類、漁獵類、贊美自然類、婚姻生活類等。
(一)反抗階級斗爭類
解放前,達斡爾族人民只能過著吃柳蒿芽、穿野獸皮、住荒郊野外、深山老林的貧苦生活。承受了階級斗爭和民族壓迫的達斡爾人,在欺壓和凌辱中只能用歌聲訴說內心的不平。如《大蔥的辣》;
大蔥的辣啊,讓你胸口難受啊;
大蒜的辣啊,讓你鼻子難受啊。
(二)漁獵類
達斡爾族先民曾經在黑龍江流域過著以狩獵、捕魚為生的原始類生活,這個時期產生的“哈庫麥勒”歌曲,大多是與漁獵內容相關的題材,如《農夫打兔》(片段);
老婆老婆快來看哪,草根里“貓”著小白兔;
抓過來斧子我扔過去呀,就差兩指沒打上。
(三)婚姻生活類
在“哈庫麥勒”音樂中,有很多表現婦女婚姻類的歌曲,并且這種題材的歌曲占有較大的比例。如《想回娘家難上難》;
想回娘家呀真是難上難,婆家的規矩真實嚴又嚴;
想起媽媽呀鼻子都發酸,媽媽想女兒夜夜夢相見。
梅里斯區達斡爾族的“哈庫麥勒”歌曲題材十分豐富,它涉及到了達斡爾族人民生活的全部內容,其中反映愛情及婦女生活類的民歌占有較大比重。由此可見,人民群眾是達斡爾族藝術的開拓者,而婦女則是“哈庫麥勒”歌曲最主要的創造者。
二、“哈庫麥勒”音樂中調式的特點
“哈庫麥勒”作為達斡爾族音樂的一部分,它不僅可以表達出自己獨特的音樂特征,還充分展現了達斡爾族民歌的音樂特色,在“哈庫麥勒”音樂中,它的調式特點主要為單一調式,并且是建立在五聲音階基礎上的五聲調式。其中,宮調式的使用最為常見。
例如宮調式的“哈庫麥勒”民歌《美露咧》,音調十分明亮、優美,明確的體現出了宮調式十分明快、純美的音樂特色。從歷史方面來看,宮調式民歌居多正是因為達斡爾族人民自古以來的性格十分堅強、明朗,他們以農牧魚業為生,對生活抱有充足的信心和希望,永遠保持這種樂觀主義的生活態度。所以,在“哈庫麥勒”的民歌當中,這種帶有明亮的、穩定的大調色彩的宮調式,占有絕對優勢。
三、“哈庫麥勒”音樂中旋律的特征
達斡爾族民歌的曲調是樸素而單純的。在“哈庫麥勒”音樂中,它的旋律進行特點主要是五聲音階級進的波浪式旋律線、逐漸下行的波浪式旋律線和旋律進行中的四度跳進等形式。
(一)五聲音階級進的波浪式旋律線
最具代表這種旋律發展的民歌《什么最美麗》,這種旋律特點的形成與發展,是因為“哈庫麥勒”的歌詞使用達斡爾與語來朗讀的,達斡爾的詩詞壓頭韻。其音調大多是逐漸上升然后逐漸下降的,因此,達斡爾本民族的語言音調決定了這類歌曲的旋律線的波浪式進行。
(二)逐漸下行的波浪式旋律線
描寫婦女婚姻生活的《想娘家》曲調緩慢、風格悲傷、節奏規整鮮明。整首曲子最高音在起句,隨后音域普遍偏低,體現了姑娘像說話一樣訴說對娘家的想念。第一行第二小節的下行八度大跳樂匯配合“飛翔”的語匯有所反差,表現內心的負面情感;第二行第二小節與第二行第一小節相比,第一拍向上的353變成向下的323,第二拍變22為12,都是向下的旋律線,表現內心思念娘家的傷感。
(三)旋律進行中出現的下四度跳進
“哈庫麥勒”音樂中的旋律在進行過程中經常出現下四度跳進的旋律形式,這一特點不僅僅在“哈庫麥勒”中表現,在達斡爾族所有的民歌中都會出現。
下四度跳進的旋律形式在宮調式的歌曲中居多,在徵調式與羽調式歌曲中較少,但在商調式和角調式中幾乎很少出現。在這首宮調式歌曲中,下四度跳進主要發生在宮音與徵音之間、羽音與角音之間,并且在第二小節連續兩次跳進,主要由模進手法而產生。
四、“哈庫麥勒”歌曲中的節奏節拍
“哈庫麥勒”歌曲中比較常用的節拍是2/4拍、4/4拍、3/8拍、6/8拍,它的節奏大多鮮明、對稱和工整。較少歌曲中運用5/8、7/8以及變換拍子,三拍子、六拍子和復拍子的運用,使“哈庫麥勒”歌曲特點鮮明,更便于舞蹈。
“哈庫麥勒”是達斡爾族民間歌舞藝術,也是嫩江流域流傳已久的古老藝術。它既是民族的又是地方的,因此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作為中國民間音樂的研究人來講,我們有必要學習和研究歷代流傳的達斡爾族民間藝術,把時代氣息、現代意識、地域特點和民族傳統風格相結合,增加新的內容和新的技藝,使這個充滿民族特色的藝術之花,在祖國百花爭艷的藝術舞臺上開放的更加絢麗多姿。
參考文獻
[1]楊世清.達斡爾族民歌選[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2]滿都爾圖.達斡爾族[M].民族出版社,1991.
[3]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內蒙古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4]何今生.達斡爾族民歌研究[M].黑龍江省達斡爾族學會,齊齊哈爾市達斡爾族學會,2000.
作者簡介:張竹巖,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李亞光,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