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萍
【摘 要】
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學,務必抓好如下四個落實:一,落實誦讀,解決一個“熟”字;二,落實注釋,解決一個“悟”字;三,落實積累,解決一個“厚”字;四,落實背景,解決一個“品”字。
【關鍵詞】
四個落實 抓手 文言文教學
初中文言文教學既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的重點,又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的難點,更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說它是重點,是說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它所占比重不小,就拿中考來說,一份中考語文試卷中(以江西省中考語文試卷為例),閱讀分數為52分(古詩文閱讀:22分;現代文閱讀:30分),古詩文的比重為42.3%。說它是難點,由于古詩文所處年代離我們太久遠,加上古詩文的文字凝煉艱深難懂,對于初中生來說,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說它是薄弱環節,是說:1.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重視程度都不夠。2.教學方法較陳舊,第一線的教師仍以串講為主。3.考試成績不理想。面對這一現狀,我認為要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學,務必抓好如下四個落實:
一、落實誦讀,解決一個“熟”字
誦讀是我國古文教學中經久不衰而又行之有效的傳統教法。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都十分提倡這種教法。清代古文家姚鼐說過:“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見《尺牘與陳碩士》)。曾國藩也曾在家訓中告誡其子女:“讀者,如《四書》《詩》《書》《易經》《左傳》《昭明文選》,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二者并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湊赴腕下,自覺瑯瑯可誦矣”(見《家訓》《字諭紀澤》)。朱自清在其《論朗讀》一文中也指出:“古文和舊詩、詞等都不是自然的語言,非看不能知道它們的意義,非吟不能體會它們的口氣 。”可見在古詩文學習中誦讀有多重要。書要多讀,古文更應該多讀,多讀就熟,熟能生巧。有句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二、落實注釋,解決一個“悟”字
清代以前一些古文家盛行為一些經典加注,如《詩經故訓傳》《水經注》《十三經注疏》《說文解字注》等。通過加注,豐富了原文內容,也使讀者對原文更便于理解掌握。所以說,學古文不可忽視文章的注釋。教材中所選的古詩文都有大量的注釋,注釋的篇幅往往大于原文。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太守。滕子京,名宗諒,子京是他的字,范仲淹的朋友。謫,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守,指做州郡的長官。巴陵,郡名,即岳州,治報在現在湖南岳陽。”這句的注釋告訴了我們大量的信息:1.這句話的字面意思;2.滕子京何許人也?3.實詞“謫”“守”的意思;4.古地名——巴陵現在在哪?學生通過這些注釋好像“悟”到了一點什么。這些注釋是學生預習最好的材料;這些注釋在幫助師生掃除文字障礙、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以及擴大知識面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落實注釋能讓學生自主學習落到實處,真正體現出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落實注釋大大減輕了那些粗制濫造的文言文教輔資料的負面影響;落實注釋是落實新課標 “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文言文閱讀目標的最好體現。
三、落實積累,解決一個“厚”字
老子說過:“九層之臺,起于累土。”意思說:九層的高臺,起于一點一點堆疊起來的土。這句話清楚地顯示了事物變化過程中質與量的關系,也說明了任何事物的成功起始于細微工夫的積累。要堆筑起語文這“九層之臺”,是離不開平時的辛勤積累的。
于漪指出:“就學生而言,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絕非純技術問題,而是有個積累的過程。積累思想、積累詞句、積累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積累多方面的知識。”于老從積累語文素養的角度談自己的積累觀。
人教社劉貞福先生則跳出傳統的積累觀,認為積累知識、能力是一方面,積累學習語文的方法、習慣、態度,培養熱愛語文的情感態度等又是另一方面。他認為:“從語文素養內部組成要素來說,既積累語文知識,也積累語文能力,還要積累學習語文的方法、習慣、態度,培養熱愛語文的情感態度等;……從培養人的素養方面來說,不只是積累特定的語文素養(知識、能力等),而且積累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即積累全面成長的基石和臺階。總之,應該突破語文積累僅是語文知識的廣博和堅實這一習慣性認識,更新語文積累的觀念、視野和方法,這是今天的積累觀有別于傳統積累觀的一個重要方面。從一定意義上說,所謂積累就是語文素養的全面積累。”劉先生的新的積累觀與新課標的三維目標是一脈相承的。回過頭來看我們教師中那種為滿足于應付考試,積累古詩文中一定的名言警句的積累觀是多么的膚淺啊!我們應創立新的積累觀,勤積累,豐厚自己的語文素養、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只有厚積了,才能薄發。
四、落實背景,解決一個“品”字
也許你會問:背景還要落實嗎?回答是肯定的——要。很多古詩文,因所處時代離我們太久遠,如對作品創作的背景不了解的話,很難把握作品的精髓,很難品出其中的韻味。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其創作背景是:其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由于“烏臺詩案”,作者被逮捕入獄,差點被殺。后被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短文通過對月夜的景色美妙的描繪,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也表達了作者的豁達胸襟。如不了解蘇軾被貶,流放至黃州,做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就難于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胸懷。
總之,如果在我們平時的文言文教學中真正抓好誦讀、注釋、積累及背景的落實,相信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定能結出累累的碩果。
【參考文獻】
【1】朱自清.論朗讀
【2】于漪.語文素養重在積累(致佟春麗).語文學習,2011(1)
【3】劉貞福.說積累——學習語文新大綱、課程標準的體會.課程·教材·教法,2005(8)
【4】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