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河南省R縣為例,論述了少數民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指出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中的三個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 少數民族 學生 重要性
【基金項目】國家民委項目“邊疆治理視野中的新疆社區沖突研究”(項目編號:2014-GM-080)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063-02
河南省有少數民族55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14.3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25%,人口在萬人以上的有回、蒙古、滿等民族,其中,回族約95萬人,僅次于寧夏、甘肅,居全國第3名。蒙古族8.22萬人,滿族6.17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在全省158個縣(市、區),萬人以上的縣(市、區)有40個,省轄市民族區3個,民族鄉12個,民族鎮9個。相對集中的地方有3個城市民族區、21個民族鄉(鎮)、526個民族聚居村。[1]中小學時期是人格完善、心理成熟的重要社會化階段,素質教育應當完善人格的重要任務,因此,有必要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
新的歷史條件下,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思想特點,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促進和諧校園建設。少數民族學生作為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其思想動態的變化關系著校園民族關系建設。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阻斷不良思想的蔓延,有利于增強其國家民族利益大局意識,提高其正確處理學生族際矛盾的能力。顯而易見,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有利于促進和諧校園建設的深入開展。
其次,有利于強化少數民族學生國家認同意識。“民族”與“民族主義”是近代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政治概念和社會運動,“民族國家”也是民族主義運動的必然結果。民族認同與民族國家建設相聯系,互為表里,相互促進。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完成從封建王朝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轉型,[2]而中國尚處于民族國家轉型階段。主體民族在王朝體制到民族國家轉型過程中,其國家認同意識的轉變是一種自然過程。而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意識并非完全能夠自主完成,需要通過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民族國家建設活動,才能將少數民族逐步納入現代民族國家發展的這一進程,并使各少數民族享受到民族國家的基本福利。
最后,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關系和諧發展。我國是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大團結是維護祖國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保障。毫無疑問,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狀況直接影響到其所在家庭、社區及其所屬民族成員的思想行為,一定程度上關系著民族關系的發展狀況。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其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到與其相聯系的民族成員。由量變到質變,促進民族關系的和諧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科技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西方社會腐朽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嚴重腐蝕青少年學生的心靈健康。中小學素質教育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而我國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改革依舊滯后,愛國主義公民教育工作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工作機制滯后。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形式化現象嚴重,這個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相對滯后,不能滿足學生群體的多元化需求。改革開放30余年,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學生群體的家庭背景也更加多元化。面對來自不同階層的學生,形式化的教育方式已經滯后于時代的變遷。
第二,責權利機制滯后。就目前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機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責任大,權力小,待遇低。責權利不對等,導致承擔責任的同時,卻沒有相應對等的權力與利益與之相平衡,嚴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尤其是涉及少數民族問題,相關工作人員尤為謹慎。
第三,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機制滯后。少數民族學生由于其特有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需要建立健全少數民族學生管理機制,制定適應少數民族心理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鼓勵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校園集體活動,促進其了解社會、了解其他民族,培養其集體主義觀念,增強自我教育能力。通過自我教育增強其愛國主義信念。由于目前管理機制不健全,少數民族學生在外學習期間的管理,難免有所疏漏,很難做到有效管理。
三、改進措施
愛國主義歷來就是一個國家實現繁榮富強的精神動力。愛國主義精神是促使各族人民不斷開拓創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精神動力。青少年學生是國家未來棟梁,有必要加強這個階段學生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需要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進一步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水平和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自覺性。思政工作者有必要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特別是要系統地、完整準確地學習和掌握科學發展觀,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處理新形勢下的學校園內的民族學生群體關系問題,全面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
第二,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要充分認識和掌握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特點,要尊重、理解、關心、愛護少數民族學生,做他們的貼心人。把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到民族團結、改革發展的大局,提高到為民族地區培養合格人才以及促進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和諧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并在實踐中認真落實。
第三,因材施教,促進少數民族學生的人格完善。針對中小學生的不同性格、心理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教育途徑和方法,真正使愛國主義教育入耳入心,內化為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增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第四,正面引導,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積極的民族意識。民族意識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3]根據少數民族學生民族意識狀況,正面引導,充分發揮民族意識積極的一面,揚棄消極的一面,培育少數民族學生健康向上的民族情懷。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全面了解本校有關的少數民族的歷史與現狀,熟悉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引導他們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第五,建立健全少數民族學生“聯系人”制度。作為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的學校,應該建立少數民族聯系人制度,設立“聯系人”的專職崗位,責任到人。通過“聯系人”這一紐帶和橋梁,時刻關注、關心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生活學習中的困難。從而,加強高校教育管理部門與少數民族學生的情感聯系。
愛國主義是一面具有強大號召力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4]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愛國主義公民教育,對于維護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統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河南省人民政府網,http://www.henan.gov.cn/hngk/system/2006/08/03/010000267.shtml,訪問日期:2014年6月30日。
[2]馬戎.現代國家觀念的出現和國家形態的演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2).
[3]楊鹍飛,劉庸.轉型中國城市民族意識的概念、特征與功能探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7).
[4]楊鹍飛,田振江.國家認同、法治與愛國主義:和諧民族關系的實現路徑.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5).
作者簡介:
文慧娟(1983-),河南駐馬店人,汝南縣三橋鎮野豬崗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