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時三年,以巖石褶皺肌理為設計靈感,又仿佛絲綢般動態外觀的銀川當代美術館終于落成。摩登的建筑、藝術的理想、遠古文明的基調,在西北大漠生根發芽。
“還記得三年前第一次來到這里時,這個地方只有一片魚塘、濕地和許多鳥群。現在回想起來,感覺這幾年發生的一切,都是那么地不真實。”銀川當代美術館開幕當天,waa未覺建筑事務所的合伙人、建筑師Jack Young望著眼前這座已經落成的雪白色建筑,發出此般感慨。經過4年的努力和堅持,waa未覺建筑事務所在一塊左連沙漠、右連綠洲的土地上,打造出一座屬于當代藝術的建筑。銀川當代美術館坐落于黃河西岸,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內的華夏河圖藝術小鎮,是寧夏民生集團在小鎮內打造的核心項目。1000多年前黃河的流經、絲綢之路留下的印記,賦予了這個地區更深遠的意義。
提起寧夏,人們往往覺得這里偏僻、神秘又不易接近,想要在這里打造一座美術館,絕對不是一項輕松事。建筑師們把地理因素作為最主要的考量因素,比如溫度、濕度以及周邊的氣候環境,對設計中出現的建筑材料進行了仔細、慎重的挑選。觀察美術館的外形,可以鮮明地感受到一層層斷裂式風格的建筑外塊,看似粗糲,卻在建筑細節上無處不體現著科技材質的細膩感。走進建筑內部,光影的交錯以及蜿蜒而下的線條流動給了這間美術館十足的藝術氛圍,也替藝術品們創造出現代化的律動。“許多年后,美術館的外表可能會經歷時間的洗禮,變得陳舊,但希望它可以記錄時間,與時間產生一種特殊的對話方式,這對我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waa未覺建筑事務所的建筑師張迪解釋道,而她的這種理念也讓整個項目就像是一場持久性的、人文與空間語言的交流碰撞。
銀川當代美術館與其他美術館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唯一定位為中國與伊斯蘭國家交流的當代美術館。在連接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任務中,這里所指的“西方文化”被定義為阿拉伯地區的文化,美術館藝術總監謝素貞女士還特地把中國的西北文化和地區民俗風格都裝點進開幕展的布置中去。與此同時,銀川還肩負著中阿博覽會的責任,被當作是中國與伊斯蘭文化交流的門戶。中原文化,伊斯蘭文化、西夏文化在開幕展中的出現,新鮮有趣、斑斕多樣,就好像是亦古亦今的藝術者們在刺繡的畫布上跳舞一般精彩。其中有來自約旦的多媒體藝術家Hussan Ialal繪制的彩色流動畫,還有出生于阿聯酋的藝術家HalimAI Karim創造的藝術微噴作品,多樣化的體現形式賦予了每個展區風格迥異的生命力。除此之外,銀川美術館還別具一格地改變了傳統的藝術展示模式,為了拉近人與藝術品之間的距離,館內的教育推廣展“娃娃外傳”——秉承“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原則,以家庭為單位,邀請了1000個家庭參與創作布娃娃,在120平方米的鏡屋中,通過可觸摸、可互動的形式,達成藝術品與公眾間的溝通。
銀川當代美術館是寧夏民生集團在華夏河圖銀川藝術小鎮規劃中實現的第一步,為了建設自己的故鄉銀川,寧夏民生集團董事長、銀川當代美術館館長劉文錦女士希望這里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化的理念。寧夏民生集團還準備在這里陸續建立國際藝術家村、雕塑公園、魚塘濕地公園、藝術史公園、禾樂村、國際學校,并推動寧夏當地的建設。在未來的10-15年內,他們將通過持續的投資,與政府配合協作,把這里發展成一座居住著8萬人口,以藝術、生態、文化旅游、新農業以及新興產業為特色的藝術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