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金融危機余波未平,各主要經濟體紛紛陷入持續性大衰退之中,我國的積極財政政策步入漫長的減速換檔的新常態,尤其是當前面臨經濟結構性調整、增長方式轉變、內外沖擊明顯復雜的背景下,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我們當前財政政策的選擇、對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對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結合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選擇由擴張轉向趨緊又重新大規模擴張至今更加穩健慎重的變化過程,對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調節機理、政策組合和效應評析作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宏觀調控;財政政策;金融危機
近幾年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急劇變化,政府宏觀調控的力度、頻率為歷史罕見,也為我們研究財政政策在調節宏觀經濟走勢中的目標與效應分析提供了素材。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引發全球經濟深陷衰退漩渦,為避免經濟過快下滑,政府重新選擇擴張性財政政策,推出震驚全球的4萬億救市計劃,在應對金融危機挑戰初期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對后期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性調整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當前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和內外沖擊明顯加大的背景,對財政政策的選擇提出了更高也更為可觀的要求。
一、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走勢的調節機理
綜觀宏觀經濟學的主要論述,政府所能依賴的兩個經濟政策工具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影響宏觀經濟形勢的基本套路主要有二:一是政府支出;二是稅收。財政政策就是通過這兩方面的變動來影響總需求,從而影響產量、價格和國民收入水平。
一般而言,當市場疲軟,經濟持續衰退,失業率有增無減時,國家可以通過擴大政府支出、直接作用于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需求提高,而政府支出擴大,又將通過乘數效應進一步擴大產量和就業,從而使衰退和失業得到減輕或消除。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過降低政府對企業和個人的稅收來刺激消費和投資,間接地擴大社會總需求,從而也能促使經濟擴張、失業減少。擴大政府支出與減稅可以單獨施行,也可以同時運用。由于它們旨在對付經濟衰退和失業,因此,這一手就被稱為“擴張性財政政策”。從亞洲金融危機后的二、三年來看,我國政府為了扭轉市場疲軟、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失業壓力增大的趨勢,多次發行國債,擴大政府支出,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多方面啟動內需,就是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應該說,對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當前我們面對金融危機采取同樣是“擴張性財政政策”。
當財政政策用于減輕或消除通貨膨脹的缺口時,被稱為“緊縮性財政政策”,它有一套與擴張性財政政策相反的做法:削減政府支出和增稅。由于政府支出的減少對產量和就業量的減少也有成倍影響的乘數作用,因此,削減政府支出便可以直接減少部分社會總需求,收到平抑物價和阻止通貨膨脹上升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通過增加稅收減少人們可支配收入,以減少消費和投資,減少過度社會需求,使物價趨于穩定。如前所述,削減政府開支與增稅可以分別進行,也可以同時進行。我國1993年以后治理通貨膨脹,壓縮經濟過熱,實行的就是緊縮性財政政策,同樣收到了明顯成效,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
二、財政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效應分析
財政政策效應即財政政策作用的結果。財政政策是否有效,主要看政策執行結果如何。一般,來說如果財政政策的實施達到了預期目標,就可以認為財政政策有效,反之則無效。而刺激經濟增長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一大難題。財政政策在刺激經濟增長的實際過程中碰到的問題也存在諸多不足,只有結合運用多種財政政策,同時與其他經濟政策相配套,并注意“時滯”效應,才能保證財政政策的有效性。
2007年,為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的成果,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的增長,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層面上的改革力度,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另一方面,要在短期調控政策層面上繼續實行“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一步完善政策內容,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土地政策和社會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促進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方面的獨特功能。
應該注意,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無論是在微觀經濟領域還是在宏觀經濟領域都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作為現代宏觀經濟管理中的核心政策,實現兩者的最佳配置并使其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針對性,對于實現我國經濟目標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財政政策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政策選擇
為應對本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挑戰,抵御經濟衰退的風險,關鍵是擴大內需,特別是提振消費,尤其是啟動農村內需是確保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一環。但就短期甚至中期而言,農民的收入不會很快有飛躍式的激增。因此,當下實行適度寬松的財政政策,大規模的減稅和降息不可避免。
減稅首先是全面推行增值稅轉型,由生產型增值稅轉向消費型增值稅,這有利于刺激企業投資。減稅還包括降低中小企業所得稅,以及上調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取消紅利稅等,以提高個人收入,減輕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在當前政府財政性收入緊張的情況下,尤其要克服部門利益傾向,采取更多務實舉措推進結構性減稅取得進展,充分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潛能,促成經濟結構性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
擴張性財政政策更直接的效果是加大公共財政的支出,包括政府直接投資。需要強調的是,政府直接投資不是說把資金投向政府,用于政府自身的消費,也不是要政府直接去辦企業,而是投向那些能改善民生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特別要提到的是農村地區和西部地區的交通、生活設施。這是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不僅可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還可以提升消費信心。
政府在教育、醫療及社會保障方面的開支多少,顯著影響一國消費率的高低,所以,加大公共財政支出,構建一個良好的、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社會保障與支撐體系,是雙贏的舉措。這不僅能拉動內需,確保經濟增長的持續,還有助于提高國民的生活品質,有利于和諧社會的促進與維護。
參考文獻:
[1]促增長的關鍵在于改善民生. 報刊文摘. 2008年11月7日總第25911期.
[2]到2010年底投資4萬億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 上海. 文匯報. 2008年11月10日.
[3] 王天義.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學習時報. 2013年11月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