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梅 周永
【摘 要】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沒有教材、沒有現成的教學模式可參考,作為活動課程的一種特殊發(fā)展形態(tài),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備受關注,是一種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
【關鍵詞】
綜合實踐 課程目標解析 教學目標設定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中,教學目標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決策,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要正確把握課程目標的連續(xù)性、整體性和對學生發(fā)展影響的可持續(xù)性,深刻認識課程目標的綜合性、體驗性、生成性價值取向,立足三維目標制定具體化、情景化、個性化的教學目標,使我們的教學有的放矢,從而促進課程的有效實施和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整體把握課程總目標與階段目標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小學的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如何科學合理表述教學目標對一線教師來說是一個現實問題。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目標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總目標之下需要進行分解和厘清。如小學階段3-6年級綜合實踐活動的具體目標是:親近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熱愛自然,初步形成自覺保護周圍自然環(huán)境的意識和能力;考察周圍的社會環(huán)境,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guī)程,增強社會溝通能力,養(yǎng)成初步的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tài)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初步具有認識自我的能力。養(yǎng)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激發(fā)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養(yǎng)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tài)度,發(fā)展探究問題的初步能力。而在“親近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熱愛自然,初步形成自覺保護周圍自然環(huán)境的意識和能力”這一階段性目標之下還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接觸自然,豐富對自然的認識;欣賞自然世界,發(fā)展對自然的熱愛情懷 ;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理解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知道如何保護和改善自然環(huán)境,并身體力行。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缺少內在的知識和內容上的邏輯關系,教師容易迷失在所謂的學生興趣中,停留在學生獲得經驗的表層,因而整體把握課程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并逐層分解,可以幫助教師把握課程目標的連續(xù)性、整體性和對學生發(fā)展影響的可持續(xù)性。
二、深入剖析課程性質與目標價值取向
自2001年6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發(fā)以來,這門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備受教育屆關注。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價值。與其他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更具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關注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其學習活動方式與活動過程、評價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在設定課程教學目標時就應體現課程的理念和性質,了解課程系列目標中隱含的目標取向,將綜合性目標、能力目標、行為體驗性目標、生成性目標作為目標設計時重要考慮因素。
綜合實踐課程通過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在活動過程中,多種學習方式的整合,也必然帶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以及生活空間的拓展。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能力取向”的課程,這是這門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在課程目標上最本質的區(qū)別之一。《江蘇省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綱要(試行)》則明確將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組織規(guī)劃能力、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觀察能力、反思與自我管理能力等八大能力作為課程目標的關鍵能力。此外行為體驗性、生成性也應是課程目標設定重點關注的目標價值取向。
三、準確把握課程目標的設計與開展
在理清課程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基礎上,就要將課程目標和具體的教學活動相結合,通過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來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具體目標可以分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方法目標三個維度。目標的設定要有助于學生在活動中親力親為,經歷完整的研究過程,獲得切身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要確保每個學生一個學期至少完整地經歷2、3個活動主題的全過程。每個學期的幾大主題活動應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條主線進行,關注到課程內容的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四大制定領域以及學校的傳統(tǒng)活動等非制定領域,將指定領域與非指定領域結合開展。
教學目標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后將能做什么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主要描述學習者通過學習后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對于我們教師來說,這門課程教學目標的設計一般包括學年計劃的設計、學期計劃的設計、主題活動方案目標的設計以及分課時教學目標的設計。只有先把握好教學目標的結構和層次,才能找到教學目標在整個課程教學活動中的定位。在教師的主題活動或課時教學目標設計中,常有大而空的目標設計,比如“學會合作,增強調查分析、訪問等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類目標顯然是空洞的、“高大尚”的,顯然離開了具體的教學情境和主題背景,在實施時很難為具體的教學活動起到導航的作用。因而具體的主題活動目標或課時教學目標的表述要具體化、情境化、個性化。
總之,教學目標的表述主體應是學生,應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成長和進步情況。教學目標的表述應做到具體明確,為學生的活動提供導航作用,為教學的評價提供依據。如何將學生學到的知識加以明確;參與哪些活動加以明確;具體訓練哪些能力加以明確;學會哪些方法、獲得怎樣的情感體驗等都應有具體的描述。教師應避免脫離學生主觀經驗和實踐活動的客觀條件制定大而空的主題活動目標,這樣做對主題活動沒有管理或評價的價值,也缺乏具體的約束力和導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