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外成熟的實訓組織模式有德國的工學結合模式、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和日本的產學合作模式。我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積極借鑒國外成熟的實訓組織模式,探索出了實訓基地實訓模式、頂崗實習模式、訂單培養模式和工學交替培養模式。為了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需求,我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需要積極完善和發展實訓組織模式,加強創新創業教育。
關鍵詞:實訓組織模式;物流管理專業;高職
實訓是高職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了高職人才符合企業的高素質技能型要求。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在開展理論教學的同時,不斷研究和借鑒國外成熟的實訓組織模式,積極探索適應自身條件的實訓組織模式,保證學生實訓效果,提高學生職業技能。
一、國外成熟的實訓組織模式
1.德國的二元制:工學結合式實訓組織模式
德國職業教育分為兩種,全日制職業教育和二元制職業教育,其中以二元制職業教育為主。二元制職業教育,是一種將企業“學徒”式培訓方式與職業院校素質培養和技能培養方式相結合的企業和學校合作辦學的職教模式。企業為“一元”,學校為“一元”。二元制職業教育經費分擔,以企業為主,大約87%的經費來自企業。二元制職業教育學制為2—3.5年,一般招收中學生。錄取過程一般是中學畢業生先同企業簽訂學徒合同,然后根據職業和崗位報取相應的職業院校。學生一方面在企業實際崗位和培訓中心接受相關操作技能的培訓,另一方面在學校接受文化基礎和專業理論和技能教育。學時安排約70%的時間在企業培訓,30%的時間在學校。學生在企業生產實習期間,企業必須要支付一定的報酬。考核分為專業知識考試與實踐技能考試,具體組織形式一般為中間考核與結業考核兩種。通過考核的學生,可以獲得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從而能合法持證上崗。二元制職業教育的考核、成績認定及證書發放由各行業協會負責。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到企業上崗,也可以繼續升學。根據學生選擇的職業教育形式,學生畢業后可以進入專科大學或綜合大學繼續學習。
2.美國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式實訓組織模式
美國的合作教育,最早起源于1906年的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美國國家合作教育委員會對合作教育的定義是:“合作教育是把課堂學習與生產性工作經驗學習結合起來的一種結構性教育策略。學生的工作領域與其學術及職業目標緊密相關,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獲得漸進的經驗。學生、教育機構和雇主在合作教育中建立形成一種伙伴關系并承擔特定的責任”。1983年,美國合作教育協會成立,將學校、雇主和政府聯系起來,致力于為學生職業成功營造環境和平臺。美國的合作教育具有實用性和廣泛性的特征。(1)實用性。美國的合作教育重視與企業的合作,讓學生在企業中工作和實踐,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公司按照全職或臨時雇員的崗位標準給學生支付薪酬。同時,公司會對學生進行入職和在職培訓;提供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崗位;就學生的工作表現和成長進行指導與反饋;完成合作教育課程計劃。(2)廣泛性。美國的合作教育參與主體非常廣泛,有學校、企業,還有政府的積極參與。
3.日本的職業教育:產學合作式實訓組織模式
日本的職業教育為日本培養了大量世界一流的技術工人,為日本創造世界經濟發展奇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日本的職業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體系之中,分為業務教育階段、高中階段和高中后的職業教育階段。義務教育的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和職業觀,以及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高中分為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和綜合高中。職業高中以就業為目標,主要培養學生在自己喜好的專業領域有一技之長。高中畢業后,學生進入大學、短期大學、高等專門學校和專修學校等繼續深造。短期大學的學制為2年,主要培養幼兒教師、保育員、護理師等專業人才。從職業教育的體系看,日本職業教育分為三塊,學校教育體制下的職業技術教育;在企業內的職業技術教育;社會辦的公共職業訓練。學校中的職業教育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素養。
二、我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訓組織模式現狀
我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按照《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積極和企業以及行業協會合作,培養滿足企業要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我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努力加強了實訓環節,積極探索有效的實訓組織模式。目前,比較成形的實訓組織模式有:實訓基地實訓模式;頂崗實習模式;訂單培養模式;工學交替培養模式等。
1.實訓基地實訓模式
實訓基地模式又可以分為校內實訓基地模式和校外實訓基地模式。校外實訓基地模式是指學校和企業合作,在企業建立實訓基地,滿足學校培養社會需要人才的一種實訓模式。比如企業允許學校定期組織師生參觀學習;學校參與投資,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訓崗位、場地和設備。目前,我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主要還是以校內實訓為主,基本上都在校內構建了物流實訓基地。根據物流實訓基地的設備差異,可以分為軟件實訓基地和硬件實訓基地;根據物流實訓基地滿足物流活動各環節教學的需要,可以分為專業實訓基地和綜合實訓基地;根據物流實訓基地參與企業業務的能力,可以分為仿真實訓基地和生產性實訓基地。我國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以綜合實訓基地為主。物流實訓基地的設備以機械化設備和信息化設備為主,主要有托盤貨架、叉車、打包機、條碼打印機、無線射頻技術(RFID)、GPS、倉儲管理軟件、配送管理軟件、運輸管理軟件、ERP等。校內實訓基地實訓組織可以分為集中實訓和分段實訓。集中實訓便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訓過程具有連續性。而分段實訓便于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理論的掌握程度。
2.頂崗實習模式
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高職院校要與企業緊密聯系,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實訓時間不少于半年。我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一般將頂崗實習的時間安排在第6學期,要求頂崗實習時間不少于半年。頂崗實習的安排可以分為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物流管理專業學生一般選擇到專業相關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比如順豐速遞、韻達快運、德邦物流、新邦物流等。學生的崗位一般是營業員、客服員、配載員等。
3.訂單培養模式
因為我國物流業發展迅速,企業對物流人才需求迫切。許多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選擇和學校合作,進行訂單班人才培養,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比如順豐速遞、德邦物流、新邦物流等物流企業,由于全國網點擴張很快,人才缺口大,喜歡采用訂單班培養適合企業的人才。進入訂單班的學生,一般學校課程和企業培訓課程交替進行。訂單班的學生培養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一般是半年在校進行訂單班學習,半年進入企業實習。合作企業對于訂單班學生的培養都會有詳細的培訓計劃,制定培訓標準,和學校一起開發培訓課程。
4.工學交替培養模式
工學交替是指學校按照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要求,按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安排,組織學生深入企業生產服務第一線的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工學交替實踐活動的目的,是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資源,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工學交替要求學生感悟企業工作環境,明確崗位能力和素質要求,學習企業文化,掌握崗位操作技能,規劃未來職業發展。
三、我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訓組織模式發展趨勢
我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訓組織模式應該要借鑒國外成熟的實訓組織模式,結合我國的國情,不斷完善和發展實訓組織形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實訓組織模式。
1.強化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校內實訓基地是學生進行實訓實踐的基礎性基地,便于建設和管理,需要在未來進一步加強建設,滿足21世紀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應該要加強與行業協會的合作,和行業認證緊密結合。校內物流實訓基地應該要增強設備的系統性和集成性,多開展系統性和綜合性實訓,以及設計性和創新性實訓。實訓標準的制定應該要引入行業協會和企業,讓學校、行業協會和企業三方合作共同制定。可以把校內實訓基地變成訂單班培養的場所,實訓指導老師可以由訂單培養企業直接委派,實訓內容和項目可以由企業自行確定。
2.加強頂崗實習學生引導和教育
高職學生在頂崗實習的半年時間內,從學校到社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心理會有較大的波動。從頂崗實習的情況來看,有少數學生喜歡頻繁跳槽;有些學生會存在心理的困惑,對職業的發展很迷茫;有些學生喜歡抱怨,出了問題總是尋找外部的原因;有些學生不太會處理同事及領導的關系等等。因此,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學生尤其需要有老師的引導和教育,樹立正確的職業觀,盡早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大部分的問題不是專業技能問題,而是心理素質、溝通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這些能力和素質其實在校期間就應該要培養好。
3.深化訂單培養模式
我國物流行業因為人才需求量大,適于開展訂單班培養。但訂單培養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還需要擴大。學校和企業的訂單班合作應該遵循合作共贏、培養人才的原則,加強在教學實踐、社會實踐、就業和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學校和企業合作,共同開展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企業解決學校學生的就業問題,學校承擔企業的科技攻關課題,并實現成果轉化。學校還需要搜集學生的就業情況,成長情況,關注畢業生的成長瓶頸,提高畢業生的成才率,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4.完善工學交替培養模式
我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工學交替模式在制度上應該要更加完善,強化考核和評價。在工學交替考核過程中,可以分組利用ISAS方式進行考核。既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又體現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相適應。
5.關注創新創業學生發展
21世紀,創新創業人才大量涌現,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學校創新創業學生也不斷增多。物流業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由于企業競爭的加劇,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以及創業活動不斷涌現。我們應該為創新創業學生創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學生在物流行業創新創業,開設指導課程,加強引導和支持。學校應該要提供平臺和機會,多鼓勵學生嘗試,讓學生脫穎而出。合作企業提供資金和商業支持,加強成果轉化。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德國職業教育[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086299.htm.
[2]單鳳儒等.國外實訓組織形式研究與借鑒[J].遼寧高職學報,11(12),2009.
[3]王英立等.美國大學合作教育項目實踐模式及其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3),2012.
作者簡介:梁鍔(1981—),男,湖南岳陽人,碩士研究生,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教師,講師,主要從事物流、供應鏈和職業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