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引入】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愛爾蘭的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的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冶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科學研究并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無法估量的醫學貢獻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齊拉特說:“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從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這表明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也能給科學家們帶來新的啟發。”她表示,經過現代技術的提純和與現代醫學相結合,中草藥在疾病治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困擾了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坎貝爾和大村智發明了阿維菌素,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癥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今年的獲獎者們均研究出了治療“一些最具傷害性的寄生蟲病的革命性療法”,這兩項獲獎成果為每年數百萬感染相關疾病的人們提供了“強有力的治療新方式”,在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無法估量。
堅持不懈的鉆研歷程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稱,“蒿即青蒿也”。這個名字是父親為她起的,青蒿,是南北方都很常見的一種植物,郁郁蔥蔥地長在山野里,外表樸實無華,卻內蘊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變了世界。
作為一名生藥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藥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1955年進人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除參加過為期兩年半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她幾乎沒有長時間離開過東直門附近的那座小樓。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那是一個不小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代號523。39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開始征服瘧疾的艱難歷程。她從收集整理歷代醫籍、本草、地方藥志的單、驗方人手,還走訪當時中醫研究院內的老中醫專家。雖然處在“文化大革命”的非常時期,屠呦呦等人仍不受任何干擾.夜以繼日地埋頭于實驗室.反復進行抗瘧實驗研究,終于在1971年10月4日,即廣州會議后的第191次實驗(先后篩選方藥200余種)中,獲得了青蒿抗瘧發掘的成功。此后,她又進行了深入的藥理、毒理研究,為確保用藥安全,她還親自試服。2011年9月,屠呦呦獲得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譽的拉斯克獎。2015年10月5日,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獲諾獎空前但不會絕后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陳竺代表中華醫學會向屠呦呦表示祝賀并稱,屠呦呦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藥學家,其工作是扎根于本土的原始創新型工作,“屠呦呦和團隊成員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國內完成的,成果卻造福于全人類,所以一定意義上說,屠教授獲獎也是我國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個舉世公認的標志性成果。”陳竺表示,當今的中國科技界正處在歷史發展的最好的時代.屠呦呦研究員獲諾獎是空前的,但一定不是絕后的,“隨著民族復興中國夢的逐步實現,相信今后會有更多中國科學家的優秀成果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和尊重。”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10月5日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對中國著名藥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示祝賀。李克強在賀信中說,長期以來,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包括醫學研究人員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攀高峰,取得許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國科技繁榮進步的體現,是中醫藥對人類健康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體現,充分展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希望廣大科研人員認真實施刨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大眾刨業、萬眾創新,瞄準科技前沿,奮力攻克難題,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尊重科學、依靠科學,才能更好地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巨大作用,才能讓我們加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定信心,充滿智慧和勇氣,諾貝爾獎會繼續等著中國科學家去摘取。
熠熠生輝的個人魅力
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訪的屠呦呦終于把記者請進家門。“直到第191次實驗,我們才真正發現了有效成分,經過實驗,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對鼠瘧猴瘧的抑制率達到了l00%。為了確保安全,我們試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試毒。”屠呦呦說。“那時候,她腦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著家,沒白天沒黑夜地在實驗室泡著,回家滿身都是酒精味,還得了中毒性肝炎。”老伴兒李廷釗說著,“我心疼她也支持她,那個年代很多人都這樣,她從沒想得到這些榮譽。”為了不影響工作,他們咬牙把不到4歲的大女兒送到別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兒送回寧波老家。當孩子長大了,卻不愿叫爸媽。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甚至還曾被媒體報道稱為“三無”科學家。
這就是屠呦呦老人的坎坷經歷,這就是她所熱愛與從事的醫學研究事業,這就是在她身上體現出來的中國科學家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這就是她不圖名、不圖利、默默無聞的精神,這就是中國科學家不講報酬、只講奉獻的精神,這就是中國科學家任勞任怨,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創新與攀登精神。
有了這些精神動力.一個女科學家才能長期堅守在自己的科研崗位上毫不動搖:有了這些精神,她才能在無數次的失敗中絕不服輸:有了這些精神,她才能自力更生,從祖國的中醫醫學寶庫中找到科研的途徑,并得到有益啟示。
樸實無華的心聲
2015年10月8日.屠呦呦參加了由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舉辦的慶功座談會,這也是她自獲諾獎之后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在短短12分鐘的發言中.屠呦呦先是回憶了她在青蒿素研究之初的一些經歷。她提到,文化大革命期間,整個科研都停頓了,后來在黨和國家的支持下,第一次WHO會議后,青蒿素的發展由此打開了一個新局面。隨后,她又與眾人分享了當年自己和團隊以身試藥的故事.為了趕進度,盡快讓青蒿素投入使用,屠呦呦和團隊人員向領導請示,要求親自試服,“因為試服以后就安全了,就可以上臨床了.頭一年就取得了30例的成功病例。”因此,對于屠呦呦而言,青蒿素的成功研制毫無疑問是研究團隊多年集體攻關的成績。
“我自己有一個很大的愿望,現在正好是我們國家不斷深化改革、體制改革的新時期,希望這個獎之后能夠形成一個新的激勵機制,和我們國家綜合體制改革結合起來,激勵更多年輕同志在高領域以這種精神來做出創新的成就.推動國家的進步,我也很感動。”屠呦呦說,得獎后的這幾天,陸續有北大、清華的學生到家中拜訪,其中有很多并非醫科生,這也使她對于年輕后輩充滿了期待,“在這樣一個大好形勢下,希望我們國家有新的激勵機制,鼓勵這些年輕一輩,在各個領域為國家創造更多的刨新成果.這是我的最大愿望。”
低調慈愛的大師
今年的醫學和生物學諾獎頒布后兩天,全國人民對屠呦呦、青蒿素耳熟能詳,可這位寧波人屠呦呦到底是怎樣的人,除了她身邊的家人和同事之外,很少有人知道。原因很簡單,這位85歲的老太太實在太低調了,上一次媒體對她的報道,還是2011年她獲得美國拉斯克獎的時候,而這之前的幾十年,她更是“默默無聞”。
“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實實做學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課題做好,沒有心思也沒有時間想別的。我這把年紀了,身體又不太好,從來沒有想過去國外,更沒想到要得什么獎。”這是效賣中學京津校友會老會長陶瑜瑾先生記錄的一段屠呦呦教授的原話,“那是在2011年,她獲得了拉斯克臨床醫學獎,回國后她與我通了一個電話,我本來想登門去拜訪她,她說‘謝謝了,領情了’后來說了這么一段話。”
這個戰勝了瘧疾的老人說自己已經老化了,是否得獎已經無所謂,“我是搞醫藥衛生的,就為了人類健康服務,最后藥做出來了,是一件挺欣慰的事”。屠呦呦一位在寧波的親戚在微信中寫道:“今天得悉獲獎的消息,全家都為她高興!她卻很低調地說:不要宣傳。衷心祝福她!她是我們家的驕傲!也是寧波人民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海曙區區長吳勝武也為寧波能走出這樣優秀的科學家感到十分自豪,他表示,在學習她追求科學強國、造福人類精神的同時.海曙將進一步保護好她的舊居。
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的榮譽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對防治瘧疾等傳染性疾病、維護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青蒿素的發現是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范例,由此獲獎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這是2015年10月5日晚間,剛剛摘取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通過前往看望她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向外界表達的獲獎感言。
回顧自己的研究歷程,屠呦呦說,上世紀60年代,大家工資待遇都很低,都沒有名利之心,那時候只想快速推進工作,齊心合力爭取更快出成果。研究過程非常曲折,在選材、提取、臨床試驗等環節都困難重重。在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如果沒有執著的精神,都可能導致研究中止。
“這是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她說,“它屬于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屬于中國科學家群體。”屠呦呦強調,中醫中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經過繼承、刨新、發揚,它的精華能更好地被世人認識,能為世界醫學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中國人的成果被國際認可,關鍵是真正解決了問題,挽救了許多生命。用現代科學手段不斷認識中醫藥.這是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責任。
【結語】
屠呦呦,一位85歲的耄耋老人,一直以來默默無聞,投身于科學事業。她不去爭取過多的身份屬性和名利標簽,她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她對目標始終堅持如一,執著堅守。
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者的職業風范才更值得尊重。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重科學精神,獲得諾貝爾獎既是對其自身的肯定,也是對千千萬萬屠呦呦式的科學家群體的褒獎,更是對科學精神的推崇;屠呦呦以成就鑄就了傳奇,她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刻苦鉆研、吃苦耐勞、低調樸實的精神更加值得我們宣揚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