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西省在推廣使用低碳工藝技術裝備、開展煤層氣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實施創新教育行動等項目上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不斷強化科技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按照全省的統一安排、部署,到2020年,山西創新型建設的主要目標是:低碳創新發展成為主導模式,煤基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創新和標準制定取得突破,傳統產業得到有效提升;科技供給能力有效增強,社會創新潛力更好釋放,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其中,建設山西科技創新城是山西省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大舉措,是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頭號工程。
人才集聚科技特區
處于太原市區南部和晉中市區西部、主體區約100平方公里,是科技創新城的重點建設區域和政策功能區域。主體區北部為核心區,約20平方公里,是煤基和低碳技術研發基地。其中科研用地4.16平方公里,占20.8%;居住用地4.09平方公里,占20.5%;服務用地3.2平方公里,占16%。主體區南部為產業區,約80平方公里,是核心區科技成果產業化首選區和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發展集聚區。
科技創新城的定位是智慧碳谷,科技綠城,就是要按照清潔、安全、低碳、高效的發展方向,圍繞以煤為基多元發展、高碳資源低碳發展、黑色煤炭綠色發展,實施“低碳引領”、“創新驅動”、“開放帶動”三大戰略,形成以煤基、低碳產業為重點的自主創新新優勢,以“產研一體、產城一體、產融一體”為特征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打造山西的科技特區、人才特區,國際煤基、低碳研發高地,世界煤基、低碳科技成果集聚中心。
高效利用循環環保
一是煤炭高效清潔利用領域,主要包括煤炭高效燃燒及潔凈發電、低熱值煤發電、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技術(IGCC)、循環流化床、燃煤污染物控制及利用技術等;二是現代煤化工領域,主要包括煤制氣、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基多聯產,以及煤化工裝備技術等;三是煤炭開采與煤機裝備領域,主要包括煤與瓦斯共采、保水開采、高效充填開采、礦井數字化技術等;露天開采裝備、采掘裝備、提升與運輸裝備、洗選裝備技術等;四是電力裝備及智能電網技術領域,主要包括大容量高參數發電機組、大容量空冷機組、清潔發電多聯產系統集成、大型化風電機組等裝備技術,以及電力輸配控制系統、高電壓直流輸電、分布式能源等技術;五是煤層氣及新能源領域,主要包括煤層氣、頁巖氣的勘探、抽采、輸送、利用技術,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的利用技術等;六是低碳節能環保領域,主要包括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術,大氣顆粒物控制、廢水處理和回用、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礦區土地復墾及生態修復技術,余熱利用技術,以及其他高效節能和裝備技術等;七是煤礦安全技術研究,主要包括煤礦水害、火災、瓦斯、粉塵等重大災害防治、監測技術等。
資源雄厚服務健全
一是科教資源雄厚。毗鄰山西省高校新區,周邊聚集了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大學、中北大學、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19所高校和12家科研機構。二是產業基礎較好。太原市和晉中市,產業門類基本完整,產業集聚程度較高,配套服務體系健全。不銹鋼、重型機械、鐵路裝備、電子信息、煤機、煤焦、液壓、紡機、新材料等產業呈規模化、集群化發展。規劃區域涵蓋太原小店區、太原經濟開發區、太原高新技術開發區、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晉中榆次區、晉中經濟開發區等既有園區,便于產業的融合發展。三是礦產資源豐富。山西素有“煤鐵之鄉”的美譽。在世界已知的150多種有用礦產中,山西就有120多種。其中,煤、鐵、鋁釩土、耐火粘土、珍珠巖、銅、鎵、鉑等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列。煤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40%,探明儲量占全國總儲量的1/3。四是發展空間廣闊。位于太原盆地南部敞口區域,地勢平坦開闊。地處全省交通樞紐,航空、鐵路、公路四通八達。緊鄰太原武宿國際機場,9條鐵路干線直達國內主要城市和港口,8條公路干線和5條高速公路輻射全省、連接省外,交通快捷便利。五是城市功能完備。與太原市和晉中市發展成熟的城區相連接,基礎設施便于互通共享。將按照低碳宜居城市的定位,建設智慧城市,發展智能交通、低碳建筑、低碳住區。高標準規劃建設學校、醫院、體育、文化及商貿服務等公共設施。依托汾河、瀟河,建設河流濕地、森林公園、綠色廊道,構建園林化新城區。六是配套產業齊全。大力發展工業設計、專利服務、技術設計、軟件研發、專業測試等科技服務業態和金融、物流、保稅、認證、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態。建設多層次市場要素交易平臺。
政策支撐金融支持
目前,已出臺了《關于建立山西科技創新城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的指導意見》《山西科技創新城研發機構供地意見》《山西科技創新城入駐研發機構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下半年還將出臺《山西科技創新城高端人才引進與培養辦法》《山西科技創新城平臺管理辦法》《山西科技創新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和《山西科技創新城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和扶持辦法》等政策,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一是土地政策,入駐研發機構科研用地比照工業用地價格劃撥或出讓。二是人才激勵政策,實施“人才綠卡”制度,對引進的創新創業團隊、科技領軍型人才、高層次人才給予資金、住房、醫療、配偶工作、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全力支持。三是研發機構激勵政策,對不同等級的研發機構給予相應的激勵優惠。四是金融服務政策,將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建立多種投融資平臺,鼓勵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支持金融機構創新融資模式和金融產品,為科技創新提供強有力支撐。五是科技服務政策,搭建科技資源管理平臺,通過運行費用補貼、服務后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服務;建設企業孵化平臺,提供“四免四集中”服務,根據年度服務績效考核,對科技創新城內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給予房租補貼和服務后補助;打造科技金融特區,建立信貸風險補償機制,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六是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科技成果在科技創新城轉移和轉化的,給予一定補助;提高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收益;對獲得發明專利或許可使用國內外發明專利的給予經費補助;鼓勵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融支持;對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給予用地、審批和經費支持。
高度重視全面展開
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城建設。王儒林書記在今年7月16日全省科技創新推進大會上強調,要按照清潔、安全、低碳、高效發展的方向,以產研一體、產城一體、產融一體為特征,堅定不移地把科技創新城打造成山西省創新發展的引擎和世界低碳中心。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李小鵬省長任組長的科技創新城建設領導小組。李小鵬省長先后7次主持召開領導小組會議,研究解決科技創新城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目前,已編制完成了主體區總體規劃、核心區5平方公里起步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19個專項規劃,以及6個科研鄰里單元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建筑設計方案。正在編制6個居住鄰里單元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建筑設計方案。核心區剩余15平方公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準備工作正在抓緊進行。
前兩批引進的34家研發機構,研發方向涵蓋了全部7個煤基低碳領域,代表了國內最領先的研發水平。其中有:中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中國最高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4個研究所;世界500強企業——中石油、中海油、華能集團、神華集團;國家級科研機構——中煤科工集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賽鼎工程有限公司、中核新能核工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等。今年5月28日,華能集團等9家首批研發機構已陸續開工建設。清華大學山西清潔能源研究院已于7月29日由省政府與清華大學簽署協議,環評、能評、土地預審、可研批復均已完成,設計招標工作已經展開。中石油、中海油、中國地質大學等5家研發機構將于9月底前開工建設。山西中科先進能源技術研究院、中國化學煤化工工程技術研究院、神華集團循環流化床(CFB)技術研發中心等9家研發機構將于年底前開工建設。
基礎設施、公共設施項目相繼開工建設。馬練營路、綜合通道兩條主干道已于今年5月28日開工,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一期工程)已于7月22日開工,將面向全省提供科技資源、科技金融和全資源孵化等服務。還有兩條主干道、8條支線道路、小學、初中、醫院、污水處理廠、綜合管廓、熱電廠、配套住宅、晉中城鎮化改造安置等項目將于下半年陸續開工建設。
目前,為確保行動計劃的落實,山西省委、省政府已啟動產業區開發前期工作,初步確定了水、電、暖、氣等要素供給方案,正在抓緊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準備工作。這標志著全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破除影響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大科技投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營造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