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詞人辛棄疾在他的《沁園春》詩篇中有這樣一段詞,況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這句話的后半句表達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一旦超越了事情發展應有的界限和尺度,一定會按照它的相反方向去發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物極必反。這句話教育人們做事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也說明做人做事只有把握好一個“度”,才會把事情做得漂亮,圓滿。
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按照工作職能可以分為行政工作人員,專任教師、教輔人員和高校中的后勤人員。所有這些教育工作與在校就讀的大學生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高校教育生態系統。這個系統中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職責和崗位,也都有各自的不同性格特點與愛好,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當中,教育工作者在校園當中應當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主體職能,承擔著教書育人,教學管理,思想教育以及學生日常生活管理以及安全保衛方面的各方面的工作。學生是高校教育環境下的客體,充當著被教育的角色。在這個教育生態的大環境中,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研究好所面對的教育對象——學生,才能把整個教育效果發揮到最佳狀態,實現學生和老師以及其他教育者的良性互動。這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從教育者的角度把握對學生教育的“度”。
下面以高校中專業課教師,負責思想教育工作的輔導員以及學校的后勤保障人員幾個方面的工作職能角度談一下對學生教育管理的尺度問題。
高校的專業課教師作為高校中教育環節中最主要部分的主體,他們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力應當是最大和最全面的。高校的專業課教師擔任學生在大學中各門專業知識的授課工作,他們與學生近距離接觸與互動的時間相對其他教育工作者是時間最長的,并且對所教授學生的了解程度也是最全面和廣泛的。專任教師除了課堂上授課以外,他們的性格、氣質以及個人愛好都會被廣大學生所關注。通過對部分在校大學生的訪談調查發現,他們希望通過對教師各方面綜合狀態的了解,從而判斷教師的教育能力和工作能力,然后調整他們對教師的心理認可程度,這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因為知識的傳授是一個全面復雜的信息傳遞過程,它區別于書本教育和網絡教育的不同之處就是需要教育者本身通過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個人的感染力把信息再傳遞給學生,因此只有師生之間更充分的溝通和了解之后,才可能實現知識的更有效的交流和傳遞。在長時間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彼此的溝通和了解,師生之間建立的相對確定穩固的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的不斷的教育和培養,使學生對老師的理解和尊敬不斷加深,教育效果會逐步提升。但是,專任教師如果不能很好的履行個人職責,對學生的態度過于嚴厲或者過于傲慢,會引起學生的極大反感,不但會對師生關系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更嚴重影響了教育學生的良好效果。因此,專業教師如果不能很好掌握教育學生的尺度,會對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態和未來成熟性格的形成都會造成巨大影響,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態度一定要審慎和保持自身的威嚴。否則,很難在學生心目中形成一個很踏實的信任感。
大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時間是自學生本人由支配的。在學生非教學時間出現的各種問題,通常是由學校的輔導員老師負責處理和解決的。比如說學生的人際關系問題,情感壓力問題,學業壓力問題,學生生活貧困以及生病受傷或者突發性事件處理等等。因此,大學輔導員往往出現的時機往往都是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之后。在這樣的狀態之下,學生的思想狀態,心理狀態以及個人情緒都是不太穩定的。作為輔導員老師,在這個時候與學生溝通或者教育工作一定更要掌握適當的教育尺度。因為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找到輔導員老師就是出于對老師的尊敬和信任,另外對于身心尚未成熟的年輕人來說,承受壓力的能力都是非常有限,在這個時候給予學生關懷和幫助,更能得到學生的理解和信任。比如說學生在與同學交往中出現了很大的矛盾,學生本人在發生狀況的第一時間往往不能很冷靜的面對和處理,這個時候只有作為輔導員的角度來調解學生中的各種矛盾,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讓學生從發生的矛盾當中受到教育,得到成長,促進他們身心的進一步成熟。如果輔導員對某些學生有所偏袒,態度不夠公正,不但會失去學生的認可和信任,也會很大的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在涉及到學生平時的評獎、評優獎學金的發放更要嚴格按照學校的相應規章制度辦事,做到有理有據,公平公開。但是在學生個體出現了思想上的偏差,違反了學生管理規定中的各項要求之后,也要嚴肅認真的去處理,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所在,而不是把責任歸于其他人或者各方面的客觀因素,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責任感和道德意識。
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中還有一部分問題是出現在學生生活區的范圍內,比如說學生居住的寢室出現了供暖問題,學生晚上回寢室超出規定時間需要登記等情況,這部分問題往往是由學生所在生活區的后勤值班老師進行處理。他們與學生接觸的范圍更是接近學生生活中最自然的狀態。他們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往往會接觸到學生在學校生活表現中相對放松的狀態,學生與這些老師的溝通往往也是不太能把握好自身的言行和態度。因為在學生心目中,后勤管理方面的老師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工作者,這也是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心理認知狀態,他們對這些老師的言行和態度往往不夠尊重,在發生問題和困難的時候,由于言行和禮貌上的不夠尊重,會引起這些老師的反感以至發生各方面的矛盾。因此,從教育者的角度首先要在嚴肅學生生活管理制度的基礎上給予學生適當的理解,并且耐心進行說服和教育。因為后勤方面的工作比較復雜和具體,這部分內容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并沒有更多的生活經驗,學生所考慮問題相對簡單,認為許多事情按照想當然的心理去處理。其實這也正是考驗學生真正人生態度最好的契機,在學生最放松狀態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才是最接近學生內心的想法,因此這也是考察教育學生的很好方式。
在高校教育的大環境中,所有的教師和學生多是教育活動的參與者,無論從主體和客體的角度出發,都應當對教育的整體環境負有責任,只有在教師和學生溝通過程建立暢通有效的溝通渠道,通過對所遇到問題的共同面對和反思,才能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總結有益經驗,推動高校教育活動向著更和諧有序的方向上良性發展。
作者簡介:任石,男,1979,吉林市人,漢族,電氣自動化東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