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及學生職業能力與素質的培養,但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素質及教學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原因導致學生參與實踐的鍛煉機會少,制約了學生職業素質的提高。從課程教學改革的角度提出“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設計思路,并提出講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擬法、定崗實習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同時使用,加快建設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內管理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的社會實踐基地,從而形成融“教、學、做”一體的高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特色。
關鍵詞: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性質;課程教學改革;設計思路
一、高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性質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管理類課程,它以人力資本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人與人、人與組織、人與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其內容涉及人力資源計劃制定、招聘與測試、培訓與開發、績效評估、薪酬設計、激勵機制、勞動關系等諸多方面。高職學生畢業后面臨的問題不是管理別人,而是被管理。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性體現在學生兩種角色的扮演:一是管理者,即學習掌握相關的工作內容和方法,從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問題;二是被管理者,以未來企業求職者和員工的身份,領悟和體會如何更好的被管理。同時推行“雙證”培養,結合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職業考證,以就業為宗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最終形成學生的三種能力:一是信息檔案管理的能力,二是人力資源管理日常事務處理的能力,三是各種模塊的基本操作能力。
二、當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1.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動手操作能力較弱
人才市場調查顯示:接近80%的高職管理類學生沒有相關工作和實習實踐經驗,無法將課程所學知識與職場情景或典型的工作任務聯系起來,授課中無法實現教師與學生互動。
2.教學方式傳統,教學方法相對落后
目前大多數講授人力資源管理的老師基本采用管理類課程的教學方法,以講授相關的模塊、知識點為主,缺乏與企業實際結合的實訓項目,學生能進行的具體實務操作很少,傳統的課堂灌輸教學方法一直在教學領域占據主流位置,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更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雖然在教學中也使用了無領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但并不全面、系統。
3.教學實踐環節薄弱,實踐機會少
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大部分高職院校無法成立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實訓室或仿真教室,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也比較困難,即便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也基本上是輔助性或兼職類的工作,實際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導致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較差。
三、課程教學改革設計思路
1.指導思想
結合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職業資格考試,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模式,通過項目化教學及完成工作任務使學生具有人力資源管理各項崗位的基本工作技能和綜合素質。
2.多元化教學方法綜合使用
采用企業調研、畢業生調研等形式收集行業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崗位信息,總結出典型工作任務和崗位技能,將常見的教學方法綜合使用到人力資源專業教學中:
(1)講授法
利用傳統的講授法用于講解難理解的知識點,比如在人力資源規劃中的回歸分析模型,利用企業歷史數據一一對應畫出散點圖,找出相互之間的線性關系,建立回歸模型等等。
(2)案例分析法
案例教學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縮影,是管理理論與經驗的有效融合,它使學生能夠設身處地思考問題,并調動自身的知識、潛能來解決問題。在教學中,使用的案例要有代表性,具有分析價值,可以是成功的經驗,也可以是失敗的教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布置案例,讓學生思考、查閱資料、列出分析提綱,再組織課堂討論,最后得出相關結論。
(3)情景模擬法
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扮演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角色,為學生提供仿真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自覺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由于參與度高,這種方法在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教學中比較受學生的歡迎。使用情景模擬法需要教師轉變課堂教學的角色定位,將學生放在活動的主體地位,教師只起到組織和指導的作用。結合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內容,常見的情景模擬訓練有:
①工作分析模擬:教師預先分組并安排每位成員擔任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常見崗位角色:人力資源主管、招聘專員、培訓專員、薪酬專員、勞動關系專員等,由學生按自身興趣選擇扮演角色,然后根據相應崗位編制工作崗位說明書,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崗位說明書的編制過程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人員的主要工作內容。
②招聘面試模擬:教師提前設計好招聘崗位,分配模擬角色,扮演招聘專員的學生提前設計好面試問題及評分標準,6-8人一組開展招聘面試,并從中選取適合崗位的工作人員,招聘專員負責全過程組織和解釋工作,并按評分標準選拔出最后的招聘人員。
③入職培訓模擬:由培訓專員制定培訓計劃,組內其他成員扮演新入職員工,結合企業需要開展新員工培訓,要求包括理論學習和團隊精神培育等必備環節,培訓專員需提前設計好各環節要求,教師可對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小組進行點評、加分。
④績效考核模擬:教師提供某企業員工基本背景資料,選8-10名需要通過績效考核加薪的員工信息給各小組,由績效專員組織組內成員分析討論選擇應該加薪的員工名單,并提出合理理由,制作成PPT向其他組進行說明。
3.頂崗實習
頂崗實習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技能的過程,是高職院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必須在第三年的教學環節中到專業相應對口的企業實習3-6個月,根據實踐教學體系安排開展模塊化頂桿實習進度內容,并根據實習情況撰寫頂崗實習報告,企業主管給出評價。
四、加快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步伐
國家明確要求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但由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涉及的崗位主要在服務與管理類,針對此實際情況,高職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應從以下方面開展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1.以學生為主體的校內管理實訓基地
系部建立完善實訓基地的管理制度,細化實訓基地中各種儀器設備的購置保養與維護流程,制定實踐教學計劃和具體實訓項目,并培養一支具有實踐技能的“雙師型”教學團隊,負責對實訓進行指導。在“教、學、做”一體化的理念指導下,人力資源專業學生可分班級在專業崗位上“定崗實習”,完成“實訓即工作、課堂即基地、學員即員工”的角色轉化。將教學內容置于真實的職業崗位實踐情景中,通過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分為5-6人每組,每次課由教師下發“任務單”,小組成員自主學習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知識并手機資料,將學生學習的過程轉化為完成任務的過程。考評采取“態度+能力”的綜合考評方法,既考察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考察學生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主體既有實訓中的“主管”,也有實訓中的“同事”。當前在部分高職院校中引進的智慧教室即可滿足管理類、經濟類等專業學生校內實訓基地的實踐教學環節工作需要。
2.打造校企合作的社會實踐基地
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與企業進行長期合作的模式,建立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根據校外實習基地的不同規模進行統一籌劃、合理開發,利用實習基地實現學生實習基地、企業科研基地、行業交流基地的三位一體,采用集中于分散相結合的管理模式開展實習活動,將同一實習基地中的學生廣泛分布在不同基層崗位,定期指派學生下基地從事實踐活動。教師安排學生到基地進行崗位調查,指導涉及工作分析問卷,對收集到的崗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并編寫工作說明書。暑期也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考察,對國有、集體、合資企業人力資源狀況對養老、醫療、社會保障、行業薪酬水平等進行調查。同時借助實習基地這一平臺,有利于企業中的專家和教師集中起來開展合作,校企雙方可通過定期舉行講座與論壇,鼓勵教師與企業員工交流,在實踐教學中彰顯高職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特色,實現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莉,徐丹.高職《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探索[J].才智,2014(12).
[2]楊冰.高職教學做背景下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構建[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6).
[3]張鑫.高職院校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探析——以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為例[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4(4):42-43.
[4]董敏敏.立足高職教育特征 深化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改革[J].現代經濟信息,2012(2):252-252.
[5]魏曉彤.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人力資源管理教學[J].高等職業教育 (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