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農業與互聯網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借助網絡的力量服務農業,都成為互聯網+農業企業需要突破的課題。下面我們分析互聯網+農業發展的五種模式和它們為農業帶了的新變化。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發展
互聯網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縮短產品到餐桌的距離,也同樣能幫助農業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滯銷問題,減少農產品市場交易風險和經濟損失。“互聯網+農業”實際上已經深入到生產、加工和銷售等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尤其在巨頭和資本的推動下,“互聯網+農業”顯然已經站在風口上,這也正是互聯網賦予農業的新機遇。
一、互聯網+農業發展的五種模式和它們為農業帶了的新變化
(一)注入資本,強勢打造新型農產品品牌
產品的附加值一直是國內農業發展中的痼疾,而農業企業多數都被成本與管理壓得抬不起頭來,很少有資源和能力去探索品牌化的成長道路。不過,隨著互聯網向農業領域的延伸,這些問題都開始得到解決,也出現了如褚橙、潘蘋果、柳桃這樣的高端農產品品牌,還有三只松鼠、獐子島等果品海鮮電商品牌。
以聯想為例,資料顯示,聯想控股于2010年開始涉足現代農業投資領域,并于2010年7月正式成立農業投資事業部,2012年8月9日佳沃集團正式成立。公司當前聚焦于水果、茶葉等細分領域進行投資,“佳沃”藍莓每公斤定價超過500元。目前,佳沃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藍莓全產業鏈企業和最大的獼猴桃種植企業。聯想目前采取的方式未來肯定是很多互聯網公司的道路,通過資本注入和品牌塑造,互聯網企業與農產品結合起來,走上農業產業化的新道路。不過,這樣的道路也許只適合大型的互聯網公司,特別是屈指可數的這些國內IT業巨頭,而且風險系數很大,需要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和渠道布局水平,否則易功虧一簣。
(二)改造傳統,創造農業經濟的線下體驗
互聯網技術讓農產品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讓農業公司從中看到廣闊的“錢景”。比如,一些農業大棚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應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就能夠實現精準農業,能夠降低單位成本,提高單位產量。與此同時,還可以將大棚種植與農業體驗經濟結合,推出類似偷菜一樣的采摘體驗,如果再將社區經濟和社交應用結合起來,必然具有很好的未來前景。
(三)全面下鄉,渠道網絡借助互聯網進行升級
互聯網本質上屬于一種渠道,傳統企業可以借助這種渠道將原來難以組織的農村渠道組織起來,充分發揮互動性和高效率,這將讓很多傳統的涉農企業受益。比如,新希望是國內最大的農牧企業之一,2015年1月29日,公司同南方希望、北京首望共同出資設立慧農科技,將做強農業互聯網金融上升為企業的未來戰略之一。公司在已有的養殖擔保和普惠擔保金融創新模式基礎上,挖掘和整合各渠道資源,打造千企萬家互聯互通的農村金融服務網絡,未來將業務延伸至農資服務需求、農村消費需求等。
(四)網絡下沉,搶灘農村市場“第二戰場”
在互聯網+農業大潮中,電子商務企業自然是排頭兵。數據顯示,2016年農村電商市場規模將達到4600億元,誰也不想掉隊。資料顯示,去年以來,商務部已會同財政部在河北、河南、湖北等8省56縣開展了綜合示范工作推動阿里、京東、蘇寧等大型電商和許多快遞企業布局農村市場,鼓勵傳統的供銷、郵政等實體企業在農村積極嘗試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目前,有24個省市31個地縣在阿里平臺設立了“特設館”,在淘寶網正常經營的注冊地為鄉鎮和行政村的網店更是達到163萬家,其中經營農產品的網店已經接近40萬個。
電子商務企業在農村的發展是互聯網+農業的重要內容,但如何將農產品賣出去讓農民增收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大問題,誰率先找到出路誰就能獲得農民的喜愛。
(五)扎根基層,打造農村營銷根據地
從全國來看,中國移動很早就開始的農信通借助運營商的渠道曾取得不錯的市場結果,中國電信的信息化農村建設也在很多地方獲得農民的歡迎。現在,各種各樣的農村網站也在興起,全國涉農的網站已經超過了3000個,村村樂、萬村網、三農網、新農網、村村通網等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資源。農村市場非常廣闊而分散,需要長期的扎實的工作來穩步推進,而且,農村市場的渠道具有很強的排他性,誰先站住了就會擁有先發優勢,后來者的成本會很高,所以,擁有互聯網上的農村渠道網絡資源,就等于掌握了農村互聯網發展的關鍵點,未來可以大展拳腳。
以上總結的五種互聯網+農業的商業模式未必全面,但基本概括了目前具有可落地執行的基本策略。不管是大型的互聯網公司,還是涉農的強勢企業,甚至僅僅在農村成長起來的農村信息網站,農村的廣闊天地,都是大有可為。唯一需要牢記的是堅持堅持再堅持,農村市場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
二、互聯網+農業為農業帶來的變化
(一)解決了農業生產的標準化的問題
農產品生產無法標準化,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互聯網+的技術應用能夠解決采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光照、溫度、濕度等參數及農產品生長狀況等信息,再將采集的參數信息匯總整合,最后通過智能系統進行定時、定量、定位處理。互聯網+可以從生產環節徹底改造農業,使農業自動化、精準化、減少人力、降低成本,并最終實現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
(二)解決了廉價、高效的銷售問題
農產品通常沒有品牌,導致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民盈利空間狹小。通過互聯網的微博、微信、QQ等新型的社交工具媒介,推出了如褚橙、柳桃、潘蘋果等農產品,解決了農產品打造品牌的作用。
互聯網+農業的營銷運用大數據精準定位目標客戶,避免地毯式營銷,建設性的改變了以往高端農產品的居高不下的銷售費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農戶的收益水平。
(三)解決了農產品的安全可溯源問題
如何解決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譽問題?互聯網+使農產品可追溯成為可能,通過一個二維碼,消費者就可以在手機掃描后看到這個產品的追溯信息,哪里耕種、何時采摘、誰來采摘、包裝日期等一應俱全。而這些都需要互聯網、物聯網、網絡視頻以及云計算等技術的支持。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的全程可溯,再加上質檢等權威機構的合作,就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出真正的透明、安全的供應鏈條。
未來,互聯網在打造食品安全和現代農業品牌,進而通過品牌運作對種植、養殖、加工、物流、營銷等產業鏈各環節進行垂直整合,再進一步向休閑農業、循環農業、高科技農業、有機農業、旅游農業甚至農業金融等方面進行橫向拓展,這方面必然孕育著更大的市場價值機會。“互聯網+”給農業現代化的加快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
作者簡介:許江偉,2000年畢業于中國煤炭經濟學院,中共三門峽市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