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套教材都是教材編寫隊伍集體智慧的結晶,都會凸顯他們對兒童、數學、數學教育以及新課標的理解和把握,比較和研究根據新課標精神修訂的這些小學數學教材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認識人民幣”是傳統的教學內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各個時期的不同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中都安排了這方面的教學內容。在2011版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認識人民幣”是在第一學段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里提出的,具體要求是“在現實情境中認識元、角、分,并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在當前“一綱多本”的教材背景下,各版本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寫修訂上會有什么異同,又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哪些啟示呢?筆者就三個版本的最新教材中“認識人民幣”的編寫情況進行了比較研究。
一、“認識人民幣”教材編寫基本情況
整體上看,對于認識人民幣的學習均安排在第一學段的前半段時間內。除了北師大版,另兩個版本教材都將認識人民幣的內容安排在一年級下冊。北師大版修訂前的實驗教材中,這部分內容也是安排在一年級下冊教學的,其調整理由是“考慮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兌換人民幣過程中計算有一定困難,所以修訂時移到二年級上冊教學。”
單元名稱各不相同。人教版“認識人民幣”單元名稱和課程標準一致,蘇教版修訂前的實驗教材單元名稱也是“認識人民幣”,后來對單元名稱的改動更多地緣于“突出這部分內容的數學內涵”,北師大版的“購物”單元名稱則強調了貨幣的功能和使用。
二、 “認識人民幣”教材具體比較
首先教材都重視現實情境的營造,呈現了豐富多樣的兒童買飲料、買文具、買午餐、買生活用品、買玩具、買圖書、買報紙、買郵票、買碰碰船票、買體育用品等生活情境,設計了零錢罐數錢、找零、兌換等日常情節來作為學習載體,為兒童深入學習人民幣奠定了基礎。下面從例題習題、出現人民幣種類、單位關系認識、數學文化等四個方面做進一步對比分析。
1.例題習題的容量比較
例題習題是數學教材的基本組成部分,三個版本教材例題習題等編寫情況如下表。
從上面信息綜合起來看,人教版對認識人民幣的編排容量最大,安排了7個習題和6次練習,處理較細膩。蘇教版在本單元之后安排了相應的綜合與實踐活動“小小商店”。例題編寫情況具體解讀如下:
人教版的7個例題中,例1:認識1元以下的人民幣(包括硬幣和紙幣)。例2:人民幣單位進率。例3:認識5元以上的人民幣。例4:人民幣的兌換。例5:人民幣復名數和單名數之間的換算。例6:元、角的加減計算。例7:簡單的購物問題。
蘇教版的3個例題中,例1:認識小面額人民幣(包含硬幣和紙幣)及元角分之間的關系。例2:小面額人民幣間的兌換。例3:認識大面額人民幣。
北師大版的3個例題(主題)分別是:主題1買文具,認識小面額人民幣,認識元角分之間的關系。主題2買衣服,認識大面額人民幣。主題3小小商店,解決簡單的購物問題。
從例題編排來看,教學內容的相同點有四:一是認識小面額人民幣,二是認識大面額人民幣,三是認識元角分之間的進率,四是解決簡單的購物問題。
2.出現人民幣種類的比較
人民幣至今共發行五套,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流通的人民幣是第四套和第五套人民幣,以第五套為主,兩套人民幣同時等值流通。目前流通的紙幣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硬幣有1分、2分、5分、1角、5角和1元。這些人民幣在教材中都會出現嗎?請看下面的統計:
人教版和蘇教版沒有出現2角和2元紙幣,北師大版教材實現了人民幣種類的全覆蓋。蘇教版修訂前的實驗教材(2004年11月第3版)中也有2角和2元紙幣的認識。對于刪去2角和2元的認識,蘇教版教材編寫組的解釋是“因為日常生活中,2角幣和2元幣已退出了正常的市場流通,認識它們的現實意義已經不大。”人教版修訂前的實驗教材(2008年7月第2版)中也包含2角和2元的認識,同時1角、1元的硬幣和10元、50元、100元券的紙幣都呈現了兩種版別。這次修訂既刪掉2角和2元的認識,也去掉了同一面值的另一種版式,只保留了第五套人民幣的最新版式。
對于多種面值人民幣的認識,教材出現了集中和分段認識兩種形式。人教版和北師大版分兩段,人教版先認識1元及以下的人民幣(含6種硬幣和3種紙幣),再認識5元及以上的人民幣(5種大面額紙幣)。北師大版先認識6種硬幣和6種紙幣(1分、2分、5分、1角、5角、1元的硬幣和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的紙幣),再認識10元、20元、50元、100元的紙幣4種。蘇教版分三段,先認識硬幣1分、1角、1元和紙幣1角、1元,再認識硬幣2分、5分、5角和紙幣5角,最后認識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的紙幣。在三個版本教材中,人民幣的硬幣和紙幣都僅給出有面值的正面圖案,沒有背面圖案。
3.人民幣單位之間關系的編寫比較
人民幣單位元、角、分之間的關系是指兩個單位間的換算進率,一般有1元=10角,1角=10分,教材中都不涉及1元=100分的認識。對于人民幣的單位是什么,人教版、蘇教版有明確的說明,人教版是“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蘇教版是“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北師大版中沒有明確提及。
人教版(圖1)出示硬幣實物圖,通過直觀地數一數得出1元=10角、1角=10分。
蘇教版(圖2)出示實物圖,先通過購買文具的情境和對話來喚醒學生生活經驗,再借助數一數來強化認識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元和角之間的關系通過對話形式直接告訴,角和分的關系以問題形式引發學生思考及交流。其中元和角的關系認識使用紙幣,角和分的關系認識使用硬幣。
北師大版(圖3)采用實物圖,1元和1角為紙幣,1分為硬幣,由兩組等值兌換式揭示元、角、分之間的關系,教材中沒有直接告訴兩者之間的關系。相對應的10個1角和10個1分是重疊的。
教材中,蘇教版和北師大版使用兩組填空的方式,沒有直接交代元、角、分之間的進率,人教版有明確的結論。在所對應的10角及10分的擺放上,人教版呈等腰三角形排列,富有美感;蘇教版和北師大版中相應的10個1角和10個1分都是重疊的,不能直接看出數量10。
4.數學文化方面的編寫比較
《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指出:“數學文化作為教材的組成部分,應滲透在整套教材中。”為此,“教材可以適時地介紹有關背景知識,包括數學在自然與社會中的應用,以及數學發展史的有關材料。”指向數學文化方面的常用欄目是“你知道嗎”。人教版(圖4、5)、蘇教版(圖6)安排了特定欄目“你知道嗎”。北師大版(圖7)練一練中“讀一讀講一講”的文字材料是周總理妙答記者的故事,故事中蘊含人民幣的知識。本單元數學文化方面,人教社編排了兩次,蘇教版、北師大版各一次。
人教版和蘇教版從貨幣史的角度介紹我國古代貨幣的知識,人教版提及7種古代貨幣,蘇教版提到4種古代錢幣,人教版中呈現的貨幣歷史更悠久,更全面。考慮到一年級學生認知水平較低,人教版小數標價牌(圖4)的認識并不能被有效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所以可以淡化或調整。上述拓展材料中,展示了教材編寫者對核心內容的多樣化背景解讀。“你知道嗎”為學生系統認識人民幣提供了學習時機,也為教師豐富課堂教學預留了空間。
三、“認識人民幣”教材橫向比較對教學的啟示
1.喚醒生活經驗
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學生在學習這個內容之前,都有和家人一起購物或者獨自購物的經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接觸到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也經常看到人們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人民幣,他們已經積累了一些有關人民幣的使用經驗。各版本教材在情境引入、例題設計、習題圖文等編寫時都能夠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學前教師要提前幾天讓學生整理零錢罐、購買文具或生活用品,并做好記錄,有條件的可以收集好購物收銀憑證。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采用學生們最熟知的生活場景圖片,同時讓學生多舉例,從而說明“購物時要使用人民幣”。筆者從一些課堂案例上發現,有教師采用從紅包或壓歲錢引入教學,雖然給壓歲錢收紅包也是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但是這種做法弊大于利。壓歲錢紅包并非貨幣的本質功能,不可能包含多種幣值,容易引發學生之間的攀比,分散注意力。在具體認識小面額人民幣時整理零錢罐是個很好的切入點,先分類,再逐一認識,最后還可以結合數一數、算一算一共有多少錢,把復名數和單名數的換算融合進來。
2.落實活動體驗
教材內容的呈現都體現了過程性,設計豐富的體驗活動,提出很多熟悉問題,如怎樣付錢、怎樣找錢、怎樣換錢,提倡多種策略和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加深了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這些啟示我們要特別重視學生的購物、換錢等模擬活動的組織,活動前細心準備各種人民幣學具,三種教材附頁都印有相關的人民幣圖片,要安排學生課前剪好。不過這些圖片都較小,有條件的可以準備較大尺寸的學具幣,最好是正反面都印有圖案的學具幣,這樣傳遞給學生的購物體驗會更真切。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單元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并提醒學生不要攜帶破舊污損的人民幣或者大面額的人民幣,并適時地把愛護人民幣和勤儉節約的教育巧妙滲透在系列活動中。學生在多次交流、模擬購物、換錢游戲中認識人民幣,掌握人民幣單位之間的關系,解決簡單的人民幣計算的實際問題,在多樣化的付款方式中發展了數感。
3.豐富貨幣知識
與人民幣有關的資料從大的方面說包括貨幣史、人民幣發行史、當前各國主要貨幣情況等等,小的方面可以觸及有關人民幣的趣事、人民幣上的人物、風景、花卉等等,可供選擇的素材很多。比如在第一課時可以融入古代人們實物交易、錢幣購物以及不同時期的錢幣演變的圖片式介紹;在教學完大面額的人民幣后,簡介人民幣的由來、五套人民幣的發行情況;在認識各種人民幣時,教師要堅持展示每種人民幣的正面和反面圖樣,在有關練習環節也可以增加看局部顏色猜一猜是哪種人民幣的練習;還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作業供學生課后探究,如硬幣的拓印或圖樣設計、有沒有3元的人民幣、硬幣上的花卉有哪些等等。在經濟發達地區,教師可以介紹一些國外貨幣的知識。有條件的班級,還可以邀請在銀行工作或者收藏錢幣的學生家長介紹有關知識。教學時教師要有開放的視野和開發的意識,加大欣賞與拓展的力度,豐富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提高學生深度參與學習活動的興趣。
(仲崇恒,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2153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