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霞 吳國良


摘要:萊蕪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積累了大量的民間工藝藝術,隨著新的時代發展,這些具有地域性的民間藝術如何發展創新,是目前藝術家所要面臨的重大課題。地方性院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來發展傳統民間工藝,如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等,通過添加欣賞課程、開設實踐課程、基地參觀學習等途徑能夠使學生們了解、熟知傳統民間工藝,為傳統民間工藝的發展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萊蕪;傳統民間工藝;地方性院校;泥塑;錫雕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義,其本身是地方藝術,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代表性的地方民間工藝是當時人們為滿足自己生活和審美需要而產生的,其代表了一定的鄉土民情,可以說是祖傳中的精華,是“純正的國粹”。
萊蕪地處山東省中部,古代稱為嬴、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目前包含萊城和鋼城以及三個省級開發區。萊蕪有著上千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逐漸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目前萊蕪境內的民間工藝美術包括:萊蕪錫雕、呂家泥塑、剪紙、字畫貼工藝、荷包、木刻烙書等,這些民間手工技藝,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之下,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如何在當代市場經濟下得到傳承發展,需要民間藝人與政府加以共同努力,將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民間技藝加以發揚光大,以新的面貌出現在當代社會之中。
雖然許多優秀的萊蕪民間工藝已經申報或是被錄用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得到了人民、政府等多方面的關注與保護。但不用質疑的是仍然有很多傳統民間工藝仍然面臨著發展商的巨大瓶頸。因此,在地方性院校的積極開展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播,十分有利于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與創新。
一是在課程中加入地方性民間工藝的欣賞課程,通過對學生的教育,讓學生了解、熟知、深化這些地方性民間工藝,才能從小樹立學生們的自我意識,自覺加強對傳統民間工藝的傳承。萊蕪地區的傳統民間工藝多大數十種,如泥塑、烙畫、錫雕等,學生們只有通過學習才能認識到這種民間工藝的重要性,同時也能激發學生自身對民間工藝的熟知性程度,對于加快民間工藝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深遠意義。
二是開設民間工藝相關的專業化課程。傳統民間工藝理論上的學習使其了解了民間工藝的來源、發展歷程以及意義等,同時加大對民間傳統工藝的實踐課程,才能及時的轉化學生們的激情,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大力發展出具有高素質的民間工藝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地方性院校具備開設民間工藝課程的優勢,如教學條件、師資力量、專業設計等方面,特別是能夠近距離接觸民間工藝基地或是民間工藝所在的村落,可以十分方便的邀請到一些傳統民間工藝藝術家走進課堂授課。同時也可以邀請到這些藝術傳人到學校課堂中講課,將具有延續傳承的制作工藝交給學生,同時讓學生在學習中加以改良,用現代思維加以創新,從而實現傳統民間工藝的現代化轉變。以萊蕪泥塑為例,在目前許多萊蕪職業教育學校中,開設了泥塑課程,通過邀請一些泥塑大師到校講解加強了學生們對泥塑文化的認識,同時,泥塑大師現場制作,在無形中帶動了學生們對泥塑的制作流程、注意事項等全方位的熟悉度,最后通過大師們指導學生們指導泥塑作品,逐漸讓學生們喜歡上此類傳統民間藝術。在2015年3月3日萊蕪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就請到了萊蕪著名的泥塑傳人呂孝立先生到課堂現場授課。通過精彩的講座和現場的創作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們對泥塑的充分認識,收到了師生們的一致好評。
三是積極組織廣大學生們到民間工藝的基地與民間藝術博覽會參觀學習。傳統民間工藝本身就有一定的地域性,大量的民間工藝多是分布在具有悠久文化底蘊的村莊中,所以對于在教育中加大對傳統民間工藝的宣傳與引導,帶領學生們深入到工藝基地中參觀學習,顯得十分的必要。如萊蕪錫雕主要分布在萊城區楊莊、萊城南關等地區,隨著國家對民間藝術的重視,許多村莊逐漸在繼承中創新就得加工工藝,吸取新的技術,走現代化、科技化的生產道路。類似的參觀與學習,不僅可以讓學生充分的理解民間工藝,接收民間工藝,把民間工藝傳承下去。現在,許多民間博覽會的開展極大地宣傳了許多優秀民間藝術作品,讓大中院校的學生們走進類似的展會中,讓他們感受民間藝術的真正魅力,培養其內心的喜好,可以讓一部分的學生參與到民間藝術的傳承中。
四是培養一定的民間藝術教師,同時編寫相關特色教材。目前,院校中的藝術教師多是以正統教育為主,且對地方性民間工藝相對缺乏實質性的了解,且教學多以書本為主,書本本身缺乏一定的地方性特色。因此應當根據地方上的實情,邀請優秀的民間藝人到職業院校中有計劃地為教師“補腦”,實現“民族藝術”與學習教育的統一,真正的培養出一批熟悉、熱愛民間藝術的教師。對于教材的編著應結合當地的特點,既能與國家教育計劃同步,又能體現地方上的文化特色,實現國家與地方的同步,從而將民間工藝發揚壯大。
總體上看,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意義,如何加以傳承、創新啟示碰發出新的時代氣息,符合現代生活審美是目前我們所要面臨的重大課題。地方性院校具有眾多優勢可以極大地促進傳統民間工藝的發展,在地方性院校中開設理論課、實踐課,培養一定數量的藝術教師等,能夠是的傳統民進藝術從地域化走向專業化,既能延續傳統民間工藝的發展,也能極大地促進傳統民間工藝走向現代化、科學化道路,實現傳統與時代的結合,讓傳統民間藝術展現出新的時代魅力。
【參考文獻】
[1]劉道義中國民間美術發展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
[2]王毅.中國民間藝術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
[3]靳之林.中國民問美術[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
[4]李海平.中國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M].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7(06)
[5]李新華山東民間藝術志[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
[6]朱 志 春山 東 地 域 文 化 通 覽———萊 蕪 文 化 通 覽[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耿 霞,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吳國良,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