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蘭芳
【摘 要】
“對話”并不是閱讀教學的“專利”,在作文教學中同樣可以運用“對話”策略。該文結合初中作文教學實踐,從觀察,與真實生活“對話”;閱讀,與優(yōu)秀文本“對話”;寫作,與自我心靈“對話”三個方面讓“對話”走進作文課堂作了探討,以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有話寫、容易寫、喜愛寫。
【關鍵詞】
作文教學 寫作對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1]因此,在語文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我們非常重視閱讀教學的“對話”過程,但如果把“對話”看作僅是閱讀教學的“專利”那就有失偏頗了。其實,較之其他教學活動,作文教學中對“對話”的渴求應該更為強烈,因為就作文本身特點而言,其本質就是寫作人帶著各種不同的情感與世界、萬物、他人以至是自我的心靈進行精神交往和生命對話。
一、觀察,與真實生活“對話”
新課標要求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chuàng)意。”生活是一切創(chuàng)作的源泉,也是學生寫作的源泉。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樣的文字。”[2]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關鍵就在于教師怎么去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積累素材。我們要充分創(chuàng)造一切有利條件,引導學生學會用眼睛、用心靈去感受身邊多姿多彩的生活,通過調動他們的感覺器官、思維器官去敏銳地捕捉寫作素材,引觸寫作的靈感和激情。
當然,一樣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就會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就如放學,考了好成績的同學會十分迫切地期待回家,期待將喜訊早一點告訴父母;考得不好的同學心情卻如同日落一樣低沉,甚至會埋怨怎么這么快就放學了。再如寫同一個老師,有些同學能寫得真實感人,有些則寫得枯燥無味。究其原因,關鍵在于學生是否會觀察生活,是否會發(fā)現生活細節(jié)中的美。
事實上,學生的觀察習慣、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優(yōu)良習慣等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師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要選擇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最感興趣的東西去鼓勵學生觀察,并教給學生一定的觀察方法、分析的思路,進而引導學生細心、有序地觀察。教師通過不斷訓練,逐步使學生學會獨立觀察、獨立分析,這樣,學生的能力就會不斷得到提高。
引導學生與生活“對話”,主要是善于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對同一種事物,同一件事情,學會多換幾個角度思考。兩個孩子一起去秋游,結果截然不同。一個說真倒霉,一整天悶悶不樂,沒一個地方是好玩的;另一個則說,正好,可以走出學校,走出書本,親近大自然。結果第二個孩子一整天都高高興興。
只有真正學會與生活“對話”,我們才能用心靈徹悟即便是一棵大樹濃蔭覆蔽下生長出來的纖細的小草,也會從心底產生對生命的敬畏,對陽光的渴求,否則,即使再有意思的事情放在眼前,也會視而不見。
二、閱讀,與優(yōu)秀文本“對話”
新課標明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閱讀是主動鉆研文本,加深理解和體驗的過程,也是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有所感悟和思考的過程,更是吸納精華,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的過程。在作文教學中,筆者和學生一起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在與優(yōu)秀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實現新課標“多讀多寫多積累”的目標。
1.積累語言素材
很多學生作文的語句不夠規(guī)范,詞匯也不豐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與教材及其他的優(yōu)秀文本進行“對話”,指導學生積累詞匯、句子,達到豐富學生寫作語言,規(guī)范學生語言表達的目的。筆者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發(fā)現,朗讀和背誦是積累語言素材的有效手段。
“有感情地朗讀”是新課標規(guī)定的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要求,讀得多了,印象就深刻了,寫作時的素材也就豐富了。我們常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要學好語文,寫好作文,大量反復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書讀到爛熟于胸,形成了足夠的積累,才可能在運用時得心應手。另外,朗讀和背誦在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同時,還能潛移默化地豐富和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課文,課外讀物中也有大量的名篇佳作,反復朗讀和背誦,學生就能逐步領會文章構思的巧妙、布局的合理、用詞的準確,從而積累大量的語言素材和寫作技巧,并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為寫好作文打下扎實的功底。
2.積累語感經驗
語感是指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它是一種最基本的言語能力,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曾這樣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3]
語感能力的提高不但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起重要作用,而且為學生學會學習,全面健康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這是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基本要求,更是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
語感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大量語言素材的積累和持之以恒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兩者相輔相成,有了大量積累的語言素材,才能進行語言實踐;只有堅持語言實踐,語言素材的積累才會越來越豐富。比如,學齡前的兒童之所以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是不斷學習大人說話,在頭腦中積累了一些語言素材的緣故,然后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充實。初中學生也要通過反復的閱讀實踐,不斷積累、提高語感經驗。只有將課內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充分有效地進行“對話”,積累語言素材、語感經驗,才能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水平,實現聽說讀寫的相互促進。
三、寫作,與自我心靈“對話”
新課標強調:“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學生要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就要在頭腦里與自我的心靈“對話”,經過選擇、整理、加工,最后才能落筆成文。與自我心靈的“對話”過程必須是作者發(fā)自內心需求的“我要作文”積極狀態(tài),決不再是“要我作文”的消極寫作狀態(tài)。在作文練習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自主寫”的意識與能力非常重要,“自主寫”就是“我的作文我做主”,主張“我”有能力自主立意、自主選材、自主構思、自主表達,在寫作中表達自己的思想,宣泄自己的情感,張揚自己的個性。
同時,教師更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帶著欣賞和理解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的作文,而不是以文學創(chuàng)作的要求,以成人化、挑剔式的眼光去評判,甚至把教師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我們要學會不過多的介入與限制,讓學生的“我”在作文中真正成為自己的“我”。這樣,我們就能讀出孩子的獨特感受與真切體驗,感受到的是孩子的真情實感,進而也能欣賞到孩子自由的表達,甚至是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在作文教學實踐中,筆者針對擬題與選材進行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