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學畢業那天,到現在28個年頭,他把大部分時間都“打發”在了設計臺上,從一頭青絲到隱隱白發,從小小技術員到著名工程師,在一種心甘情愿中,編織著一名科技工作者最動人的樂章。
他說:既然選擇了起重機這一行,即使坎坷,也要披荊斬棘,鏗鏘前行。就如雄鷹,不需鼓掌,也在飛翔。這是他的信念!明天未必成功,但信念可許靜好余生。
“這些年,太重在國內外叫得響的一流起重機,幾乎都出自郝建光的手。”太重技術中心起重研究所副所長閆俊慧說。
郝建光,太重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太重科技功臣,在中國工程機械設計界享有盛名。
秋,又高又藍,絢爛飄逸。國慶期間,太原的天氣更是好得一覽無余,沒霾,小風,不熱不涼。《科學導報》記者來到太重技術中心起重研究所,在窗明幾凈的研究所內,年屆五旬的工程機械設計師郝建光俯身在案,神情專注。他的青絲中已有了時隱時現的白發。
“我大學畢業到現在快30年了,如果問我‘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可以驕傲地回答——都趴在設計臺上了。”一段時尚、幽默的開場白,讓記者倍感親切。
23歲那年,正值青春年華的郝建光走出大學校門,來到了太重——新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成了一名年輕的設計員。作為全國最大的起重設備生產基地,太重集團曾給共和國帶來了諸多光榮與驕傲,也激發起了郝建光奮發拼搏的勇氣和信心。
年輕的郝建光深知,新產品設計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挑戰。他不僅看到了挑戰所帶來的重重困難,更看到了挑戰背后蘊藏著的發展機遇。郝建光和設計組的全體同志開始了艱難的跋涉,也就是從那時起,設計室成了他的家。晚上加班到深夜、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家常便飯,他已經記不清有多少個節假日是在設計室里度過的,更不知那盞老式臺燈曾陪伴他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
為了把產品設計得盡善盡美,他時而向老同志請教,時而和設計組的同事共同切磋,從整機技術方案及技術參數的確定,主要傳動件和結構件技術方案的確定到機電配合及電機參數的確定;從減速機設計配合、潤滑和氣路控制系統的參數確定和設計配合,到主要外購配套件的設計選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被攻克,一項又一項新產品問世。
挑重擔 努力奔跑
茫茫人海,總有人在為努力未果而感嘆,總有人會因為付出努力卻遭遇失敗而頹喪。其實,努力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沒有哪一位成功者會在努力的開始就知道結果是什么,但只要一直努力,朝著目標奔跑,就一定會有收獲。(下轉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