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婧
【摘要】莫扎特在音樂的上承襲古典有開創當代,其藝術風格中帶有印象主義的藝術性,在以古典風格為依托下,充分的吸收歐洲傳統室內音樂的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本文從長笛與豎琴的角度分析《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的藝術性,重點在展示長笛在奏曲中的獨奏與聲樂器的功能和藝術表現力,為長笛的演奏起到指示的作用。
【關鍵詞】莫扎特;長笛;協奏曲
莫扎特在其演奏的《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中以長笛與豎琴作為組合效果,重點表達二重奏的聲樂效果。對于長笛來說,在序曲中以新的藝術為準則,把長笛在和整體序曲中進行組合應用,以現代打擊樂組合其中長笛與豎琴在組合中重點突出長笛的聲色與合奏效果。當代對于長笛的研究較多,本文以整體協奏曲為分析曲目。重點突出長笛在曲目中藝術特點。并對作品進行分析,以長笛與演奏者之間的關系如何表達分析進行案例研究。
一、協奏曲的創作背景與音樂結構
在莫扎特的創作生涯中包括大量器樂的研究與應用,但是本序曲與長笛作為重點的表現藝術特色,尤其是長笛與豎琴的結合應用,長笛的應用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整體序曲的輔助器樂,但是在《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中莫扎特把長笛作為重點的表現手段,以新式的器樂和聲作為室內音樂的表現奏曲,從而開創了長笛與豎琴的器樂應用。在本次演奏中長笛與豎琴這兩種器樂的組合決定了整體序曲的藝術與風格。以旋律器樂與和聲器樂的組合,加之以室內音樂的強烈表現力。在整體樂隊中把長笛作為第一獨奏的器樂,主要處理旋律音色部分的。把豎琴作為第二獨奏角色,同時承擔在音樂匯總旋律組合的部分。使得長笛為主,豎琴為輔的,雙重合奏的新特點聲樂藝術,整體音樂以簡單優美明快的旋律,輔之一以華彩,兩者的組合相得益彰,完美而獨特,聆聽著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莫扎特本次的協奏曲以其驚人組合器樂進行演奏,達到了器樂與樂隊的在音色與音聲中的完美統一,并單獨的發揮出長笛器樂的獨有的聲樂效果。
二、作品分析
整體奏曲作品、風格明快舒緩,旋律優美而婉轉,本曲共分為三個樂章。
(一)第一樂章
第一章以奏鳴曲式為整體結構,采用快打快拍的形式,4/4的拍。采用c大調的和弦旋律逐漸引入主體中,然后長笛與豎琴舒緩的進入整體旋律中。在長笛進入后,樂隊開始奏響協奏曲的把整體的序章進行延伸與展開。隨著伴奏的舒緩而下,低音開始加強,跳8度后,主要以長號和雙管奏起,并把長笛與豎琴開始引申出來,在這里長笛與豎琴開始了合奏的效果,兩種器樂在相互呼應相互配合,而形成華彩的結束。然后樂隊中以長笛開始進行主要表演在獨奏的結尾處引和琴奏的開始,長笛在序曲合奏與獨奏間的作品部分。低音進行的旋律化,可以讓大家首先想到為木管的低音聲部——大管。以長笛較為飽滿的低音區音色,音樂有力而活躍地前進著。而高音譜表中兩次六度平行音程,是長笛一、二聲部在管弦樂隊中的演奏常態。豎琴彈奏時注意八度的頓促感會更靠近巴松,注意雙音同時快速又柔和地擊鍵,并盡量保證兩聲部均連貫發聲,使琴音接近兩支長笛明麗優美的高音區音色。
(二)第二樂章
第二章采用小行板的形式,在第三個小節出的絳號帕凡舞曲,本章中以奏鳴曲為主,長笛與豎琴在結合上重點呼應第二主題,從g大調到c大調進行聲色的轉化,仍然采用以古典主義的形式進行初音與奏響。這里莫扎特以長笛特有的金屬音色作為特點,結合豎琴的分解,輔助音和弦的持續性,使得整體音樂自然柔和。隨著序曲的逐漸深入豎琴音漸弱,以長笛的顫音進行收尾,自此時兩種樂器進行混合音色的準備,在混合的音色中長笛與豎琴逐漸走入一種和諧而舒緩的音律中,帶動著整個樂隊的開始,隨長笛的主奏的起伏并其音樂也逐漸由自由快板走向舒緩溫和中,其基調中從古典的主義慢慢延伸為浪漫主義甚至是印象主義的形式風格。總之在第二章中莫扎特以長笛與豎琴的合作,把作品有古典藝術逐漸帶領大家走到印象與浪漫的情懷中,我們在慢慢品嘗本章節中,可以感受到長笛的金屬聲在樂隊的整體演奏中,表現出一種全新的感覺,更是在獨奏與合奏的琴與笛的找到一種平衡感,這中感覺隨著曲目的深入我們也同時由淺入深的迷失在整體的序曲中。
(三)第三章
在第三章中采用回旋曲,急速快板的形式,這一章取自法國的回旋曲,2/2拍,急速的快板。取自法國加沃特舞曲形式。在這部分里豎琴逐漸作為主導的形式以獨奏的形式進行表演同時帶動著整個序曲的進行。與第二樂章中的部分獨奏段落及豎琴與長笛對話有所不同,本樂章變化更多。主題由弦樂首先展現,管樂重復主題,琴分別以c大調與F大調呈示、再現原調式。在豎琴以新主題亮相之后,長笛、豎琴開始二重奏,由長笛聲部引入G大調旋律主題。在保持主調的旋律的同時,調性轉為C小調。通過一個減七和弦作為中介和弦進行轉調,隨之G大調再現。全曲最后以輝煌、激昂的第一主題結束。莫扎特在此混合使用回旋曲與加沃特兩種形式。在不失去舞曲形式的同時,他以其典型的“合奏”一“獨奏”方式來架構回旋曲,并賦予意大利塔蘭泰拉舞的感覺。18世紀時,作曲家流行在回旋曲中加入民間舞曲元素。在杜塞克《C小調豎琴奏鳴曲》第三樂章中,我們也能發現類似曲風。
三、結論
莫扎特的《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是新古典向印象主義轉變的一個過程,更是古典序曲中的經典之作,它的整體風格、結構、曲式等在表現當時代的聲樂特點,有以新式的眼光對其進行長笛的組合,把長笛的獨奏與合奏的藝術魅力展現給室內音樂。一方面我通過對本次序曲的研究與分析、總結,學習莫扎特的藝術風格,更學習了他把器樂的應用和組合的創新形式,另一面本序曲作為長笛獨奏與展現本藝術的經典作品,是長笛愛好者的必須曲目。在序曲中涉及到長笛的眾多技巧與演奏特色我們就不一一細說,但是長笛與豎琴的組合演奏是莫扎特在這一時期的重點制作,同時在研究本次論文中以新的角度進行分析長笛的器樂的藝術性,可是給眾多愛好者一個借鑒。
參考文獻
[1]孫從音.莫扎特的藝術平生[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英]Togin,J.R.怎樣即興創作長笛的藝術表現力[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3]王曉璇.淺談長笛對藝術表現力的提升[J].文學與藝術,2010(30).
[4]趙浩鈴子.淺談長笛與豎琴在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J].劍南文學,2010(09).
[5][英]戴維德·羅蘭,馬英珺譯.莫扎特的室內器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