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邁向大眾化發展階段,生源擴招之后的高等院校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畢業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在強大的就業壓力下,很多大學出現大四畢業生無心向學的所謂大四“空巢”現象。文章結合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深入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在畢業班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問題,找尋畢業班課程改革的有效路徑,找尋一劑既能適應當下就業形勢又能滿足畢業生需要的科學而又靈活的大四課程改革良方。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 畢業班 課程設置 改革
[作者簡介]胡成霞(1979- ),女,山東日照人,四川文理學院文新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四川 達州 635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四川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新建院校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課題“新建本科院校大四空巢現象調查與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XJYX2014B12)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2-0106-03
國家在促成高校實施擴招生源的同時也革新了相關就業政策,由國家統一分配轉為畢業生自謀出路、自行找工作。高校在校生人數劇增,畢業后的出路與就業難的問題浮出水面。就業工作因牽涉社會穩定、家庭收入,且與高校生源掛鉤,于是成為社會關注、家長關心、學生揪心的焦點問題。面對學習與就業的兩難選擇,學生為了畢業后的生計考慮,不得已只能屈從就業,請長假、常請假甚至逃課去找工作的現象在各大高校都普遍存在。畢業班的學生出勤率低,畢業生上課積極性不高的現象隨處可見,也就是所謂的大四“空巢”現象。這種犧牲上課課時而將就就業現象的出現,從學生個人角度看是為了將來生計考慮的無奈之舉,但高校和社會不能放任其發展,必須采取有效手段,特別是在畢業班課程設置方面進行科學而全面的革新,以滿足大四畢業生的多方需求,滿足就業與學習的雙面需求。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新建本科院校大量建成,這些院校將為地方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建校目標,將服務區域行業發展需要作為首要的考慮因素。辦學模式升格到本科后,第一位的任務就是重新對辦學目標進行準確界定。在摸索前進的本科辦學實踐過程中,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定位不準的誤區:個別學校無視學校本身的綜合條件、資源設施和自身能力,在辦學定位方面一味追隨老牌重點學術型院校,課程內容過于注重學術性和專業型的高深理論知識;或者,過分偏重實用型課程,沒有脫離原有的高職或??妻k學模式的窠臼,使本科課程嚴重職業化。這兩種誤區都易導致新建本科院校培養的畢業生難以完全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在找工作時優勢不強,就業率相對較低。
一、當前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班課程設置存在的普遍問題
課程設置是“根據國家確定的專業培養目標設定具體培養方案的重要工作,在符合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求的同時,學校完全可以根據不同地域的特點和不同時期的需要相應地做出一定調整”。①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畢業班課程設置問題,具體表現為課程目標表述模糊,課程內容缺乏特色,課程開設不能因地因校制宜,課程實施重理論、輕實踐等方面。
1.課程目標模糊、厘定不清。課程是高校各項工作的核心所在,是高校教學的心臟,是人才培養的中介。課程的發展水平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直接相關,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課程目標的完成上。新建本科院校的課程目標以學校的辦學目標定位為上層依據與來源,辦學方向為課程培養目標的制定確立了大的方向,首先確定要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據此制定相應的具體課程目標。和老牌學術型院校的多學科、學術性、綜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不同,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要結合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學校發展歷程及各項綜合條件,全面權衡多方因素,確立合理的辦學定位,依據辦學定位明確課程發展目標,使其具有科學的來源依據。當前造成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就是課程目標厘定不清、表述模糊,在教學中不能起到應有的導向和激勵作用。課程目標制定方面過于追求學術性,總體呈現“高、大、空”的特點,與新建院校的發展實際不切合,難以彰顯新建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辦學定位,不能有效發揮出地方院校服務地方的作用,從而導致學校育人的水平欠佳。
2.課程設置多趨同、缺特色。本科辦學模式與??妻k學模式相比,其辦學性質和人才培養方式都有本質差別。本科辦學模式對新建本科院校來講,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模式。新建本科院校自身沒有任何相關本科辦學實踐經驗,加之規模小、起步晚,一定程度上存在急于做大、做強,向老牌名校看齊的冒進心理。新建本科院校專業設置一定程度上存在直接照搬老牌院校的問題,課程科目開設也多參考名校,容易形成多校課程相近或同一的現象。新建本科院校在課程內容選擇時一味追求向名校學習,缺乏對學校本身發展條件及地方性發展需求的綜合考慮,在特色課程開發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強。
3.課程管理偏死板、少靈活。新建本科院校在課程管理方面由于體系不健全和辦學經驗不足等原因,在學科規劃和課程設置方面剛性有余、彈性不足,亟須建立健全而又靈活的課程管理機制。作為教學的重心,課程設置歷來是大學管理中的重頭戲,課程管理水平和課程設置標準能集中體現一所大學的辦學水準。新建本科院校起步晚,課程自主權較小,辦學經費相對較少,可支配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體現在課程管理方面,就是課程種類以必修課程為主,選修課所占份額偏少;在教學內容方面,重理論知識輕實踐知識,課程內容不能及時更新,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在課程實施方面,缺乏因地因時制宜的機動性,很大程度上堅守傳統的囿于教室空間范圍內的教師主講為主的講課模式。
4.課程實施重講授、乏實踐。新建本科院校的畢業班課程設置同其他年級一樣,課程實施方式主要以講授為主。這種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說講為主,講授內容注重專業基礎的全面性與知識的內在邏輯性,過分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學科的邏輯性的同時,易造成課程內容難以兼顧最新的專業知識,與時代發展不同步。演講式授課方式是教師控制型的課程實施方式,很難實現因材施教,難以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動性,更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和動手能力。講授為主的課程教學方式,難以滿足學生的現實需求,也很難搭建知識與實踐之間的橋梁,易造成學非所用、學無所用,致使學用分離,課程內容和課堂教學對學生失去了應有的吸引力。所以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面對就業與上課的兩難選擇,學生傾向于選擇就業,也是正常現象。
二、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班課程設置的指導性原則
1.多樣性。高校課程本質上是為學生專業素養養成和創新能力培養服務的。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多產業的空前繁榮,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要求大學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人才。為適應社會對畢業生的上述多方面要求,高校畢業班課程改革首要的考量因素就是加快課程設置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選擇菜單。多樣化的課程具體體現為“高等學校課程門類的多樣化、高等學校課程性質的多樣化、高等學校課程目標的多樣化、高等學校課程實施方式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以及培養目標的多樣性”。②課程目標厘定時,既要重視知識的邏輯性,也要注重學生能力的訓練和情感的陶冶,選取教學內容時應考慮增加跟職業能力養成相關的成分比例,將職業素養的訓練作為選擇課程知識的標準之一。課程教學過程中靈活處理各種變量,課程時間安排、授課方式和授課地點都可以根據學科性質和學生需求及行業需要靈活安排,秉承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地方的宗旨。
2.特色化。新建本科院校地理位置大多遠離中心城市,屬性多以省市財政共同支持為主,在辦學歷史、經費投入、教學資源、生源質量及辦學自主權等方面,均不能和老牌名??购?,名牌高校的辦學模式和發展路徑也不適合新建本科院校。為了促進新建院校長遠發展,新建本科院校只能探索特色化的發展路子。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宗旨就是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育人,以地方文化特色和周邊經濟發展現狀為根基。地方院??梢陨钊胪诰虻胤劫Y源,在此基礎上,提煉學校發展特色。在校本課程建設方面,多方結合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行業發展需求,充分汲取地方文化的精髓與“地氣”,開發特色化課程,培育特色學科專業,將課程特色作為新建本科院校生存的必要條件。
3.服務型。由于和重點高校在整體實力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新建本科院校在確立辦學定位時應摒棄學術至上和建設綜合型“高、大、上”大學的發展方向,轉而以教學與服務型雙重目標為主,將服務周邊社區社會文化發展作為首要目標。綜合分析所處區域的行業發展特點及需求,結合院校自身實際,建立以市場引導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建設,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計劃時充分考慮地方政府發展規劃、區域經濟結構和當地人文文化傳統,使課程設置的需求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的步伐。
三、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班課程改革的路徑選擇
課程改革要綜合考慮人才培養模式的目標定位、具體專業科目的學科屬性、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課程實施的限定條件等多方因素。在此基礎上,充分考量新建本科院校校情以及畢業生就業現狀,針對當前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對畢業班課程進行改革。
1.制定教學服務型課程目標?!啊n程目標’(curricular objectives)是‘教育目標’的下位概念,它是具體體現在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中的教育價值,如不同學科的目標、具體教學過程的目標。”③課程目標是教育教學的方向標,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最終要落實到課程目標的實現上。要改革新建本科院校的畢業班課程,須先行對課程目標進行改革。強調辦學方向注重教學和服務雙重功能,其課程目標的確立也要以此辦學定位為依據,將開放型、應用型、多樣性和區域性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特性,將促進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服務地方文化社會發展有機統一,為地方社會發展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2.強調特色化課程設置。課程特色是高校教學管理特色的集中表現。新建本科院校為地方輸送優質畢業生、服務地方社會發展,其辦學特色的提煉和課程特色的追求要依托地方社區的文化特色,適應地方社會發展需求,面向地方行業發展,走特色化辦學的路子,爭取在激烈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競爭中憑借特色課程和特色人才取勝。在學校課程設置時,應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并依托周邊教育資源,將其與原有的課程有機整合或者單獨開發成獨立的特色課程,將其提煉成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實用型課程,使其既具有鮮亮的特色,又能更好地服務地方,實現高校與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良性雙贏。
3.提倡彈性制課程管理。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據學校所在區域的經濟文化發展現狀,所面向服務的行業結構需求,采取多層次、多類型的教學方式,根據學科屬性、學生需求選擇適宜的課程實施方案。(1)靈活組織課程內容,關注學科最新前沿動態,增加職業生涯指導、面試技巧及交際英語等和畢業生密切相關的實用課程。(2)實行彈性上課制。如采取畢業班課程上課時間段集中安排,給學生預留足夠的課余時間應付、參加面試。授課方式可以打破傳統的以“節”為基本單位的組織形式,嘗試以專題講座或者專場報告的形式進行。(3)增設選修課比例。注重遴選具有深厚專業修養的高職稱老師或者聘請企事業相關人員到學校教授選修課,豐富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提升學生的實踐素養。
4.注重多樣化課程實施。以服務地方為切入點,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強調,由重理論知識的講授轉為重實踐能力的培養,由教師主講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由課堂為中心轉變為課堂和產學研基地雙管齊下。廣泛建立教學實習實踐基地,與地方企業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使課程實施與服務地方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通過實踐深化理論學習,促進知識學習與動手實踐的良性互動,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人際交往技巧及綜合職業素養。(1)強調互動。打破傳統的教師“滿堂灌”的講授方式,讓學生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參與,重視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將課堂學習轉變為主動構建新知、自覺探索未知的過程,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鞏固所學、檢驗學習成果。(2)凸顯實踐。根據專業特質和課程性質確立課時比例中實踐教學的份額,真正做到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課程實施方式注重理論講授與項目教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類型教學形式結合。(3)產學研結合。教學與實訓并重,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基本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專業思維訓練的同時,還應重視職業素養的養成,讓學生走出課堂,親身進入廣大實訓基地,獲取豐富的就業技能訓練,在實際崗位中鍛煉能力,并通過實訓實踐檢驗所學知識,增強學生的專業知識辨識與選擇能力。
[注釋]
①龔微,譚萍.試析地方高校課程設置的特色[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2(22):92.
②孔曉明.高等學校課程多樣化的分析[D].蘇州:蘇州大學,2005:4.
③張華.論課程目標的確定[J].外國教育資料,2000(1):14.
[參考文獻]
[1]陶琳,謝永安.本科應用型高校課程實施中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10(9).
[2]張曉蕊.我國高校課程管理現狀與對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3]潘劍波.地方院校應走特色化發展之路[J].江蘇高教,2011(2).
[4]李波.按培養模式重構地方高校課程體系[J].教育研究,2011(8).
[5]汪明義.論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之路——基于大學文化視角[J].教育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