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泰
元曲是元代最為重要的一種文藝形式,口語化色彩濃厚,因而,元曲在漢語史研究特別是近代漢語詞匯史研究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正因?yàn)榭谡Z化程度高,其中不少詞語難以索解,甚至出現(xiàn)誤解。“馬包”與“孛籃”為元曲中所用之詞,然專家學(xué)者所釋之義均有可商之處,筆者不揣淺陋在此提出淺見,拋磚引玉,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馬包
元鄭廷玉《金風(fēng)釵》第二折【耍孩兒】:“把這小冤家情理難饒!我待打呵,教人道管不的惡婦欺親子、教人道近不的瓜兒揉馬包。常言道:、當(dāng)家的疾老,近火的燒焦。”
按:“馬包”為一種野生小瓜,形似山楂大小,味苦,成熟后可食,味香甜。由于音轉(zhuǎn)之故,義稱為馬泡、馬寶、馬勃等,魯中南地區(qū)又弱化為馬布,有時(shí)也稱馬布蛋子。
《醒世姻緣傳》第六十回:“素姐說:‘他監(jiān)與不監(jiān),你管他做甚?你也要陪他坐監(jiān)么?你娘打了我,你又來上門尋事!我“揉不得東瓜,揉你這馬勃”罷!看了一看,旁里綽過一根門拴,舉起來就抿。”義第九十匕回:“索姐雖是個(gè)惡人,卻不敢在寄姐身上展爪,也便沒再敢做聲。等得寄姐往房中奶孩子去了,方走向狄希陳說道:‘這秋千,我只在你身上,情不許拆了我的。要是不依,我“不敢揉那東瓜,我揉馬勃”,只是合你算帳!咱兩個(gè)都別想活!
這里說的“馬勃”即“馬包”。由于馬包形體較小,所以人們特別是小孩子時(shí)常放在手里揉搓,直到非常柔軟,作為玩具。《醒世姻緣傳》中所說的揉不得冬瓜揉馬勃,表面意思是說冬瓜太大,無法揉搓,只有揉體積很小的馬勃,實(shí)則含有欺軟怕硬之意,為民問諺語,因此民間還有“近不的瓜兒揉馬包”“逮不住西瓜揉馬包”的不同說法。上文《金鳳釵》例所用正是欺軟怕硬之意。
成熟的馬包顏色變黃,味道香甜,《機(jī)器靈砍菜刀》歌同中就有“馬泡有多香,桑葚有多甜”的說法,充滿了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由于“馬包”是一個(gè)地域性很強(qiáng)的詞語,々家學(xué)者往往難以確釋,一些近代漢語工具書或大型辭書也失收本詞。顧學(xué)頡、王學(xué)奇先生著《元曲釋詞》(二)“馬包”條解釋說:
《金鳳釵》二【耍孩兒】:“把這小冤家情理難饒!我待打呵,教人道管不的惡婦欺親子,教人道近不的瓜兒揉馬包。常言道:當(dāng)家的疾老,近火的燒焦。”
明楊慎《升庵外集》引諺語云:“無奈冬瓜何,捉著瓠子磨”,語義正與此同,蓋謂怕硬欺軟也。疑馬包即瓠子之別名。又,馬包或?yàn)轳R勃 (菌類)之聲轉(zhuǎn)。
二位先生所釋有誤。
童萬周先生《醒世姻緣傳》校注本稱:
馬勃:中藥名,一種菌類,狀如球,生于腐朽林木下的荒草中,成熟后內(nèi)部組織干枯崩壞,僅剩黃褐色包皮,揉之極易破碎。
李圍慶先生《醒世姻緣傳》校注本稱:
馬勃:一種菌類,狀如球,生于腐朽林小下的荒草中,成熟后內(nèi)部組織十枯崩壞,極易破碎。
以上童、李二位先生所釋均為第六十回用例中的“馬勃”,釋義與文意無涉,亦不確。
“馬勃”確有“菌類”之義。韓愈《進(jìn)學(xué)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yī)師之良也.”《宋史·吳潛傳》:“愿陛下篤任元老,以為醫(yī)師;博采眾益,以為醫(yī)工。使臣輩得以效牛溲馬勃之助,以不辱陛下知人之明。”李漁《閑情偶寄·居室·房舍》:“收牛溲馬渤人藥籠,用之得宜,其價(jià)值反在參苓之上。”王世貞《與樊侍御書》:“某不佞,聞古有助于人者,牛溲馬勃亦不卻也。”是其例。但是《醒世姻緣傳》中的用例均非“菌類”義。
“馬包”一詞的由來,現(xiàn)在不得而知,不過盧甲文先生認(rèn)為:“馬包在東漢時(shí)稱‘瓞。《說文解字》里,‘瓞指‘小瓜。《廣韻》、《集韻》‘瓞均讀‘蒲角切,音雹。南宋以來,由于單音詞逐漸向復(fù)音詞發(fā)展,單音詞‘瓞在口語里就變?yōu)閺?fù)音詞‘馬瓞了;又由于‘瓞字難認(rèn)難寫,加上時(shí)代、地域的不同,‘馬瓞有了不同的讀音和寫法。在元代戲曲里,大概是在《金釵鳳》作者的方言里,跟現(xiàn)在鄭州話里一樣,‘雹和‘包同音,于是‘馬瓞被寫成‘馬包了。”(盧甲文:《釋“馬包”和“馬勃”》,《中國語文> 1994年第4期)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馬瓞兒:一年生蔓草,莖細(xì),葉三角形或扁心臟形,花小,白色,果實(shí)近球形,種子灰白色、扁平。全草人藥。”事實(shí)上,元曲中的“馬包”以及《醒世姻緣傳》中的“馬勃”,開黃花,果實(shí)球形,不可入藥,可見盧甲文先生所說的“馬瓞”非彼“馬包”或“馬勃”,亦有可商之處。
《近代漢語詞典》《宋元語言詞典》《元?jiǎng)∷渍Z方言例釋》《元明清白話著作中山東方言例釋》《詩詞曲語辭匯釋》等與近代漢語相關(guān)的辭書,以及《漢語大詞典》《辭海》等大型工具書均不收“馬包”一詞。《漢語大詞典》《辭源》均收“馬勃”,但只釋“菌類”義。
二、孛籃
元石子章《八聲甘州》套曲:“唱道事到如今,收了孛籃罷了斗,那些兒自羞?”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今日呵,便擔(dān)著孛籃,拽著衣服,不害羞,當(dāng)街里叫將過去。,
按:“孛籃”是一種用去了皮的柳條或竹篾編織的圓形的淺筐,魯中南地區(qū)使用普遍,也稱孛籃子。《漢語大詞典》釋為“用柳條或竹篾等編的籃子”,有欠允當(dāng)。該注釋大概受到了“籃”的影響而誤釋為籃子。
該詞有多種寫法,專家學(xué)者給出的解釋也多有失察。
勃闌:宋代洪邁《容齋三筆》卷十六《切腳語》中記載,世人語音有以切腳而稱者,如以蓬為勃籠、褩為勃闌之類。
蒲藍(lán):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敢著他收了蒲藍(lán)罷了斗。”
蒲籃:王老九《張老漢賣馀糧》詩:“咱家糧食吃不完,占壇占甕占蒲籃。”
《漢語大詞典》引《陳州糶米》《張老漢賣馀糧》二例,釋為“一種用竹篾、柳條等編制的扁圓形盛器”,所釋正確。
薄籃:元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揚(yáng)州奴同旦兒攜薄籃上。”
朱居易《元曲俗語方言例釋》:“乞丐所持之籃。”釋義有誤,有望文生義之嫌。
荸籃:關(guān)漢卿《謝天香》:“我正是出了荸籃人了筐,直著咱在羅網(wǎng)。”
對于本詞條,有如下不同的解釋:高文達(dá)釋為“籃子或筐簍一類的器具”(高文達(dá):《近代漢語詞典》),許少峰釋為“圓形帶梁的扁竹籃”(許少峰:《近代漢語詞典》),龍潛庵釋為“圓形的竹籃”(龍潛庵:《宋元語言詞典》),顧學(xué)頡、王學(xué)奇《元曲釋詞》釋為“所持之篾籃”。這些解釋大多把重點(diǎn)放在“籃”上,實(shí)則該物為一種筐子。“筐”與“籃”是有很大差別的:筐多為扁圓形或扁方形,沒有提梁;籃多是深而圓,有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