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在成都青羊區騰飛大道265號的成都宏明雙新科技公司廠房內,近百名工人正忙碌著。公司研發、制造的精密零件裝配著一部部全新的三星、蘋果手機,從這里走向了世界。先進的技術和優良的品質讓公司產品獲得了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的認可。
“公司能有今日的成績,成都市科協進園區工作、把服務送到家門口、打通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模式,功不可沒?!焙昝麟p新科技公司董事長孫道俊告訴筆者。
近年來,面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浪,成都市科協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改變過去重在搞活動、造氣氛等比較傳統化的科協工作服務模式,積極融入創新驅動發展“主戰場”:圍繞打通創新資源與大量中小企業的科技需求“最后一公里”瓶頸,探索“把科技服務工作向園區延伸,把科技服務送到企業家門口”的科協工作新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從2014年起,成都市科協根據成都“一區一主業”產業布局、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科技人員集聚在園區的特點,啟動園區科協建設和服務模式創新工作,先后在郫縣、龍泉驛、金堂、新津、蒲江5個工業園區組建了園區科協,并引進服務好、信譽好的專業化科技咨詢服務機構,為園區企業提供“最后一公里”服務。
運營中,其服務團隊采用“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模式,工作場所由園區管委會提供,工作班子由管委會、園區科協和專業化科技咨詢服務機構派人組成,秘書長原則上聘請服務機構負責人擔任。服務平臺承擔不同性質的工作:一方面通過購買服務,把政府相關部門針對企業想要做的工作集成后,向所在園區企業提供公益性服務,如知識產權巡講、創新方法培訓、政策解讀及傳遞等;另一方面代表專業化科技咨詢服務機構為園區內的企業提供深度、個性化服務。成都市科協每年撥付園區科協10萬元經費,對完成公益性服務部分,進行考核與補貼,專業化科技咨詢服務機構在公益服務執行過程中結合企業真實、準確的需求,通過“個性化”服務,實現經營收入。
成都川力智能流體控制設備有限公司是集流體控制設備的研發、生產、貿易、專業運營為一體的省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園區科協組建后,先后“一對一”協助企業開展管理和創新工作。在前期已經創建院士(專家)創新工作站、四川省創新型培育企業的基礎上,為其量身打造出一套科技創新服務方案。在園區科協幫助下,目前該企業技術中心被成功認定為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去年還獲得成都市民營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
成都市科協按照既重視“建設”,更重視“實用”的原則,探索引進專業化的科技服務機構,在園區內構建綜合性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中心),根據不同園區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提供從“保姆式”“助手式”到“導師式”的服務,探索一種破除“最后一公里”瓶頸的嶄新服務模式。
在服務方式上,市科協提出了“一站式”“全方位”“專業化”的原則?!耙徽臼健狈眨槍σ酝鶆撔沦Y源服務科技企業中人才、技術、市場、資本、管理方面“千頭萬緒”的特點,由園區科協發揮“針眼”的作用,將創新資源的“千條線”,梳理分類,穿過園區科協的“一根針”,把服務扎在企業“家門口”,方便了企業,提高了效率;“全方位”服務,改變了過去政府的資源配置渠道各自為政和服務方式較為單一的狀況,依靠各級學會、協會組織,各類專家資源,提供跨行業、跨系統的全方位服務;“專業化”服務,針對不同企業,在不同創業階段和不同的項目,滿足企業個性化的創新需求,由專業化科技咨詢機構,提供“菜單式”“保姆式”服務。
為使這一工作新模式得以順利開展,成都市科協相繼制定了園區科協建設方案、考核辦法、補助管理辦法等,還出臺了工作考核指南及流程,明確總體發展目標、實施步驟和工作要求,解決了協會組建、審批注冊、經費撥付、協助引進服務平臺等流程中的具體問題。
宏明雙新科技公司,過去是單一的精密磨具制造企業,此前因工廠整體外遷、市場形勢惡化,面臨企業研發后勁不足等發展瓶頸。園區科協根據該企業不同階段發展需求,首次為企業建立了研發費核算體系,規范完善了企業內部財務體系,并積極為宏明雙新爭取到各級政府扶持資金,協助企業渡過轉型期。目前,該企業成功轉型為致力于以3C為核心領域的精密零組件的研發和制造企業,主營業務包括精密模具、精密零件的研發、制造及銷售,年產值從1000萬元發展到如今的近4億元。
截至目前,成都市已有的5個園區科協成立后,已聚集會員單位400余家,引進的專業化科技咨詢服務機構,僅在近半年中,就開展了公益和非公益的系統活動上千次,服務科技人員逾萬人次,服務企業超過千家,為380家企業進行了個性化科技服務,幫助企業爭取到各級政府的項目資金1650萬元、科技金融機構的戰略投資資金2300萬元,為3家企業引進高水平的財務總監、技術研發專家多名,指導多家企業成功進行了創業板股票發行和股份制改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