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祖華 舒相才



摘要 對云南省騰沖縣5個香葉樹天然種群的果實縱徑、果實橫徑、果形指數、單果質量、鮮果出籽粒等5個性狀指標的總體差異及性狀間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①種群間果形指數差異極顯著,果實橫徑和單果質量差異顯著,果實縱徑和鮮果出籽率差異不顯著;②從5個種群總體來看,5個性狀指標的總體變異系數從大到小依次為鮮果出籽率(24.73%)、單果質量(17.64%)、果實縱徑(6.66%)、果形指數(6.24%)、果實橫徑(5.44%);③鮮果出籽率與其他性狀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果實橫徑與果形指數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其他性狀之間有極顯著的相關性;④采用主成分回歸分析法建立了回歸方程Y=0.039 22X1+0.039 19X2+0.129 91X3-0.484 25,可用于預測香葉樹的單果質量。
關鍵詞 香葉樹;天然種群;果實性狀;變異;相關性;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 S718.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1-156-03
香葉樹(Lindera communis)是樟科山胡椒屬的常綠喬木樹種[1-2],具有適應性強、 干形良好、 根系發達、生長迅速的特點[3]。廣泛分布于陜西南部、甘肅南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和四川等省(區),中南半島也有分布[4]。香葉樹木材結構細致、質堅重、耐腐,是農具、家具和細木工板的優良用材[2,5];果實和種子均富含油脂,其果實(包括種子)含油率41%~47%,種子含油率47%~56%[6],是制皂、潤滑油和油墨等化工制品和制藥的優質原料[7];葉和莖皮可用于治療跌打損傷、外傷出血和瘡癰等;果皮可提取香油[5];其樹干通直,樹冠濃密,是優良的景觀綠化樹種[1]。由于香葉樹用途廣泛,近年來對其研究逐漸增多,但對香葉樹果實性狀變異的研究未見報道。對不同天然種群香葉樹果實的性狀特征進行分析研究,對揭示香葉樹遺傳多樣性、環境適應性,指導香葉樹良種選育和培育利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研究方法
1.1 果實采集2014年10月,分別在云南省騰沖縣清水鄉茅草壩、蒲川鄉香果園、滇灘鎮大嶺子、界頭鎮小田河、曲石鎮小河邊5個香葉樹天然種群中設置20 m×20 m的方形樣地,在每個樣地選擇生長正常的10株樣株,分別從每株樣株上采摘25個果實放入保鮮袋帶回室內,共采集到50株樣株的1 250個果實。5個天然種群的生態因子詳見表1。
1.2 性狀指標的選擇、測定和計算
1.2.1 性狀指標的選擇。
選擇果實縱徑、橫徑、果形指數、單果質量、鮮果出籽率5個指標進行分析,其中果形指數指果實縱徑與橫徑的比值,鮮果出籽率指從鮮果到干籽的出籽率。
1.2.2 性狀指標的測定和計算。
將果實帶回室內后,當天用游標卡尺測量果實的縱徑、橫徑,用0.01 g天平稱量單果質量,分單株除去果皮,洗凈,在烘箱內恒溫烘干,分單株用0.1 g天平稱量種子的質量。各指標按以下公式計算:
果形指數=果實縱徑果實橫徑
鮮果出籽率=干籽質量鮮果質量×100%
1.3 分析方法計算各指標單株平均值、變異系數和各指標總體變異系數,分析各指標在種群內單株間和種群間的差異,并對各指標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采用回歸分析的方法選擇適合的單果質量回歸方程。
所有數據均采用Excel進行整理,并采用DPS 14.5數據處理系統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果實性狀的變異特征
2.1.1 種群間果實性狀的變異特征。
對各性狀指標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種群之間果形指數差異極顯著,單果質量和果實差異顯著,果實縱徑和鮮果出籽率差異不顯著(表2)。從表3可以看出,果實縱徑從大到小依次為曲石鎮小河邊種群、滇灘鎮大嶺子種群、界頭鎮小田河種群、蒲川鄉香果園種群、清水鄉茅草壩種群,曲石鎮小河邊與清水鄉茅草壩果實縱徑差異顯著,其他種群之間差異不顯著;果實橫徑從大到小依次為清水鄉茅草壩種群、曲石鎮小河邊種群、蒲川鄉香果園種群、界頭鎮小田河種群、滇灘鎮大嶺子種群,清水鄉茅草壩與界頭鎮小田河、滇灘鎮大嶺子種群間果實橫徑存在顯著差異,其他種群之間沒有顯著差異;果形指數從大到小依次為滇灘鎮大嶺子種群、界頭鎮小田河種群、曲石鎮小河邊種群、蒲川鄉香果園種群、清水鄉茅草壩種群,滇灘鎮大嶺子與曲石鎮小河邊、蒲川鄉香果園、清水鄉茅草壩種群間果形指數有顯著差異,界頭鎮小田河與蒲川鄉香果園種群、清水鄉茅草壩種群間果形指數有顯著差異,曲石鎮小河邊與滇灘鎮大嶺子、清水鄉茅草壩種群間果形指數有顯著差異;平均單果質量從大到小依次為界頭鎮小田河種群、滇灘鎮大嶺子種群、曲石鎮小河邊種群、蒲川鄉香果園種群、清水鄉茅草壩種群,界頭鎮小田河、滇灘鎮大嶺子與蒲川鄉香果園、清水鄉茅草嶺種群間單果質量存在顯著差異,曲石鎮小河邊與清水鄉茅草嶺種群間單果質量存在顯著差異,其他種群相互之間差異不顯著;鮮果出籽率從大到小依次為曲石鎮小河邊種群、界頭鎮小田河種群、清水鄉茅草壩種群、蒲川鄉香果園種群、滇灘鎮大嶺子種群,各種群相互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2.1.2 種群內果實性狀的變異特征。
從表3可以看出:果實縱徑變異系數為4.43%~8.81%,從大到小依次為蒲川鄉香果園種群、清水鄉茅草壩種群、曲石鎮小河邊種群、滇灘鎮大嶺子種群、界頭鎮小田河;果實橫徑變異系數2.86%~7.68%,從大到小依次為蒲川鄉香果園種群、滇灘鎮大嶺子種群、界頭鎮小田河種群、曲石鎮小河邊種群、清水鄉茅草壩種群;果形指數變異系數為3.39%~5.82%,從大到小依次為曲石鎮小河邊種群、界頭鎮小田河種群、清水鄉茅草壩種群、滇灘鎮大嶺子種群、蒲川鄉香果園種群;單果質量的變異系數為8.06%~28.47%,變異系數從大到小依次為蒲川鄉香果園種群、滇灘鎮大嶺子種群、界頭鎮小田河種群、清水鄉茅草壩種群、曲石鎮小河邊種群;鮮果出籽率變異系數為4.65%~46.94%,從大到小依次為曲石鎮小河邊種群、滇灘鎮大嶺子種群、蒲川鄉香果園種群、界頭鎮小田河種群、清水鄉茅草壩種群。蒲川鄉香果園的單果質量、縱徑、橫徑變異系數大,但果形指數變異系數小,說明該種群果實大小不穩定,但果實形狀較穩定;曲石鎮小河邊種群單果質量、縱徑、橫徑變異系數較小,但果形指數變異系數較大,鮮果出籽率變異系數極大,說明該種群果實大小較穩定,但形狀較不穩定,出籽率極不穩定。
5個天然種群總體變異系數最大的是鮮果出籽率(24.73%),其次是單果質量(17.64%),第3是果實縱徑(6.66%),第4是果形指數(6.24%),最小的是果實橫徑(5.44%),說明鮮果出籽率和單果質量不穩定,而果實縱徑、果形指數、果實橫徑比較穩定。
2.2 香葉樹果實性狀間的相關關系由表4可知,果實縱徑與果實橫徑、果形指數、單果質量之間,果實橫徑與單果質量之間,果形指數與單果質量之間的顯著性概率均小于0.01,說明它們之間有極顯著的相關性。果實橫徑與果實指數之間的顯著性概率小于0.05,說明兩者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而鮮果出籽率與其他性狀之間的顯著性概率均大于0.05,說明鮮果出籽率與其他性狀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2.3 香葉樹果實性狀回歸關系的建立以單果質量為因變量(Y),以果實縱徑(X1)、果實橫徑(X2)、果形指數(X3)為自變量,在DPS 14.5數據處理系統中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方程Y=0.094 75X1-0.033 00X2-0.209 33X3-0.041 79,方程的相關系數R=0.822 3,決定系數R.2=0.676 2;方差分析統計檢驗F值為32.013 7,P<0.001;回歸系數t檢驗所有系數P值均大于0.05(表5),說明回歸系數的擬合效果不符合要求;膨脹系數VIF較大(表6),說明自變量具有多重共線性,不適合直接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建立回歸方程。
為消除多重共線性影響,采用主成分回歸分析方法建立回歸方程,從表7可以看出,第3個主成分的特征值與前2個相比已非常小,且前2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已達99.946 6%,因此選擇2個主成分建立了回歸方程Y=0.039 22X1+0.039 19X2+0.129 91X3-0.484 25,方程的相關系數R=0.821 0,決定系數R.2=0.674 1;方差分析統計檢驗F值為48.612,P<0.000 1;回歸系數t檢驗顯著性概率除b2在5%水平上顯著外,其余系數均在1%水平上極顯著,說明主成分回歸分析擬合效果符合要求,明顯優于多元線性回歸方程(表8)。
3 討論
(1)對云南省騰沖縣香葉樹5個天然種群果實縱徑、果實橫徑、果形指數、單果質量、鮮果出籽率5個性狀指標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種群間果形指數差異極顯著、果實橫徑和單果質量差異顯著、果實縱徑和鮮果出籽率差異不顯著。性狀指標的變異幅度從大到小依次為鮮果出籽率(24.73%)、單果質量(17.64%)、果實縱徑(6.66%)、果形指數(6.24%)、果實橫徑(5.44%),說明香葉樹經濟性狀中的鮮果出籽率變異幅度大,極不穩定,但受環境影響小,主要是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單果質量變異幅度也很大,受環境影響影響也較大;表型性狀中果實形狀受環境影響最大,果實橫徑受環境影響較大,而果實縱徑受環境影響較小。
(2)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鮮果出籽率與其他性狀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果實橫徑與果形指數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其他性狀之間有極顯著的相關性。
(3)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線性回歸方程存在多重共線性,通過主成分回歸分析去除共線性建立了回歸方程Y=0.039 22X1+0.039 19X2+0.129 91X3-0.484 25,可用于預測香葉樹的單果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春華.香葉樹人工林與天然林群落特征及生長過程比較[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6,26(1):10-13.
[2] 劉愛琴,劉春華.香葉樹和杉木人工林生態功能的比較[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5,25(6):47-51.
[3] 蔣宗塏.香葉樹人工林生長及生物生產力[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5,25(3):206-210.
[4] 董樹斌,張志翔,黃佳聰.香葉樹作為生物柴油原料樹種的研究現狀及其開發前景[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4,19(6):95-101.
[5] 王巧珍.珍貴樹種香葉樹育苗技術研究[J].福建農業科技,2013(Z1):102-105.
[6] 董樹斌.能源植物香葉樹FatB基因cDNA全長的克隆及表達分析[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
[7] 李方品,龍濟芝.云南香葉樹大樹移植技術[J].綠色科技,2014(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