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文媛
萬“樁”齊發
“將在北京免費發放10000個充電樁。”10月23日下午,在“樁”點中國北京站啟動儀式暨星星充電入駐北京媒體見面會上,星星充電董事長邵丹薇不僅向各方介紹了城市智能充電網絡運營服務平臺——星星充電,還公布了星星充電在北京的投資、運營計劃。
若要行如其名,規劃自然不止于此。據邵丹薇透露,星星充電計劃三年內滾動投資45億元,成立除本部以外的管理機構340個,在全國范圍內投資建設和運營60個城市的智慧公共充電網絡,建設25萬個充電樁,形成規模化和城市充電網絡群,至2020年,計劃在全國范圍內建設和運營不少于100萬個以上充電樁,形成全國性城市智慧充電網絡,繼而成為高度互聯網化的用戶平臺,最終實現物聯網、互聯網、車聯網與智能電網的四網合一。
看起來的確是很宏偉很美好的藍圖,也勾起了很多人的好奇與質疑。
當前國內充電基礎設施市場是塊熱氣騰騰的誘人的大蛋糕,據預測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元,近兩年來從國家到地方接連發布相關支持政策。但同時它也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單是國家電網等大型國企就已經交了一大筆“學費”。目前從整體上看,仍然是充電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今年的國慶長假剛過,國務院辦公廳就迫不及待地發布了《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復雜,比如投入大、城市場地資源有限、涉及多方勢力難協調難平衡、盈利模式不明等。
一般情況下,“免費送”這種互聯網思維的經典做法至少能造出個“一搶而空”的火爆場面,但在目前對于充電樁產品而言,只怕即便是很多無樁可用的消費者也無福消受。
因此,擺在星星充電眼前的問題,反而是用何種模式把這10000個“樁”送出去,讓北京當地各方愿意當他們的“樁”主。
如何眾籌
星星充電祭出的法寶就是“眾籌”。這個名詞在金融領域并不新鮮,但將這種思維引入充電設施建設領域卻稱得上是一種創新。這種模式已經在包括常州在內的江蘇省部分城市進行推廣,此次將在北京這個省外的第一站進行復制。
造成當前充電設施建設進度不盡如人意的原因雖然復雜,但歸根結底都在一個“利”字上。此前業內很多人士感慨沒有成功的商業運營模式,也是因為沒有解決好盈利和利益分配問題。據邵丹薇介紹,星星充電目前主要采用場地眾籌,在北京這樣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讓更多場地方愿意拿出地來供他們免費建樁,“愿意”的動力源也就是這種模式的核心,即永久性的利益分成。
資料顯示,參與星星充電眾籌建樁的場地方需要滿足以下條件:1.有五個以上的自有停車位;2.有富裕的電容(其中一個充電樁相當于一臺三匹空調);3.景點、酒店、商業綜合體、商場、超市、企業、院校、機關、醫院及一切消費者有可能消費超過兩小時的單位。
一旦通過考察被納入其眾籌平臺,回報看起來也很誘人。僅免費建樁一項,場地方就可至少省去11萬元,具體包括五個以上的七千瓦德和科技充電樁,市場價12000元/個;每個充電樁的施工成本是10000元。此外,場地方還可以在充電服務費分成上受益。邵丹薇表示:“2020年充電基礎設施市場有2000億的大蛋糕,不需要投資,只需要提供場地,就可以永久性地分享這塊蛋糕,參與到這個市場,這是樁點中國最原始的初衷。” 對這些提供場地的單位而言,不僅可以“坐地收錢”,足夠的充電樁資源還可以成為當地吸引消費者的加分項。顯然,隨著北京的電動車車主越來越多,充電方便的地方必然被優先考慮。
已經有人意識到了這一點。在當天的啟動儀式現場,星星充電還與北京的EVCARD分時租賃、北京住總集團舉行了簽約儀式。據邵丹薇透露,星星充電在北京已經有了2000個左右充電樁的建設單子。截至今年9月,在全國已完成5000多個充電樁的建設,北上廣地區已勘察待建的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個。而在常州本地,星星充電成立三個月就建了1500個充電樁。
正是這樣的效率引起了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國家能源局副局長鄭柵潔等政府高層的注意,并先后專程赴星星充電考察并作推介,一時間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來自各省市的政府、民間調研團體。
開局看起來不錯,星星充電的這種眾籌建樁模式能否成就國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的星火燎原之勢,后續效果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