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綠色會計的成長越來越迅速,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據此,本文將對其中的各種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案。首先,介紹了綠色會計產生的原因和其概念,具體介紹筆者了解的原因及概念的敘述。其次,綠色會計與傳統會計的區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再次,對綠色會計的發展中的阻礙分析。最后,根據我所提出的原因,提出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綠色會計;問題;對策
一、綠色會計與傳統會計的差異
1.會計假設中的異同
(1)會計主體假設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報告的空間范圍。在傳統會計的核算背景下,其主體通常是社會化下的產物,如獨立核算的企業、個人等。而綠色會計的主體假設已經突破了這一狹隘的范圍,將其延伸到整個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由于企業,尤其是制造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大量耗費自然資源、排放廢棄物質,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
(2)持續經營假設
傳統會計的持續經營假設認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照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但這一假設僅僅是強調了社會資源的可持續性,是建立在環境資源是無窮無盡、用之不竭且不用補償的大前提下,也就是說,這一假設并沒有確保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這一前提。
(3)貨幣計量假設
傳統的貨幣計量假設是以商品的一般等價物為衡量標準,從實踐來看,由于傳統會計沒有將環境帶來的經濟問題很好地納人會計核算體系,因此,在會計計量方面缺乏對綠色會計的有效計量,而且計量方法單一。
2.兩者在報告上的異同
會計報告是為政府、企業管理者以及社會公眾和其他環境信息的企業利益相關人提供信息決策。綠色會計在這一點上與傳統會計是一致的,但由于綠色會計的特殊性,因此在環境會計報告中需要通過提供有效的、充足的、準確的環境信息,來滿足利益各方對可持續發展的分析、決策需要。目前的研究表明,需要披露的企業環境信息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環境問題的財務影響信息,即企業經濟活動和事項中產生影響的環境信息或可能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環境信息。這部分環境信息都能以貨幣量化,完全可以包括在現行的年度會計報告中,是在傳統會計財務報表的基礎進行的補充項目。第二是關于環境績效信息的綠色會計報告,主要是一些不能貨幣量化的關于企業環境責任履行情況的信息如企業執行國家環境法規的情況等。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會計報告,他們最終的目標都應該是將企業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的信息及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等信息反映給企業內部或外部的利益相關者,以便其根據所了解的情況正確地做出相對應的決策。
二、綠色會計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在我國實行綠色會計的社會大環境尚未形成,環境立法尚不健全,缺乏比較完善的環保監管措施。 社會普遍對環保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相對而言更重視企業的經濟效益,有些企業在利益驅使下,對資源產生了極大浪費,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實際生產中,地方局部發展與全局環境保護也存在著短期利益上的沖突,再加上社會各界對企業披露綠色信息的要求還不夠重視,致使企業施行綠色會計的需求和壓力不足。
雖然我國也在 2001 年中國會計學會成立了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 然而十年來,綠色會計無人問津。 沒有企業愿意以會計報表的方式公布環境影響和勞動權益。 這主要是目前很多企業沒有形成環境責任理念, 只在企業范圍內注重經濟效益的提高,對于是否造成環境的污染、 是否浪費社會資源等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很少關注,缺乏環境社會責任感,忽略了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影響了綠色會計的推行。
與國外相比我國對環境的關注程度是差距很大的, 如澳大利亞會有很多的節能措施: 賓館的廁所都分半沖和全沖,水箱結構稍加改造, 節水不少; 街頭樹下都用木屑覆蓋, 雨后積水, 刮風不起沙。國家制定的環保法規居民會自覺執行等等。
增強大家的環保意識 綠色會計主張將整個社會生產消費和相應的生態環境都反映到會計模式中, 要對環境資源損耗、環境保護支出、環境資源收益、環境資源效益作出相應的會計記錄, 勢必對企業的短期效益產生巨大影響。因此, 綠色會計的推行取決于全民素質的全面提高,即每個人都有較強的環保意識, 尤其是企業的領導者和會計工作者。
2.綠色信息的披露的問題
近年來盡管政府的審計體系成立了專門負責環境審計的機構,但審計的范圍尚未延伸到與企業有關的環境事項。至今我國《審計法》和其他審計規范中均沒有關于環境審計的規定。此外,肩負企業審計重任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和內部審計也沒有在環境審計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對于環境會計的披露情況極其不利。
大部分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情況很不理想,主要是受某些條件的約束:①企業根據會計準則和制度對日常經濟業務進行處理,向外部的企業利害關系者提供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及其他會計信息。企業利害關系者究竟是誰?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利害關系者很容易確認,他們包括債權人、股東和管理當局。但隨著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無形的企業利害關系者正在增加,那些被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影響到的個人、團體,甚至植物、動物都可能是企業利害關系者。由于無形的企業利害關系者有各種不同的需求,這使得正確披露環境問題對企業及其影響有相當大的難度。問題的癥結在于沒有明確的成文規范列出無形的企業利害關系者及其權利、利益和責任。法律部門已將企業對傳統企業利害關系者的義務責任擴展到包括對無形企業利害關系者的義務責任,因此企業也應相應地承擔其在社會規范中對無形企業利害關系者的責任。②企業的環保責任還取決于某些共用資源的其他共同使用者。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源是人類生存和進行經濟活動的基礎。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要靠多方的共同努力,但由于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保護環境并不是單個企業所能做到。③目前沒有公認的計量基礎。在環境市場機制還很不完善的情況下,環境會計的諸要素不是商品,難以在市場的交換中實現其價格,并通過價格表現其價值。因此,環境信息收集與計量方法在實際操作中較為復雜,從而也影響了信息的披露。
3.相關制度建設不完善
目前我國對綠色會計的研究與先進國家相比,環境會計制度設計與制定方面,還存在著明顯差距。其理論不成熟, 法律制度實務性不強,經過多年的發展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我國的新會計準則中并沒有針對性的特別規定,只在某些準則中體現了一點相關的內容。
三、綠色會計的發展的建議
1.提高綠色會計重視程度和推廣力度
針對我國環境會計起步較晚,發展較慢, 自1979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以來,己頒布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管理法律十余部,行政法規30余部,國家環境標準360多項,地方法規600多項,加入的相關國際公約20余項。這些法律法規的建立,已為我國企業環境會計制度的實施奠定了法律基礎,目前我國還應加強對于與企業環境會計關系更為密切的法律法規的制定。通過制定有關法規,使企業更加明確自身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社會責任及其評價標準,明確企業環境會計和報告方面的責任和要求,促使企業貫徹實施企業環境會計。我國可以選擇一些對國民經濟影響較大、對環境污染較嚴重的行業和企業特別是這方面的上市公司作為試點范圍,對他們全程指導、重點跟蹤,以加強環境會計核算,并采用適當的方式披露公司的環境事項,讓大眾能夠看到企業包含環境會計信息的全面的情況,以便做出投資和相關的決策。在取得切實可行的經驗后,再不斷修正完善,再逐步推行,最后達到普及。
2.建立健全企業的信息披露制度
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應加強監督, 包括行政管理、監督和專項環境審計等方面的監督。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進行的專項環境審計, 強化對綠色會計的再監督。會計師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應根據國家有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會計法規、制度和準則, 對企業綠色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實性進行審查與鑒定, 以取信于社會公眾,強化國家宏觀調空, 并促使企業加強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
3.融合綠色因素,進一步完善會計制度與準則體系
修訂我國的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規范綠色會計核算及報告形式。首先,通過修改會計法將綠色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這無疑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將它付諸實踐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其次,通過完善會計準則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使成為必須披露的內容,防止有關部門和單位的短期行為。針對目前財務報告體系的缺陷, 還應積極改進我國企業綠色會計報告的基本框架,確定綠色會計報告的使用者與目標,確認綠色會計報告的內容,確立綠色會計報告審計制度,加大企業綠色會計報告的透明度和公開度,以企業社會效益與社會成本相配比并以社會利潤為標準,站在社會發展的角度考慮企業的業績,維護社會資源環境,加強社會各界對企業的監督和考核。再次,通過建立會計制度,依據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有關環境原則進行設計,對綠色會計的核算內容、計量方法、信息披露形式、披露內容等實行統一規范,使綠色會計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會計人員掌握。 最后,可以通過增減綠色會計報告的形式增強信息的披露。除此以外,還可以實行綠色會計獎懲制度。實行綠色會計獎懲制度,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做到獎懲分明。通過以上制度可以鼓勵和引導資源配置向無污染、少污染項目轉移;推動中國綠色會計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