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學導報》記者來到運城永濟市卿頭鎮張坊村,探訪書香傳家、德澤鄉梓的杜德建,傾聽他創辦“中國第一家家庭圖書館”背后的故事。
1979年,高中畢業的杜德建回到家鄉。當時農村剛剛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鄉親們沉積了多年的生產熱情一下子進發出來,但因農技知識匱乏,錯用農藥、濫施化肥的情況不斷發生,讓杜德建備受煎熬。為了幫助大家提高科學素質、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杜德建下定決心要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建起一座農民自己的知識殿堂——家庭圖書館。
“那時候,我家不富裕,父母年邁多病,弟弟正在上學,只有幾間祖輩留下的房屋,勉強夠全家居住。”回憶起圖書館創辦初期的情景,杜德建哽咽說道,“我和父母、未婚妻商量,把準備結婚用的房子騰出來作書屋。起初,家里人并不同意,但又規勸不動我,只好‘妥協’了。為騰出書屋,父母搬進了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屋里,還把廚房建在了屋檐下。”
房子的問題解決了,但沒有書架,杜德建就自己壘磚搭板,自制書架,并將全家僅有的1張方桌、4條長凳搬來當桌椅。圖書館的“硬件設施”都已基本備全,本以為萬事大吉,可是買書的資金又出現了問題。
為了籌集資金,杜德建夏天賣冰棍、冬天做禮炮生意,即使這樣,也沒有掙下多少錢。看到兒子的同齡人都已成家立業,而自己的兒子卻為辦圖書館變得越來越瘦、越變越黑,杜德建的父母把幾十年從牙縫里擠出來的800元錢交給他,讓他維修房屋和置辦結婚用品。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杜德建用300元簡單裝修結婚用房,把剩下的錢全用在了購書訂報上。姐姐怕他結婚錢不夠,把準備給孩子買自行車的300元錢塞進他的手里,杜德建把這部分錢也挪用在書屋建設上。
1981年1月1日,杜德建創建的圖書館正式成立。從此,他也有了另一個稱呼——“精神文明傳播者”。
“家庭圖書館建得不容易,經營就更不容易了。”杜德建說,為了豐富藏書內容,他上北京、下西安、跑鄭州,沒有錢了就在當地打打零工,餓了就啃一口干糧,渴了就喝一口涼水,付出了很多努力。
不僅如此,在圖書館開放初期,由于受“種地憑經驗,致富碰運氣”觀念的影響,有的人出于好奇,來“家庭圖書館”轉一圈就不會再光顧了;有的覺得內容不夠刺激,看上幾頁就拔腿走人……看書人不多,流言卻不少,就連剛過門的妻子也總是抱怨。面對這些,杜德建沒有泄氣,他始終堅信圖書館一定會發揮它的潛在價值。
之后,杜德建改變思路,把報紙送到群眾--家里,給村民講科技的威力;深入田間地頭,告訴村民棉枝枯萎、麥稈倒伏的原因,大力普及科學知識。他還針對青年人愛扎堆、喜歡玩的特點,請人做了一張臺球桌、找熟人組裝了一臺電視機,冷落的書屋漸漸熱鬧了起來。
杜德建又趁熱打鐵,規定“借一帶一”,凡借走一本書,還時必須再帶來+人。久而久之,來看書報的人由開始的十幾人發展到幾十人,不大的宅院幾乎每天都擠滿了人。家庭圖書館漸漸成為群眾工余飯后的學習園地、節假目的娛樂場所。
而杜德建家的莊稼更是爭氣,畝產越來越高,家中的經濟狀況也越來越好。20世紀90年代,杜德建又開始張羅蓋房子,親戚都以為他要自己住,沒想到他把書報全部搬進了新房,9間屋子里就有6間被書報占滿。
說起現在家庭圖書館的規模,杜德建一臉驕傲地說:“從圖書館建設開始,我每年都堅持自費3000多元訂閱上百種報刊。1980~1990年期間,全國各省的農民報、科技報、青年報、法制報我全部都訂閱了。目前,圖書館有報紙種類960種、期刊328種,政治、法律、科技、文化等各類書籍達3,2萬冊。”目前,杜德建家庭圖書館的報刊書籍總價值達16萬元,常年免費向群眾開放。
現如今,這間圖書館不僅豐富了全村人的文化生活,還吸引了十里八鄉的讀書愛好者,有時還有外地的人前來借閱。“今年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我感到很自豪。其實,我沒有什么‘美’的,我只是想讓鄉親們用知識改變自己的生活。”杜德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