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術創新是產業組織結構演進的主要動因之一,它能夠形成或維持壟斷,也能夠打破原有壟斷,其關鍵取決于技術創新和專利競賽中。在給定的市場結構條件下,應該容許企業進入壟斷行業,打破寡頭壟斷,這樣一方面可以推動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可以使消費者獲得更大剩余。
關鍵詞:壟斷市場;技術創新價值;替代效應;產品慣性效應
一、引言
技術創新是產業組織結構演進的主要動因之一,它能夠形成或維持壟斷,也能夠打破原有壟斷,其關鍵取決于技術創新和專利競賽中,在位壟斷者和潛在競爭者究竟誰取得了主動(MMeschede,2001)。
在位壟斷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時,要考慮到兩種效應,即替代效應(replacement effect)和產品慣性效應(product inertia effect)。壟斷企業創新前與創新后的產品之間具有替代性 , 技術創新具有自我替代,常被稱為“替代效應”。替代效應是Arrow(1962)在說明競爭性市場結構更有利于技術創新時首次提出來的,Tirole(1988)則給出了嚴格的數理推導。“產品慣性效應”是指在競爭性企業進入后,原壟斷企業競爭性地供給原有產品(old-product),由于原有產品與新產品之間具有替代性,原有產品的大量供給減少了新產品供給者的利潤,使得競爭性市場中的創新減少了吸引力,降低了潛在競爭者的創新動機。
替代效應與產品慣性效應最主要的區別是否存在進入威脅,或者說新企業進入市場的可能性決定了替代效應或產品慣性效應哪個更容易出現。本文通過實例分析發現:一般而言,新企業進入市場可能性越大,越有可能出現產品慣性效應;新企業進入市場可能性越小,越有可能出現替代效應。因此要加大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就應降低進入壟斷行業的障礙。
二、無潛在進入者威脅下的壟斷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分析
假設市場上只有一家生產某水陸玩具的壟斷企業,市場上有1000個潛在顧客,其中600個有較高的支付意愿(5000元/件),400個的支付意愿相對較低(4000元/件)。假設企業生產成本為3000元/件,倘若開展工藝更新,成本可降至2000元/件。在沒有來自競爭者進入威脅的條件下,該壟斷廠商最多愿為該項創新花多少費用?
1.當沒有創新時,壟斷企業要么以5000元/件賣給高意愿的消費者,要么以4000元/件賣給全部消費者,這兩種情況下的利潤分別為:
600*(5000-3000)=1200000(元)
1000*(4000-3000)=1000000(元)
因此,壟斷者在不創新的情況下,應該定價為5000元/件,可以獲得利潤最大。
2.有創新時,假設成本可由3000元/件降至2000元/件,廠商同樣要么以5000元/件賣給高意愿的消費者,要么以4000元/件賣給全部消費者,這兩種情況下的利潤分別為:
600*(5000-2000)=1800000(元)
1000*(4000-2000)=2000000(元)
因此,壟斷廠商在創新情況下,無疑定低價比定高價要好:通過創新,可以實現利潤2000000元,不創新可以實現利潤1200000元。
創新價值=2000000-1200000=800000(元)
類似分析,可求得在競爭市場條件下的創新價值為990000元。
在給定的市場結構,壟斷企業的創新動力相對于競爭企業要小,其原有在于壟斷企業在創新前有更高的利潤水平,如果創新的話,壟斷者會失去原有技術帶來的收益,這就是替代效應。
三、有潛在進入者威脅下的壟斷企業技術創新動力分析
前面討論了競爭結構下及無潛在進入者威脅下的壟斷企業的創新動力,現在討論有潛在進入者威脅下壟斷企業的技術創新動力。
假設市場上只有一家生產某水陸玩具的壟斷企業,市場上有1000個潛在顧客,其中600個有較高的支付意愿(5000元/件),400個的支付意愿相對較低(4000元/件)。假設企業生產成本為3000元/件,倘若開展工藝更新,成本可降至2000元/件。在有來自競爭者進入威脅的條件下,該壟斷廠商最多愿為該項創新花多少費用?
潛在進入者要進入市場,必須進行研華創新,將成本降至2000元/件,否則無法進入市場。
在位者如果不創新,則其生產成本仍然為3000元/件,此時進入者必然進入市場。不妨假定它們的售價均為4000元/件,區別僅僅在于生產成本不同(壟斷者3000元/件,新進入者2000元/件)。假定此時市場被它們平分,則壟斷者不創新的利潤:
1000/2*(4000-3000)=500000(元)
新進入者的利潤為:
1000/2*(4000-2000)=1000000(元)
因此,壟斷者和新入者的創新價值分別為:
2000000-500000=1500000(元)
1000000-0=1000000(元)
此時,壟斷企業相對于潛在進入企業有更大的創新動力,這是由于壟斷企業要維持自己的壟斷地位,就必須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否則其壟斷地位可能會被新入企業替代,此時壟斷企業就有很強的創新意愿,通過創新以阻止競爭者進入市場,為的是確保自己的壟斷利潤,我們稱之為產品慣性效應。
一般而言,新企業進入市場可能性越大,越有可能出現產品慣性效應;新企業進入市場可能性越小,越有可能出現替代效應。
四、結論
技術創新力度與市場結構有關,在給定的市場結構條件下,應該容許企業進入壟斷行業,打破寡頭壟斷,這樣一方面可以推動技術創新,另一方面可以使消費者獲得更大剩余,此外還可增加社會財富的效應。
參考文獻:
[1] Fritsch M, MMeschede. Product Innovation, Process Innovation, and Size[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1,(19): 335-350.
[2]Arrow K J. 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A].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2.
[3] Tirole J.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The MITPress,1988.
作者簡介:姜向陽(1970-1-),男,湖南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管理學副教授,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師,管理學博士,在《管理世界》、《運籌與管理》、《數理統計與管理》等刊物發表論文60余篇,主持和參與課題研究1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