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辦學行為的不斷規范、雙休日的真正實行,教師在教學中出現了急躁心態和趕進度現象。由于課堂上只有老師的講解,缺少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訓練,課后老師又不放心、不敢放手,出現了大量布置作業現象,老師、學生感覺很茫然。老師覺得不會教了,講得很累,學生不會;學生覺得不會學了,一聽就會,一做就錯。
面對這種狀況,文水縣實驗中學認識到構建高效和諧課堂的重要性,從2012~2013學年度開始,根據市、縣教體局安排,推行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探究為核心的“導學案”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將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的每個環節,設計為思維遞進的一個個小的問題。通過一個個小問題的解決,最終使問題迎刃而解!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還原學生錯誤思維,然后引向正確思路。“問題導學模式”是把知識轉化為問題,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探究和問題的解決為過程進行學生思維訓練。現在逐步形成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反饋、拓展延伸”四環節的課堂教學模式。
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給學生的家庭作業控制在了每天1.5小時以內。學生學得輕松帶勁,老師教得用心開心。
學校要求校領導與備課組長每周至少聽課兩節,評課兩次,并且對課堂教學具有否決、認可權和評價記分權,其結果直接與教師的學期課堂教學評價掛鉤,計入教師年終總評價表。學校還組織各年級、各備課組展開了“問題意識教學、思維對話課堂”模式的大討論,舉行了多輪次的觀摩教學。現在,課時減少了,教師做到了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助于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有所為”;以教師的完全講替代學生的學,要“有所不為”。形成了新的教學理念,學校提出,在教學中,要做到“五變”,也就是變“聽中學”為“在做中學”、“在思中學”;變“被動地學”為“主動地學”、“自主地學”;變“單一個體的學”為“獨立自主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變“機械模仿地學”為“探究創新地學”;變“單一向書本學”為“多提供各種經歷的學”。
通過研討和探索,學校提出了“導學案”教學的五個內涵:民主平等的教學、互動交往的教學、溝通合作的教學、創造生成的教學、以人為本發展的教學。學校以問題意識教學研究為抓手、以“導學案”教學模式為突破口進行的課堂教學改革,適應了教改的新常態,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為適應“導學案”教學模式的課堂運用水平不斷提高,學校倡導競爭下的合作與合作下的競爭,倡導整體、團結、合作、一盤棋的團隊精神,要求全體教師要互幫互學,資源共享,整體共贏,集體備課。
加大獎勵評價力度。學校采取備課組和班級的“捆綁式”獎勵及評價措施,統計成績采用“雙過線”制約措施。組的成績好,組長、組員拿最高獎、拿最高的評價分;組的成績差了,組長拿全組教師中最低的那位教師的獎金和評價分,其他教師同樣受牽連。這種互利互惠、相互制約措施的實施,為集體共贏奠定了基礎。
加大對集體備課的管理力度。學校制定了統一的集體備課要求,實行集體備課制,創造了有序競爭氛圍。集體備課做到了“一包”“二設”“三定”“四選”“五統”“六備”:一包,即校領導包科,三個年級主要學科都有一位校領導或中層領導負責。二設,即預設集體備課計劃、預設集體備課安排。每學期放假前學科組長制定好本組教研計劃,并具體安排好每個成員教師編寫導學案或教案的任務。三定,即定集體備課時間、定集體備課地點、定集體備課課題。四選,即選課堂例題、選課堂習題、選課后作業題、選單元過關題。五統,即統一授課進度、統一要求、統一內容、統一作業、統一考查。六備,即備課程標準、備教材、備重難點、備教法、備學法、備落實。
學校實行集體備課、個人備課與二次備課制。初一、初二集體備課分四步:先主備教師個備,于本組教研前兩天把初稿交與備課組長,備課組長復印并分發到每個組員,以便每個組員有充分的準備;帶著課題集體研究,每個人先充分發言,提出修改或補充意見,然后根據大家意見,由主備教師再整理定案,由組長交文印室;每個人根據大家的意見,在定案的基礎上完善自己的備課;課后二次備課,即授課結束后,在下次教研時共同探討得失。初三集體備課是:先是主備課人帶著課題研究備課,后集體研究修改,再進行個人備課,最后是教師課后二次備課。學校要求各備課組集體備課、個人備課經過課堂實踐后,必須進行二次備課,對教學進行反思、改進,要用不同的筆色進行二次備課記錄,學校每學期對備課尤其是二次備課情況進行檢查,并與評價掛鉤。
加強集體備課監管。分管領導、年級責任人必須做到定時參加集體備課、不定時抽查集體備課、及時講評集體備課。對集體備課流于形式的備課組進行通報,對集體備課的先進經驗及時給予推廣,并于每學期評選出優秀教研組及優秀教研活動給予表彰和獎勵。劉富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