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華
【摘要】在對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教學的目前形勢實施分析的時候,要把握好數學教學的目標,即應用,以下文章作者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工具等等多方面進行探討,分析出了促進高職數學教學改革順利開展的方案。
【關鍵詞】數學 課程標準 教學資源 高等職業院校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204-01
1999 年教育部在發布了《高職高專高等數學課程基本要求》,在通告中“把應用作為目標,以夠用為度”這一理念作為高職數學課程教學的準則,并且根據這個準則來斷定高職院校數學課程的定位與改革。在2006 年,教育部又頒布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把工作和學習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形式改革的著手點。對于高職數學課程建設和改革研究,一定要貫徹落實這些文件的精神,并把其作為高職數學課程建設和改革研究的指導思想。
1.目前高職院校數學課程的教學形勢
1.1教學途徑與方法不注重更新
結合許多老師的實際課堂教學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教學思想落后,創新方法不足。在實際課堂教學當中,在選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環節上,許多老師依舊通過課堂講授向學生傳授知識,把數學理論知識和定義生硬的灌輸給學生,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凸顯了課堂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
1.2高職數學課程考核制度的簡單化,對學生的創新素養的提高起不到促進作用
就已有的課程考核制度來看,對于高職數學教學考核一直還是依照傳統考核方式進行,主要參照學生的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進行綜合評價。這就凸顯了課程考核模式的簡單化,這使得學生學習數學僅僅是通過課堂知識的記憶與練習來完成,完全忽略了高職數學應用問題探究,尤其是學生對于有關理論與公式的學習上,為應付考試只是對定義、公式進行死記硬背。此種考試制度,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起不到根本的作用,與此同時學生創新意識與綜合素養的提高和鍛煉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1.3課程體系設置上缺乏創新,與高職專業之間不能很好的融合
高職教育目標主要是向社會生產建設與服務經管輸送高技能的人才。目前中國許多的高職院校在數學學科的設置上,有本科院校的專業傾向,同時又有中等職業學校的基礎性傾向,對于課程體系的設置不是把本科院校的進行壓縮,就是對中職學校的學科設置進行擴充,對于與高職院校具體專業的有效結合這一點上沒有充分的體現出來。
2.增進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案
2.1對教材內容的選取
第一點,對《微積分應用基礎》、《工程應用數學》和《經濟應用數學》等的編寫,要與高職特色的系列教材相適應,融入“案例驅動”的內容,把MATLAB軟件與課程內容有機的聯系在一起,促進學生更好的使用數學技術。《微積分導學》和《微積分輔導教程》等輔導教材可實現對系列教材深化與鞏固,促進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并實施自主復習。
第二點,教材要趨于立體化,其中可以包含試題庫、電子教案、教學課件、自測題、資料庫、案例庫等等。試題庫是結合教學實際需求而設計的,其主要的特點是容量比較大、題型很全面,覆蓋整個教材內容。
2.2打造一個多元化課堂的評價模式
由于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改革的推動,考核的方式方法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不再是以往的那種以學生的分數作為評價的方式,打造一個多元化課業的評價模式,即把學生的日常學習與期末考核有效的聯系在一起,把上機實驗與基礎理論學習有機的融合,把案例分析獨立完成與小組討論相融合,把卷面考試與實際活動相融合,這樣對學生的數學課程成績的評定才會更合理。
2.3以案例驅動為基礎打造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
對于案例的設計可以是跨章節的,也可以是參照數學內容體系而設計的,例如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案例和專業相關的應用案例等等;對于情景教學的選擇可以是虛擬的,也可以是真實情景教學(與生活、教材有關的)。我們都知道數學知識點全部來源于生活或是專業實例,經過使用案例驅動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之后在實際的生活或專業案例中,可以有效的實現學以致用。比方說在機電類專業之中,設置了九個綜合案例(項目),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積極主動地去完成這些項目,從而實現對學生能力培養的目標,對于不一樣的專業所設計的案例也可以是不相同的。不同專業所需的案例設置也不一樣,但是案例運用的基礎步驟是一樣的。此種模式對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可以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促進了專業知識得到更好的發展,與此同時對于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總體來說,對于高職數學教學的改革,我們一定要以“應用”作為目標,對于高職數學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運用要做到科學合理,使用分層教學與多元化考核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進而可以更好的為社會輸送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海玲.高職數學課程模塊化教學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153-155.
[2]黃江.構建科學的高職高專數學課程評價體系[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