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田琳琳
【摘要】優化的教學設計必須通過優化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才能發揮其效能。教學過程是教學設計的展開過程,無論多么完善的教學設計,當其進入真實的課堂教學實施環節時,都會遇到和生成許多新問題。本文將主要針對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和訓練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優化設計的改進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生物課堂 教學 優化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62-01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確定教學目標是目標教學的主要環節,具體做法是;針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實際情況對每一知識要點、要求掌握的程度都用行為性動詞進行具體描述,貼近生活。它是教與學雙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因為研究報告指出,只有學生自己真正了解的部分才有意義,而不是為了考試去背誦的資料。以目前流通的評量工具,只能判定學生回答的對錯,而無法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及口說表達能力,所以將來可以朝著開發評量工具以檢定此教學法的成效而努力。
1.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課程設置不合理
在生物課程教學上,教師比較注重課堂上的教學過程,而忽視了課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除了教師主要以口述方式上課外,還有因為進行討論時幾乎都是權威式的問答,普遍具有明確而簡短的答案,故學生發言的時間極少。這也造成學生回答的情況不甚熱烈,常常只有少數幾人回答,尤其是確認記憶型的問題。另外,還發現到在老師的班級里,多數學生響應問題的比例較高,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提問的比例也較高。
1.2教學方法陳舊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應試教學的影響下,采取以教師滿堂灌為主的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內容,這樣會讓學生感覺到學習的枯燥無味,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1.3互動式教學缺乏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討論互動次數少的,屬于難度簡單或困難的題目,但不是所有較難或較簡單的題目,都只能引發較少次的討論,可能還會受到題目本身有不有趣和討論過程的偶發事件所影響;難度適中的題目,能激起學生較多次的互動響應,同時,學生發言回答的時間長度也比較長。依據近側發展區(ZPD)理論我們可以推論,較簡單的題目可能就落在實際認知水平,學生不需幫助即可回答;而太困難的題目視為超出可能認知水平,學生即使受到幫助亦很難回答;難度適中的問題就落在近側發展區內,學生彼此間可以互相協助而提升實際認知水平[3]。
2.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和訓練優化的策略
課堂教學不是教學設計的終點,教學后的反思能夠使教師發現教學設計及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求解決辦法。教學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1創設學習情境
所謂學習情境,是指知識在其中得以存在和應用的背景環境或活動,其中蘊含著與實際問題和當前學習內容相聯系的學習材料。其特點和功能是能夠激發和推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實踐活動以及情感活動。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生物實驗中各種生動鮮明的生物現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認識,能促進學生多種感官的同時參與,提高學生大腦皮質的興奮度,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精心設計的實驗,能在帶給學生驚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時,促進學生建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4]。
2.2設計有效提問
在進行過全班對話式課程后,都注意到全班對話式討論所具有的功能,包含引起動機、增進思考、促進溝通、鼓勵參與等,同時也消除了對學生受到文化等因素影響而表達能力不佳的疑慮,從教師自認必須擔任引導討論的角色,在討論中主導發言,到后來認同學生乃是發話的中心,發覺自己應該可以逐步減少提示的次數。
2.3組織探究與交流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生物知識和認識、解決生物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初中生物課程的重要內容。開放一定的范圍內讓學生自由地提出意見,如果有錯誤觀念且無學生發覺時才會予以干涉,最后等學生經由協商而取得共識、凝聚結論;至于曾老師則是采取放任的態度,讓學生無拘束地回答,即使錯誤也無所謂,完全沒有給予任何干預,也不會幫助學生取得結論。由此可以看出三位教師對于全班對話式討論做出不同的詮釋。
3.結論
為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不能拘泥于教學設計,被教學設計束縛了手腳,而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在對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變化綜合把握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判斷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參考文獻:
[1]張青,黃桂秋.初中生物教學中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02:63-64.
[2]吳愛娣,任在剛.試論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開展實驗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4,08:139.
[3]邢淑欣.論新課改后的初中生物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16:92-93.
[4]李玉梅.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學周刊,2014,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