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而高等數學作為很多理工科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其教學質量決定了很多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等數學在高職院校中的教學模式,也應具有自身的特點。從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相應策略,以期提升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 高等數學教學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33-0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實用性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實用性技術型人才的搖籃,其教學質量和辦學模式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這與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有顯著不同。高等數學作為高職院校理工類和經管類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其教學質量決定了很多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基于高職教育的特殊性,高職院校的高等數學也應具有自身的特點。從高職院校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高職院校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數學基礎較為薄弱,學習主動性不強
高職教育在高招中屬于末次錄取,生源質量不高。再加上高職教育近年來不斷擴招,使得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近年來不斷下降。高職學生的共同特點是基礎比較薄弱,學習的主動性不強。高職學生初高中數學基礎不牢,導致對數學產生了畏懼、甚至有厭惡情緒。進入高職院校后,很多學生抱著學一門手藝,好找工作的心態,對專業課程一般都比較重視,而忽視了高等數學這樣的基礎性學科。雖然高職院校很多理工科專業課程老師都會強調,高等數學是學好這些專業課程的基礎,但仍不能引起很多學生的重視。久而久之,使得高職院校數學教學的效果大大降低,很多學生連最基本的高等數學知識都沒掌握,就更別奢談將知識應用到實際中了。
2.教學內容更新遲緩,無法適應實踐要求
目前各高職院校選用的高等數學在教學內容上,沿用傳統的知識體系,是本、專科教材的縮編。近年來雖然有專門的高職、高專高等數學教材面世。但是,真正適應高職教學特點的教材并不多。這些教材都保持了傳統微積分的框架,通過幾何化、數值化和代數化來強化概念的理解;在每章結構上,根據高職實訓性強的特點,每章后配置了獨立實訓題。但是這些教學內容與專業課程的對接性不強,存在著教的內容用不上,用的內容沒有教的問題。高職院校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更新遲緩,教學要求再不斷提高,但教材變化不大,已無法滿足高職院校的教學需求。
3.以滿堂灌、單向度的課堂教學方法為主,課堂教學效果差
常常是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教室里昏昏欲睡。有的教師認為,只要把教材上的內容講給學生聽,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至于學生的基礎、接受能力則考慮甚少。在課堂上,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教師的認知結果代替了學生的認知過程,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師生課堂上的交流少。一堂課下來,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卻所得甚少。長此以往,學生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中,課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4.課時被壓縮,課堂教學無法順利進行
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在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下,很多高職院校不斷的壓縮基礎性課程的課時,以增加專業課程的課時。這就使得高等數學的課時量不斷減少。在有限的課時下,為了保證教學進度,教師在教學中,基本上不再介紹推導、證明過程,而是直接向學生灌輸教材上的所有應用性公式、定理和結論,精講例題。學生為了考試的需要,死記硬背公式、定理和結論,卻不知道如何靈活運用于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久而久之,會使得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陷入惡性循環。
二、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的解決對策
1.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消除學生對高等數學的畏懼心理
高職學生的數學基礎一般比較薄弱,很多學生初高中數學沒有學好,突然接觸高等數學會感覺無所適從。高職院校的高等數學老師應積極的做好課程輔導,針對個別基礎特別薄弱的學生,可以集中學習,補充初等數學的知識。在高等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和初等數學對接,可以幫助學生消除對高等數學的畏懼心理。導數、定積分、重積分等概念都不那么容易理解,所以教師應該把抽象、繁瑣的理論直觀化、簡單化,讓學生易于接受。如地球表面是一個球面,可為什么平常看到的卻是平面呢?其實這就是以直代曲。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認為是一平面,一條彎曲度很小的曲線也可以認為是直線。這樣就給學生一個具體的可供想象的空間,使他們懂得用這一數學理論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這不僅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也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更新教學內容,適應高職教育要求
高職院校要編寫出適合高職教育的系列化高等數學教材,以適應高職教育的要求。數學教學應以技能(能力)培養為主線,對高職教育,數學教學的基礎文化和科學素質培養的功能依然重要。但是,應用數學的能力對專業需要來講卻更為突出,不同專業對數學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對不同專業采取適應專業的案例驅動的教學內容才能適合人才培養的需要。
3.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增強課堂互動性
在高職院校的高等教學中,老師可以更多的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方法。老師不再是單向度的傳授者,而是著眼于如何通過自身的講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老師還可以在教學中,更多的使用“對比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比較常量與變量、定量與定性、微分與積分、線性與非線性、離散與連續等各組變量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更好的從變量的矛盾中,把握數字規律。
4.充分利用課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數學課的課時被壓縮,但老師要學會充分利用課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雖然課時短,但老師不能壓縮課前回顧環節。老師可以在新課開始前,回顧上一節課的主要內容,并陳述新舊課程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更好的切入新課。同時,在課堂教學上,老師可以充分的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如CAI、微課等,節約板書時間。
參考文獻
[1]呂超.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方法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09(55):223-224.
[2]袁華春.高職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4(12):48-49.
作者簡介:
潘紅艷(1975.5-)湖南岳陽人,長沙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從事高職數學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