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琴
【摘要】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觀念、教學形式、評價方式都在悄然發生變化,對于優質教學活動的考量也更向縱深推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預設目標,求得教學活動最大效益,教師回應的技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回應中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探索其解決的方法。筆者認為活動前的充分預設和活動中的教學機智是教師有效回應的兩個關鍵,并以實例解析如何有效運用回應技巧,以求“回應”作為一種技能在教師的不斷應用、反思、總結、再應用的循環過程中得以歷煉,從而升華。
【關鍵詞】幼兒園 優質活動 教師 回應技巧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75-02
意大利的瑞吉歐方案教學思想中提到:“接過孩子拋過來的球,并拋還給孩子。”這句話告訴我們,教師要隨時觀察孩子,捕捉有價值的問題,再將問題反拋給他們,引發孩子新的思考和探索,使活動不斷深入。從集體教學活動的角度,瑞吉歐教學思想本質上倡導教育者關注教育過程,樹立動態教學觀,用更多的眼光關注幼兒狀態,同時監察自身狀態,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教學機智,突破原先設計教案的束縛,引導孩子思考、爭辯,展現教學活動的真實性,從而實現高效的優質活動。新《綱要》強調: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即教師要積極為孩子創造條件,挖掘孩子的智慧和潛能,引導他們自主地學習。因此,“教師回應”的方式不僅僅是教師簡單的回答或者評價,還應包括語言、態度、行動在內的各種行為。教師應運用各種回應技巧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捕捉幼兒回應中的價值點,適時引導,推進師幼間更深層次的互動,使教學更鮮活。
一、目前教師回應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反思目前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回應行為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告知性回應多,引導性回應少。當幼兒的回答不正確或不會時,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或看法。教師往往根據預設的計劃按部就班地組織活動,環環相扣,卻忽視幼兒的實際反應。對幼兒難以回答的問題不加引導,急著把答案告訴孩子。
第二,重復性回應多,提升性回應少。經常可以聽到老師在回應時重復幼兒的回答,或者說“你是這樣想的”、“你和他想得不一樣”等,這樣的回應只是對孩子原有經驗的重復,缺少幫助和提升,對孩子的促進不大。
第三,要求性回應多,激勵性回應少。這是教師高壓控制的一種回應,體現了教師的中心主義,常用指令式的言語和幼兒對話,如“你不應該這樣說”、“先聽我說完,你再說”、“剛才不聽,你看,做錯了吧”等等。在教師的控制下,孩子只能聽從,少有表達、審辯的機會。如果教師能采取尊重、平等的方式,運用激勵性的回應方式去處理問題,那么師幼間的互動就截然不同了。
第四,濫用激勵性回應。很多教師因為要體現對幼兒反應的關注,對孩子的一切回答都予以肯定,經常說“你真棒”、“你真能干”“你說得真好”等。過多的肯定減弱了鼓勵的效果,讓幼兒體會不到被表揚的喜悅,從而失去積極參與的主動性。
第五,存在無視性回應。主要有二種情況:一是由于經驗不足,只關注自己的教育行為,對幼兒的回答或出現的問題不予任何回應,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青年教師身上。二是因為教師能力的缺陷,不具備足夠的分析能力,對幼兒拋來的球不能及時接住,并作出相應的引導或提升,從而錯過了有價值的話語。
教師回應行為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兩個因素。其一,觀念陳舊,缺少回應意識。很多教師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活動組織以單向傳授為主,灌輸、說教、認知意識強。沒有意識到如何通過師幼互動,實施彈性的教學方法,在相互回應的過程中,最大限度促進幼兒的發展。其二,缺乏有效回應的技巧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很多教師雖能順應幼兒的情緒情感給予活動興趣的滿足,但因為缺少有效回應技巧的經驗積累,對于幼兒在活動中諸多的經驗與表現、需要與體驗,以及孩子在活動中的發展差異缺乏自覺關注,不能分析和解讀活動中隱含的價值和閃光點,因而不能及時、有效回應。
二、有效回應的兩個關鍵
教師回應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往往取決于教師的經驗積累、活動把控能力和自身的教學機智。如果教師能根據問題呈現的不同進行分門別類,“教師回應”技巧的把握還是有章可循的,而活動前的充分預設和活動中教師的教學機智是有效回應的兩個關鍵。
關鍵一:“教師回應”贏在活動前充分預設
“教師回應”發生在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根據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作出回應行為,確實有很多不可控性。但是如果在課前做好充分預設,將未知轉化為可知,那么,不可控轉變為基本可控,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備課是教學過程的精心預設,是知識的內化、具體化與課堂物化的預案,是對教學資源開發、整合與利用的過程。要使“教師回應”不至于措手不及,備課更是對幼兒的研究與關注。教師可根據當前幼兒已有經驗,對重點問題的提出估計幼兒可能會出現的反應,并逐個考慮可以回應的策略,那么在問題真正出現時,就可以從容應對了。
比如繪本《想吃蘋果的鼠小弟》教學中,預設活動可以先讓幼兒觀察封面,說說這幅圖中你能發現什么?對這一問題,我們可以根據幼兒經驗,估計幾種孩子可能會回答的話語。A種回答:我在圖中看到了一只小老鼠。顯然這樣的回答不夠具體,圖中包含的事物還有很多,且對于小老鼠的觀察也是比較淺表的,對于這種回答,教師可以補充提問:請再仔細觀察一下,除了小老鼠還有什么?B種回答:我還發現有一棵樹?教師可以補充提問:你知道這是一棵什么樹嗎?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C種回答:我發現這只小老鼠在抬頭看著樹上的蘋果。對于這些觀察比較仔細的孩子,這時老師不妨運用激勵回應法表揚一下: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小老鼠為什么看著這棵樹呢?若孩子能發現小老鼠和蘋果樹之間的關系,那就基本上可以判斷孩子的觀察能力是深入細致的了。
關鍵二:活動行進中,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即巧用回應技巧
預設和生成往往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在集體教學活動的行進過程中,孩子的有些回答總讓人意料不到,或者詞不達意,或者場面難以控制,這時教師往往會非常緊張,不知如何應對。而此時,教師如何把握契機隨機應變,利用自身的教學機智,挖掘幼兒潛在的能力,使活動更深入、更精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種教學機智更多體現于教師回應技巧的把握,巧妙的回應可以幫助幼兒梳理和提升經驗、豐富知識,個別幼兒散點式的問題可以促發大部分孩子的活動共鳴,從而成就一個優質的活動。那么,如何有效運用回應技巧,在以下部分作具體解析。
三、有效回應技巧的運用
(一)把握時機,有效追問
追問是教學活動中提問的“后續動作”,是教師回應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策略。它可以最及時地啟發和激發幼兒的思維,拓寬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追問不等于濫問、亂問,除了要與前一問形成一定的關系之外,還需要講求追問的時機和方式。追問方式由追問內容決定,不同的內容應選擇不同的追問方式。
1.疑難性話題的追問。這樣的話題,往往是解決教學重難點的關鍵問題,我們可以采用遞進式的追問方法,將疑難性問題設計成一組有梯度的小問題,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幼兒回答之后,教師接著追問幾個小問題。
如故事《紅狐貍的跑車》中,講述一只紅狐貍利用停在室外的一輛漂亮跑車吸引小動物上車后,按動遙控器,將小動物捕獲,最后小動物團結自救,并消滅紅狐貍的故事。故事中,在小動物一個個離奇失蹤后,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一只貪婪的紅狐貍躺在床上,枕邊放著一個遙控器。對于這樣的畫面,從教學的角度,老師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小動物去哪里了?是怎么被捕獲的?顯然這個問題對大班孩子來說比較難,但這也是理解故事內容的重要環節,我們可以這樣進行提問。首先問,“這是誰的跑車?”在一系列的活動步驟后,突然出現了紅狐貍,孩子很容易猜到這是紅狐貍的跑車,也意識到小動物的失蹤跟紅狐貍有關。緊接著老師提問,“小動物去了哪里呢?”孩子們也立刻猜到了是被紅狐貍抓起來了。“那么是怎么抓起來的呢?”孩子們陷入了沉思,有些孩子說,當小動物上車后,紅狐貍立刻開動汽車,把小動物抓走了。老師追問,“可是跑車上有紅狐貍嗎?”回答是“沒有”。老師再提問,并提醒:“這是怎么回事呢,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圖畫,在圖畫中找答案。”這時就有小朋友發現了遙控器,原來紅狐貍在跑車上安裝了遙控裝置,這樣,疑難問題得以解決。最后老師再要求:“誰能把紅狐貍捕獲小動物的辦法完整講述一下?”給孩子完整的認識。這樣一系列的跟蹤追問,不斷地反應孩子的思維過程,順著脈絡追根問底,最后解決問題,它的優點就在于能展示幼兒的思維過程和方法。
2.偏理性話題的追問。活動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同一個問題,孩子們開始的回答是切入正題的,可是說著說著,有的孩子就偏離了話題。遇到這樣的問題,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不能隨意打斷孩子的回答,保護好幼兒愛表達、愛思考的學習習慣。其次,在孩子的回答中找契機,巧妙地重復教師的原發提問,引導幼兒切題回答。如在散文詩“風兒和云彩”中教師提問:“為什么說天上的云彩真有趣,天上的風兒真能干?”剛開始小朋友講得都很好,風兒有時力氣大,有時力氣小,將云彩一會吹成胖娃娃、一會吹成小白船等。可說到后來,有的小朋友就偏離了話題,說風將樹葉吹落下來,樹葉好像在跳舞,風將衣服吹得飄動起來等等。這時老師可以追問:“今天是風兒和云彩在做游戲,你們還看到過風兒將云彩吹成什么形狀嗎?”這時小朋友的思緒又回來了,有的說像馬的形狀,有的說像獅子的形狀,有的說像山峰的形狀等等。
3.從眾性話題的追問。有時,幼兒的回答會受到大多數孩子的影響,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和其他幼兒保持一致,我們把這樣的話題稱為從眾性話題。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就可以運用追問策略,幫助幼兒改變認識、更新思路。如在談話活動中,老師問:“小朋友,你最喜歡什么動物?說說為什么喜歡?”孩子們都各抒己見,說了自己喜歡的動物是誰?但在說明喜歡它的理由時,卻只能說出:因為很可愛。從第一個孩子回答“可愛”后,接著三、四個孩子的答案都是相同的兩個字“可愛”。這時,教師可用追問的回應技巧引導幼兒說出不一樣的答案。教師可以追問:“是的,動物們都很可愛,那么除了可愛還有其他的原因嗎?”或者說“不一樣的動物有不一樣的特點,想想你為什么喜歡孔雀、為什么喜歡小猴子、為什么喜歡大獅子?”這樣的追問,使孩子們的思路換了方向,立刻有孩子回答“還有美麗、聰明、威猛……”
(二)巧妙運用喚醒技巧
教學活動中教師最怕孩子們這樣的表現:不知所措、心不在焉、活潑好動過分興奮,游離于課堂之外。這時教師就應適時地提供適當的喚醒,召回孩子們遠離在外的心緒。
如:在藝術活動《青蛙唱歌》中,為進一步掌握音樂節奏,老師請幼兒學著青蛙的叫聲有節奏地跳一跳。大多數孩子隨著老師的指令歡快地邊跳邊叫,可也有一些孩子因此而興奮起來,在活動室里亂跳亂叫。這時,教師非常藝術地提醒這些孩子:“池塘里小青蛙的叫聲怎么不整齊了呢?”這幾個調皮的孩子立即意識到老師關注到了他們,便停止了叫聲。老師又說:“一定是他們離群了,我們快用好聽的聲音把他們叫回來吧!”老師有節奏地學著青蛙的叫聲首先發出指令,其他小朋友也一起喊起來,離散在活動室周邊的孩子呼應著回到了原來的位置上。如果當時教師粗暴地批評他們,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打斷其他孩子的思路,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效果也會適得其反。因此適宜喚醒的回應策略應講究藝術性,這是教師良好教學素養的一種體現。
在活動中,我們還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活動已經進入到了下一個環節,可孩子的思緒還沉靜在前一環節中。教師提出問題時,孩子的回答自然詞不達意了。如在科學活動《轉起來》中,前一環節教師請幼兒嘗試借助一件物體使其他一件物體轉動起來,并說一說你是怎么做的?孩子們非常踴躍地介紹了自己的做法,教師小結提升后提出了下一個問題:生活中,你發現了哪些東西也會轉起來?可一位孩子的回答是:“我用一根牙簽,使一個圓形紙片轉動起來。”這時,老師最好不要打斷孩子的回答,在肯定之后再重新提出要求,適時喚醒。老師可以這樣回應:“哦,你是這樣做的,你的方法真不錯!老師剛才又提出了新的問題,生活中哪些東西也會轉起來,請你再想想看。”這樣的回應既肯定了孩子的回答,又自然地進入到下一環節,孩子也就不會因為自己答錯題感到尷尬了。
(三)交流分享技巧的運用
活動中,提到孩子們都感興趣且體會較深的問題時,孩子們往往會不受控制地發言,話題一拋出,活動室里頓時就像炸開了鍋,讓老師手足無措。如果強制中斷孩子們的回答,會遏制他們的學習興趣,有些孩子也會因不能一吐為快而不悅。這時不妨就順著孩子們把問題放大,讓孩子們有機會討論、表達、分享,即在教師回應中的交流分享策略,教師可以說:“好,既然那么多小朋友都想說,那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吧!”
(四)激勵性回應更應講究實效性
活動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激勵性回應。適當、及時、有效的激勵,是培養幼兒反思能力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激勵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一句話、一個手勢、甚至是一個眼神。激勵方式切忌單一化、籠統化,一概都是“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能干”等。
當孩子脫離從眾性回答,說出不同想法時,我們可以說“你真棒,你想的和別人不一樣!”當孩子因為觀察或者傾聽仔細、認真而合理回答時,我們可以回應“你真是個愛觀察的孩子!或者你聽得太仔細了!”當孩子的表演精彩時,我們可以夸張地表揚“你簡直是個舞蹈家,或者歌唱家、或者是電視演員!”當然有時候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也可以激勵孩子。集體教學活動中,我們千萬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贊美,適時適當的激勵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掌握良好的回應技巧,從機械運用到應付自如需要一個長期的歷煉過程,是不斷應用、反思、總結、再應用的循環過程。回應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技能,教師只有熟練地掌握并運用好回應的藝術,才能讓“教”更有意義,“學”更有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克勤,智慧型教師成長之路[M],寧波市:東海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
[2]傅道春,教師的成長與發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周玉珊,有效支持和促進幼兒學習的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4]劉占蘭,促進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理論與實踐策略[M],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年
[5]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北京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