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校文化,不知道學者們已經給了它多少的定義,但我們知道,幾乎所有的定義,在學校生動復雜的現場,都會顯得有些黯淡,也幾乎沒有一種定義,能夠解釋學校里發生的一切文化現象。然而,學校文化是一個任何學校無法回避的話題,因為不管你思考,或者并不思考,它就在那里;因為“學校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楊九俊)。初看起來似乎大同小異的學校,當我們進入其文化生態的時候,卻往往會發現是大相徑庭的。所以,在我們看來,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校文化,因為,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校。所有關于學校文化的理論,如果不能引起我們關于“具體學校”的聯想,那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當我們思考“學校文化”的時候,其實那定然是一種基于校本實踐的理解。
一、學校文化為何存在
我們首先要強調的是:學校文化的存在,關于好的學校文化的追求,首先是為了自己——為己,足己,覺己。
學校文化為了誰?首先一定是為了自己——為了學校里生活的每一個人,老師,學生,員工。然而,偏偏是這些人,他們幾乎很少談論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在學校里,幾乎是一個被擱置的詞語,一個多余的詞匯。
但這絲毫不影響學校文化對于學校里的人(即那些“自己”)的重要意義。就像我們很少會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談論“生命”,決不能說明“生命”對于我們并不重要。我們在學校中,每天都生活在“學校文化”之中,每天都在以豐富的方式來證明“學校文化”之類于空氣的重要。
但文化自覺仍然是重要的,敬畏而審慎地使用“學校文化”這個詞語也是重要的。2009年暑假,我們開啟學校文化。我們非常自覺地開啟學校文化。在我們看來,以文化的方式開啟學校,是專業辦學使然。我們的一系列謹慎的開啟,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堅定的持續,都是我們文化自覺的反映。因為我們深深地知道,一個好的學校文化,首先受惠的必定是創造這種文化的人——教師,學生,員工。是每個人的付出,造就了鮮美的石頭湯——2009年7月份校史上的第一次行政會,我們共讀《石頭湯》,領會這個繪本的文化意蘊,到今天,這個繪本被濃墨重彩地布置在“繪本園”里,它也在不時地提示我們,學校文化首先是“為己”的,而這種“為己”并不能靠單向的索取所能獲得,你付出得越多,收獲得也就越多。
經過五年創業的汾湖實小,已經有了很好的文化聲譽。我們看重自己的聲譽。但我們更清醒:學校文化首先是內部人的冷暖自知,而不是外部人的遠觀。我們知道自己的高興與沮喪,我們知道自己的得意與心虛,我們知道自己的愛與痛。
為了自己,讓自己豐富起來,然后也影響他人;滿足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然后也于他人有益;發現自我,自覺,然后也給他人提供啟迪。我們為什么要追求學校文化?基于我們的實踐體驗,那就是:為己然后為人,自足然后足人,自覺然后覺人。
二、學校文化是什么
回答這個問題,往往吃力不討好。因為這種概念所要關注的時空與內涵實在過于豐富,而且這種豐富又是如此地富有鮮明的個性。這里我們只是闡述基于校本實踐的關于“學校文化是什么”的理解。
學校文化是“場”。在學校中,不要說“××文化”之難以分界,我們甚至幾乎說不出什么是文化而什么不是文化、何時有文化而何時沒有文化——學校文化是一個復雜整體,它不可分割,無時不在。學校文化,就是這樣的一個場,生活在其中的人無時無刻、有意無意地在這個場中被“磁化”著——由此也更加可見學校文化之于生活在其中的“自己”之重要了。
學校文化是“聚”。學校里每時每刻發生著太多的事情,我們很容易想到“現象的叢林”。但是,學校文化不能讓我們迷失在這片叢林里,因為,學校文化要求有核心的聚向,要求各美其美的人擁有集體的朝向,朝向何處?朝向學校的核心價值觀。一所缺乏核心價值觀的學校,我們很難說是一所文化優秀的學校,哪怕他們的校園最精致、景觀最深刻、設計最巧妙。比如我們,一切的努力,都在不斷地聚向于“成”“恒”兩字,意在使師生們擁有成長的意愿,擁有堅持的品質,“能恒樂成”。
學校文化是“透”。學校文化不是“裝”出來的。比如我們期許的汾湖實小,在教師與孩子們身上,能夠透出一種非常美好的渴望成長的氣息,能夠看得出一種認定了的事決不輕易放棄的“堅持品質”。這種氣息,這種品質,不是通過一些外在的表演給人看的,而是“有暗香盈袖”一樣,在每天的學習與生活中,相互之間能夠“聞”得到的。
學校文化是“在”。學校文化不是玄虛的概念,而是一種“在場”的現實,具有鮮明的現實感,是一種生活,我們在學校里怎樣生活,學校就擁有怎樣的文化。我們在教研組是怎樣討論問題的,我們在課堂上是怎樣組織學生學習的,我們遇到矛盾的時候是怎樣解決的,這一切“在場”的現實,都是活生生的學校文化,因此,同樣一件事情,我們非常注重“做事方式”,以及“這樣做的原因”——事情背后的意義。
學校文化是“史”。我們把自己定義為“第一代汾小人”,我們對學校的文化賦有歷史責任。我們將我們的今天置于學校歷史長河中去考量,我們也非常有意地將當下的生活與不斷奔流的歷史勾聯起來。在建校五周年的時候,2014年6月,我們編印“汾小五周年”叢書14冊,涉及學校課程、教學、閱讀、思想、年鑒各方面,我們用這樣的方式“留存歷史”,將我們的已做、在做、將做,與“校史”聯系起來,在我們看來,學校文化是“史”的存在,但并不是要等到歷史足夠長的時候才有學校文化,而是我們每一天都可以創造學校文化,這種“史”,是“活史”,不是塵封的“死史”。
學校文化是“群”。學校文化不是個人英雄的匯合,不是骨干教師、明星學生人數的堆積,而是團隊的協奏。生活在學校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學校文化的標識。我們非常熱衷于“大家一起做”,學校規矩怎樣定,大家一起想;課程開發怎樣做,大家一起做;校園文化怎樣設計,大家一起思考;感動人物怎樣評,大家一起討論……這個“大家一起做”的過程,就是提升個體思考能力的過程,就是學校文化聚向的過程。
學校文化是“韌”。學校文化的形成是慢的,只因其慢,因此,學校文化形成之后充滿韌勁。我們有一位老師在一次會議談教育科研的體會,說:“只有經過長久的努力,才能帶來些微的變化。”她是談教育科研,學校文化亦然。我們不太相信那些速來的東西,速來的,往往也會速去;轟動一時的,往往容易轟然倒塌;只有經過長期磨礪而獲得的,才會有“韌”的品質。
三、學校文化怎么來
有一種觀點貌似很流行的,說學校文化是自然形成的。我們不太同意這樣的觀點,照這樣說,我們在學校文化面前,完全可以無所作為,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討論“學校文化怎么來”就毫無意義了。可是,事實上,學校文化并不與時間成正比,并不是時間越久的學校,學校文化就一定會越好;事實上,如果我們不作出應有作為,那么好的學校文化永遠不可能從天而降。如果一定要說學校形成的“自然性”,那么,這種自然性定然是指“遵循自然”,不要“硬來”,一切“硬來”的“文化建設”一定會有“硬傷”,而不是指“守株待兔”。
學校文化是創出來的。學校文化是一種創造,學校文化的“創造”主要的并不是指創造一件、一些別人不做的事情,而是說我們可以創造這些事情的“附加值”。學校文化是附著在一切事物上面的“氣質”。我們說學校文化是創出來的,主要是指我們創造了這些“附加值”。比如說,同樣是校本課程開發,有人可能會聲稱一個學期開發幾十門校本課程,那是找了很多資料拼拼湊湊起來的;有人可能覺得開發一門校本課程都要經歷很艱難的勞作,因為那是經過師生共同的編織才有的。這兩種開發的過程,附著的學校“氣質”“附加值”,就大不一樣,學校文化也就大不一樣。
學校文化是策出來的。學校文化需要時間的積淀,在我們看來,學校文化是長期積淀與主動策劃的合成。主動策劃,不是急火攻心,而是遵循規律之后的“必要有為”。學校文化的策劃,包括體系的策劃與細節的策劃。我們做學校發展規劃,堅持每年暑假召開“學校發展咨詢會”,就是“體系的策劃”;我們注重對學校重要工作的細節思考,從“意義”的高度策劃活動、行動,就是“細節的策劃”。這些策劃本身,就附著了文化的意義。
學校文化是匯成的。學校文化不是杰出校長權威的結果,不是若干聰明老師的商量決定,不是幾個專家坐在會議室的論證定奪,不是告知,也不是全體教師表決通過——如果教師覺得這些事情事不關己,手舉得再高也無益于好的學校文化的形成。學校文化是一種匯集,其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像是涓涓細流,心之所愿地朝著學校文化的大河匯聚而去,融在一處,使學校成為一個生命體。
學校文化是磨出來的。學校文化不可能輕易形成,需要各種磨礪。需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磨礪,不是單純的自上而下,也不是單純的自下而上,是反復的互動與理解;需要閉門苦思與開門迎風的磨礪,要能耐深度思考的孤寂,也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需要自我與新我的磨礪,要有堅守自我的智慧,也要有不斷更新自我的勇氣與心態;需要有容性與抗干擾性的磨礪,既大容量,又不為外界流行所惑、不為暫時失敗所困,學校文化須反反復復的磨礪之后不斷提升才能形成。學校文化也是個體與團隊的磨礪,必得面臨無數的困難與沖突,在困難與沖突中考量學校的問題解決方式,使學校文化變得更好。不經歷風雨怎見得彩虹,不經歷矛盾怎么會有好的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傳”出來的。學校文化不能刻意“包裝”,不必熱心于“宣傳”。但學校文化需要傳播,需要言說,需要點評,需要擴大。我們學校在初創的階段,由教師輪流總結每個月的工作,然后由學校領導“點評”,“點”出其中的文化意義;之后,我們每月有老師對“汾小博客”進行月評,這種月評,其實就是一種文化評點與傳播。文化傳播,重要的是把文化價值揭示出來,深入到每位同事中間,這是正能量的擴大,也是好的文化的形成途徑。
學校文化是“堅持”出來的。五年多的汾湖實驗小學,我們堅持每個月出一期校報,也已經積累了60余期了;我們堅持每學期舉辦“成長課堂研討會”,也已完成了整整10屆;我們堅持每年編印“土書”,已經擁有了250多冊洋洋大觀的“成長叢書”……“不輕易開啟,不輕言放棄”,我們相信,學校文化是堅持的產物。沒有堅持,就沒有學校的氣質,就沒有學校的創造,就沒有學校鮮活的氣息,就沒有好的學校文化。
(張菊榮,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驗小學,2152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