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近五年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事件進行了系統性的統計,揭示目前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并針對性地提出減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行為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 信息披露;違規
一、引言
真實、準確、完整的信息披露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也是維護投資者利益的重要保障。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快速擴容,信息披露違規事件也隨之增多,嚴重影響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秩序和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本文以2010年1月-2015年9月間A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事件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系統性地分類研究,揭示目前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成因,為進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監管水平提供參考。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統計
截止2015年9月底,根據Wind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五年多的時間里,上市公司出現違規的次數共有635次[1],其中信息披露違規382次[2]。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事件的次數出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2010年為38次,2011年為41次,2012年為47次,2013年為65次,2014年為104次,2015年前九個月為87次。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上市公司整體數量的增加,但更加反映了監管層對違規事件查處力度的加大。
從違規事件的類型來看,已有的信披違規事件主要可以分為“未按時披露定期報告”、“未及時披露公司重大事項”、“信息披露虛假或嚴重誤導性陳述”、“業績預測結果不準確或不及時”等,其中“未及時披露公司重大事項”的違規次數為277次,情節較為嚴重的“信息披露虛假或嚴重誤導性陳述”也有136次,“業績預測結果不準確或不及時”為35次,“未按時披露定期報告”為8次[3],因此,從樣本統計上來看,未能及時披露公司的重大信息依然是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的主要因素。
從公司家數來看,共有243家公司涉及382次信息披露違規。其中,樣本期間內涉及6次信息披露違規的有3家,為*ST新億(600145.SH)、商贏環球(600146.SH)和天目藥業(600671.SH);涉及5次違規的有3家;涉及4次違規的有8家;涉及3次違規的有16家;涉及2次違規的有56家;涉及1次違規的為157家。
對于上述違規事件,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的處理方式包括“公開處罰”、“公開譴責”、“公開批評”[4]三種。從近5年多的統計數據上來看,382次信息披露違規涉共涉及2355次處分,平均每次違規處分6.16人次,其中公開譴責379次,公開處罰1017次,公開批評988次[5]。三種類型的處分中,公開處罰無疑是最重的一種,除了罰款外,也包括一些其他更為嚴厲的處罰措施,例如光大證券在著名的“烏龍指”事件中,被認定為利用相關信息進行內幕交易且信息披露虛假,而被采取停止公司證券自營業務、暫停批準公司新業務的申請等措施;針對個人的處罰措施中,最嚴重的當屬于終身禁入證券市場,光大事件中有四人被終身禁入,綠大地造假事件中也有兩人被終身禁入,董事長甚至被移送司法,獲刑10年。
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動因分析
從信息披露違規事件的發生次數及處罰來看,證監會及滬深交易所的處罰頻次和處罰力度在不斷加大,然而信息披露違規事件依然層出不窮,這一現象的出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司內部的原因,也和外部信息披露監管等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必須在深入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現狀的基礎上,正確認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的成因,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出減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行為的治理對策。
上市公司進行信息披露違規的內在驅動在于信息披露違規帶來的巨大利益。信息披露違規案例中,最常見的是虛增上市公司利潤。例如,皖江物流因虛增利潤和未披露擔保于2015年8月被證監會處罰,其2012年虛增利潤2.56億元,占2012年年報利潤總額的51.36%。2013年虛增利潤2.34億元,占2013年年報利潤總額的64.64%。露笑科技于2015年3月因其擅自改變募集資金用途和未披露大股東資金占用而被證監會公開處罰。虛增利潤、隱瞞關聯交易、隱瞞擔保等行為都會給上市公司或其高管帶來巨大利益,也是信息披露違規不斷出現的內在驅動。
信息披露違規的外部成因在于信息披露制度有待完善、監管架構不完善和處罰力度較弱。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包括《企業會計準則》、,《交易所上市規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在內的一系列信息披露制度,但是在信息披露的實際過程當中,不少制度還不夠完善。例如,獐子島因未能披露有關北黃海冷水團對公司生產經營的重大影響而受到證監會處罰,這一事件究竟是天災還是獐子島蓄意造假至今還未有定論,但該事件充分說明我國目前的會計準則對生物資產的計量還存在不完善之處。此外,目前信息披露違規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處罰力度較弱,仍然以皖江物流為例,公司虛增收入逾90億,而處罰僅僅是公司罰款50萬,高管罰款30-3萬不等。違規所帶來的巨大收益和相比之下微不足道的處罰也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信息披露違規的出現。
四、信息披露違規的治理對策
綜合以上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現狀和成因分析,本文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提出如下完善建議:1)從信息披露事前階段來看,應當完善信息披露相關制度,加強對公司高管的信息披露培訓;2)在信息披露事中階段,應當加強外部監管和健全公司治理結構,降低信息披露違規行為的發生;3)在事后階段,通過對信息披露違規公司的嚴厲處罰來威懾上市公司,例如強制多次信息披露嚴重違規的上市公司退市,以提高信息披露違規成本。
注釋:
[1]同一家公司同一事件的違規可能涉及公司自身、公司股東及公司高管,均只算作一次.
[2]非信息披露違規有253次,個人違規一般是涉及內幕交易,公司違規一般是因環保、工商稅務等問題而被相應的執法機構處罰.
[3]公司的一次違規有可能涉及兩種以上的違規類型,故違規類型的合計數要大于違規次數.
[4]證監會一般采取警告措施,交易所一般采用通報批評措施,統一歸類至“公開批評”.
[5]對于同一處理人可能同時發生兩種處分,例如既公開處罰,同時公開譴責.
參考文獻:
[1]吳國萍.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8.
[2]李小奕.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規行為的經濟學分析[J]. 經濟師,2005,0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