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立波 路洋
【摘要】隨著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院校招生規模持續擴大,大學畢業生也受到了沉重的就業壓力。而在這種嚴峻的就業形勢之下,大學生就業生涯規劃得到了重視,讓學生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并通過對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分析,從而為生涯發展,進行系統化的測定,能夠強化大學生的職業素質。而職業定位和就業指導是高校開展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基礎,也是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核心。
【關鍵詞】高校教育 職業規劃 就業指導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81-01
在當今的市場就業形勢之下,大學生就業難題已經成為了社會的重點關注問題。而成功的職業生涯規劃往往成為了大學生就業的最佳途徑,因此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也得到了高校重視,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準確的選擇就業目標極為重要,只有找好了自身定位,才能明確職業生涯規劃起點,有了職業生涯的目標導向作用,才能通過大學成功走向社會。
1.職業規劃的內涵及現狀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在實現擇業、就業和創業的過程中,提前確定行動方向,并制定合理正確的行動方案,并將之進行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職業規劃者需要針對個體的自身就業能力,并分析職業環境中存在的制約因素,才能夠在動態的層面上,根據個體的素質特點和職業傾向,為將來的職業發展做出準確的策劃,成功展現出職業規劃者對自身發展的現實條件和制約因素,讓職業規劃者能夠對行動方案加以調整,從而根據職業規劃,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實踐活動。而職業生涯規劃也可以理解成由職業目標、職業能力分析、職業方向和職業實踐策略等內容構成的實踐方案。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職業規劃者能夠通過對自身素質特點進行分析,從而強化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價值,并能夠認清社會發展的趨勢,進行更為合理準確的職業定位,為將來的成功就業打好堅實基礎。
2.職業規劃的準確定位
2.1職業價值觀
在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職業的穩定性、滿意感和職業成就通常取決于個體的人格類型,以及對周邊職業環境的結合。職業人格類型能夠為職業生涯規劃提供重要依據,從而形成合力的職業選擇和職業決策。而職業價值觀更是對個體的職業興趣加以反映,這也是大學生在進行職業決策時不愿舍棄的核心因素,根據不同的職業興趣和職業價值觀,能夠分出不同類型的職業人格類型,從而幫助大學生成功實現職業生涯規劃。
2.2職業風格
每個人的行為風格都基于自身的行為特點,在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過程中,大學生會因為自身成長環境的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心理傾向和行為方式。但通過不同的人格特質,能夠完善大學生自身的職業行為風格與性格測評。能夠幫助大學生進一步了解自身行為風格和性格特點,從而準確的找到適合自身的崗位。
2.3能力傾向
職業能力傾向是多個方面的綜合體現,也體現出了個體的職業生涯規劃,在實際情況中的合理程度。職業能力通常會分為不同的能力結構,在進行求職能力測評和心理健康測試的過程中,通常會用到瑞文標準智力測驗、社會成熟度量表以及中國成人職業心理素質測評系統等方式,對職業能力傾向進行相應的測評工作。
3.提高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定位及策略
職業輔導理論自20世紀出現,但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生了重大的發展過程,并產生了多種重要理論,根據我國大學生就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的現狀,可以結合國內外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理論,得出以下基本策略:
3.1加強職業測評
大學生是進行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的主題,但根據每個人成長環境和性格特點的不同,加強大學生的職業特點研究具有必要性。我國大學生總體上能夠對自身身份進行認同,從而產生較為強烈的職業主體意識,將職業規劃與社會發展相結合。但許多大學生仍有就業意識不強、競爭力較弱的現象,因此教育管理者應當豐富高校的職業認知和就業指導水平,從而提高職業規劃的科學化,強化職業測評。
3.2強化終生教育
終生教育能夠將個體的職業發展與社會的發展進行有機統一,隨著時代進程的加快,教育管理者需要將職業指導貫徹在高校教育管理的整體進程之中,充分運用不同方法和載體,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進行培養,讓大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自身職業進行規劃,而教育管理者也應當找準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的定位,提高就業指導力度,強化職業規劃的科學化水平,從而增強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的實效性。
3.3提高社會化程度
在就業指導方面,高校應當建立內容與方式并存的立體化實踐工作體系,但部分工作仍沒有進行深化和細化,并不能讓大學生進行系統化的職業測試,因此高校應當強化就業市場預測、信息服務和各企業相連接的服務機制。并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對信息進行搜集,開展就業信息庫建設,強化學生之間的職業交流,并提高高校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鄧純余.試論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的定位及策略[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10):46-49
[2]劉子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問題及對策探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