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行業組織為平臺,構建以行業為主導的職業教育模式,是一些國家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模式。德國、澳大利亞在發展本國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均把行業組織作為職業教育的管理、監督、共享機構,其目的在于提高職業教育的實效性。探討德、澳兩國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模式,總結其特點,對于促進我國行業組織有效參與職業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德國 澳大利亞 行業組織 職業教育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我國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模式及機制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JY03)
[中圖分類號]G7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34-0085-03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主要是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面不廣、深度不夠、模式單一、主導作用發揮不明顯、相關保障機制不健全,尤其是政府在發揮行業組織的管理、監控等職能上的指導力度不夠。解決以上問題的重要舉措是鼓勵行業組織多途徑、多方式積極參與職業教育,以此來克服以往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弊端,從而實現企業發展與職業教育發展的“雙贏”目標。德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長期以來注重行業組織對職業教育的參與,并形成了具有本國特色的參與模式。探討德、澳兩國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模式與特點,目前仍具重要的借鑒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德國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模式及特點
(一)德國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模式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獨具特色,且在德國國內取得了巨大成效。“雙元制”是一種職業教育內容由企業和學校共同確定,質量監控由行業協會負責的職業教育模式。其最大特點是:學校、政府、行業組織三方深度合作,職業教育教學在職業學校和企業之間交叉進行,行業組織作為中介組織廣泛、深度參與,最終培養出行業企業所需要的人才。德國的協會和聯合會組織有30多萬個,主要包括具有公法性質的工商行業協會、具有私法性質的工業聯合會及其所屬行業協會、雇主協會三大類組織。這些組織是經濟界的主管部門,主要任務是維護工商界的信譽和利益。
在德國,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特色鮮明。行業組織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成為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運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如德國行業組織積極參與德國職業教育由上到下的三級職業教育管理,即參與由聯邦教育研究部負責的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管理;參與州文教、州職業教育委員會(包括下設的職業教育委員會)州級層面的職業教育管理;職業教育第三級管理機構則是行業協會,其職責是對職業教育實施過程進行管理與監督。其中,德國行業協會下設的職業教育委員會由職業學校教師、雇主代表、雇員各6名代表組成,成員有廣泛代表性,根據德國《職業教育法》的規定,主要履行職業教育管理與監督職責。總之,依法設置行業組織,促進行業組織依法深度參與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
(二)德國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特點
1.行業組織成為職業教育管理、監督的實施主體。分層分級管理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的傳統。其中,行業協會是德國職業教育管理的重要主體之一。具體來說,制定并頒布職業教育法律法規與條例、職業教育目標與標準、本行業職業培訓章程等是聯邦政府主要承擔的職責;向州政府提供咨詢和建議、協調并促進學校職業教育與企業職業教育的合作、協調培訓章程與職業學院條款的規則等是州立職業教育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按照頒布的教學要求進行教學主要由行業協會認定的職業教育機構實施。德國職業教育的管理組織分工明確、層次清楚,相關層次的管理部門職能和義務明確,行業組織作為管理與監督職業教育的實施主體特點鮮明。
2.明確的法律保障。德國政府、聯邦各部門、各州政府、各行業組織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相關條例或實施辦法,如《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促進法》《聯邦職業教育法》《職業培訓規章》等。德國政府制定的法律保障框架,使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特別是《聯邦職業教育法》規定了行業協會的職業教育角色地位及權責,成為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的新范式,意義重大。
3.規范的制度保障。保證德國職業教育適用性、實用性、適時性的基礎,是行業組織與職業教育之間所建立的密切、規范的合作制度。具體來說,德國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制度主要有:一是行業組織管理制度。這是一種分層管理、分工明確、多方協作的管理制度,即政府負責職業教育的調控、協調、指導和資助,行業協會負責企業職業培訓的組織與管理,職業院校負責文化理論教育教學實施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二是決策制度。根據德國相關法律規定,行業協會具有以下決策權:參與起草職業教育法、制定職業教育政策、審查并決定企業職業培訓、制定培訓條例、確定職業院校的教學大綱等。如職業學校確定教學大綱須經過下列程序:參照并適應企業職業培訓條例制訂教學大綱、征得工商業等行業協會同意、發文征求經濟部意見、書面答復文教部、文教部正式公布。
二、澳大利亞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模式及特點
(一)澳大利亞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模式
近年來,依托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得到迅速發展。TAFE是一種行業主導的職業教育模式,即充分發揮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體作用,通過法律規定賦予行業組織管理與監督的權力,行業組織則通過調查、分析,及時、準確地把行業的人才需求信息反饋給相關職業教育機構,以促使職業教育培養出市場所需的職業應用型專業人才的教育形式或教育樣式。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和培訓主要分四個層面進行管理:第一層次是聯邦政府,第二層次是州或領地政府,第三層次是地方政府,第四層次是TAFE學院。澳大利亞四個管理層面的組成人員主要由行業協會、企業工會、行業所屬企業雇主、職業教育院校及培訓辦學機構的代表成員組成。行業組織參與了四個層面的管理并與之分別建立了密切聯系。近年來,澳大利亞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管理機構雖然有所變化,但行業主導職業教育管理的機制仍然比較明顯,州或領地層面的TAFE學院仍然由州教育培訓和青年事務部來進行管理。州教育培訓和青年事務部下設職業教育與培訓委員會、教育培訓局(下設 TAFE 委員會)、私立學校秘書處、學習委員會四個機構。各機構所設的各種行業組織均參與職業教育的管理。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突出了行業組織的廣泛性和最具有發言權的特點。
(二)澳大利亞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特點
1.行業組織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主導力量。目前,澳大利亞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主導作用表現在:一是參與管理與決策。行業組織參與了職業教育四個層面的管理并發揮咨詢、協助作用。主要表現為,行業組織能夠及時提供最新的就業崗位信息,主動參與并指導TAFE機構設置專業,為學生提供就業和擇業崗位。二是主導TAFE學院培訓包的開發與監管。培訓包是澳大利亞政府規定由行業組織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框架體系負責制定的本行業的具體能力標準,行業組織負責向培訓機構推廣和指導培訓包及其配套資料的使用。三是行業基礎數據調研與分析。為更好地引導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發展方向,行業組織會經常對行業基礎數據進行收集與匯總,會對行業勞動力需求數量、需求種類、適用地區等進行分析,為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提供參考。四是監督與評估職業教育的實施。為了保證TAFE教育質量,澳大利亞對TAFE學院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實行政府和行業的“雙重”監督。行業組織的監控主要由行業培訓顧問委員會實施,委托設置在各州和領地的教學評估機構完成。內容包括:每年定期評估TAFE學院的教學質量;依據行業技能委員會制定的質量監控細則對TAFE學院職業教育質量進行評估;開展相關企業和用人單位對TAFE學院所輸送畢業生的滿意度調查等。
2.健全的法律法規保障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一直以來,澳大利亞政府在改革職業教育過程中,都非常注重為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提供相關的法律政策保障。例如,澳大利亞頒布實施的相關法規有:《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培訓保障法》《撥款(學校資助)法》《工作場所關系法》《用技能武裝澳大利亞勞動力2005 年法案》《2004—2010年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國家戰略》等。以上法規規定了行業組織在職業教育中的職責、地位、權限,極大調動了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3.完備的組織機構保障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澳大利亞行業組織成員大多是具有行業工作經驗的專家,他們代表著本行業的利益,對行業相關事務有很大的發言權。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主要有四個層面的組織機構保障:在聯邦政府層面,行業組織參與了就業、教育、培訓與青年事務部部長委員會、國家培訓署、培訓與青年事務部、國家行業培訓咨詢機構、州咨詢委員會、國家行業技能委員會(NISC)和國家質量委員會(NQC)等組織機構工作;在州或領地政府層面,通過內設各種行業組織,下設州職業教育委員會與教學內容協調委員會等協調機構,來協調、溝通聯邦政府、行業企業、職業培訓機構、教師、培訓學員之間關于職業教育的事務與糾紛;在培訓機構層面,通過TAFE學院及其他培訓機構中所設立的行業咨詢委員會,借助行業組織平臺,發揮其在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橋梁作用。
三、德國、澳大利亞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一)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賦予行業組織合法參與職業教育的權利
德、澳兩國發展職業教育,構建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模式的成功經驗表明,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行業組織依法自由高效運轉是行業組織有計劃、有目的、有效果地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保障。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政府和社會日益重視行業組織對職業教育的參與,先后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文件和法規。但這些文件對于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責任、權利和義務規定不明確,約束力不強,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實施效果較差。為此,我國必須盡快出臺《行業組織法》,完善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相關法規或管理條例,為行業組織多途徑、多形式參與職業教育提供法律法規保障。同時,應該面向社會各界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落實主體責任,強化相關法律法規的監督執行力度,規范和引導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活動。
(二)健全行業組織管理機構,為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提供合作平臺
德、澳職業教育之所以能夠取得明顯成效,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充分發揮了行業組織的主導作用,為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提供了一個管理、監督、共享的便利平臺。目前,由于我國實施的是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職業教育實施主體之間缺乏一個穩定的信息溝通與資源共享平臺,多數行業組織只能夠在現有的管理體制外參與職業教育。為此,我國應該借鑒德國和澳大利亞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經驗,在目前已有的53個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一個全國性的職業教育行業指導管理機構,下設若干個分支機構。機構成員應該由政府主管部門、行業組織、職業院校、企業等代表組成。同時,政府還應該為以上組織機構功能發揮提供基本保障,用于協調、監督、規范本行業的職業教育工作。
(三)注重行業組織自身建設與管理,增強其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話語權
德、澳兩國的行業組織規模大,自身發展較成熟,資金和技術實力雄厚,影響力和公信力較高,尤其是德國行業協會在職業教育管理與決策中獲得了廣泛的參與權和話語權,并成為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主管機構。我國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主要在于行業組織過于依賴政府,其自治性、獨立性和民間性差,自身建設不足。為此,必須提高行業組織自身能力,以贏得更多參與職業教育的權利。首先,我國行業組織應該及時轉變角色,逐步脫離對政府的依賴,回歸和體現民間自治性,把維護會員利益作為自身的最高目標,擴大影響力。其次,行業組織應該通過多種途徑,不斷提高組織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提高組織人員參與職業教育的能力。同時,應完善行業組織內部管理制度,明確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權利與義務。最后,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為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建設提供支持和保障,如在人員編制、機構設置、活動經費等方面予以傾斜和支持。同時,政府還應完善行業組織的用人機制,加強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調與溝通,在利益共同點基礎上建立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的共贏機制。
[參考文獻]
[1]程貴妞.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機制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8.
[2]朱春秋.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保障機制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1.
[3]曾來.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的職能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1.
[4]李森林,張雅瑩.國際行業培訓的發展與經驗[J].繼續教育,2009(2).
[5]鄧佳楠,鄧志軍.美國行業協會參與職業教育的模式及特點[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6]韓國明,程貴妞.行業協會參與下的職業教育運行機制分析[J].教育科學,2007(6).
(欄目編輯:呂珂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