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梳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早期發展歷程,認真回顧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即從盧卡奇的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重釋、柯爾施的批判哲學、葛蘭西的實踐哲學出發;并且在繼承學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概括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的歷史邏輯。加強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一歷史背景的需要,有助于解決中國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促進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 哲學 思潮 早期發展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0-0008-02
在中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從無到有,由隱變顯,經歷了從改革開放至今的30多個年頭,可以說,有關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就斐然。有關國外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著作和流派的翻譯和介紹工作,無論是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針對上述翻譯的基礎上,結合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特點,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圍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變遷和討論問題逐漸增多。因此,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程,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 從盧卡奇的哲學觀點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發展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這種思潮是在馬克思主義分化的前提下誕生的,作為一種歷史哲學和文化哲學,它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背景下發揮了不同的作用,它致力于從西方思想史或運用它的最新成果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新的解釋,并且對資本主義的解放問題進行了積極的理論探索,從總體上看,它是一種左派批判思潮。青年盧卡奇、葛蘭西以及柯爾施等人作為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以他們獨立的哲學思考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反對第二國際的“經濟決定論”的錯誤,而試圖以“十月革命”的成功經驗(“在不發達地區,依靠革命階級的主體力量取得革命成功”)來伸張主體意志。他們認為,歷史的發展雖有規律,但并不是所有時代與民族都以一種方式表現出來,歷史的辯證法正是如此,所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不是歷史的線性描述,而是基于“總體性”對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方式的研究。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就是尋求第三條道路即淡化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尋求超越二元對立的“第三條道路”。
青年盧卡奇被認為是這一獨特思想的開山鼻祖。他的一生著述龐雜,其思想也歷經了一個獨特的發展變化的過程。他的《歷史和階級意識》問世,奠定了他西方馬克思主義肇始者的地位。他認為馬克思哲學中歷史的解讀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理論問題,而是能否正確地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的本質,能否在變遷的時代條件下重現歷史辯證法的方法論精髓。此書以物化、總體性、主客體的統一等范疇所表述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的理解在國際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產生了轟動效應,獲得了許多人的贊同,成為一些理論家反對正統馬克思主義中的機械論和經濟決定論等錯誤傾向的重要理論立場。這一時期盧卡奇的理論著述很多,主要有《青年黑格爾》《存在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理性的毀滅》等。他的《歷史和階級意識》中包括八篇論文,是他1919年至1922年在黨的工作崗位上對革命運動的理論問題和組織問題進行思考而寫下的,以及專門為此書而寫的《物化和無產階級意識》和《關于組織問題的方法論》兩篇。他聲稱要堅持“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并要幫助人們弄清楚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真正含義及其性質。他對馬克思哲學的重建是基于他對馬克思主義歷史概念的重新解讀為邏輯基礎的。青年盧卡奇立足于他的獨特社會背景對歷史概念重新解釋,實際上是他打響了一場對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本質闡釋權的爭奪戰。盧卡奇認為,階級意識是一種客觀的可能性,是無產階級的歷史利益的合乎理性的表達。它不是超驗的東西,而是階級的歷史發展和現實實踐的產物。歷史和階級意識是同一的。歷史是實體,無產階級及其階級意識就是主體。既然階級意識可以決定無產階級及其革命的命運,那么它也可以決定以無產階級為其主體和客體的歷史。
二 從柯爾施的哲學觀點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發展
由于獨特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個人身份,柯爾施與盧卡奇共同推動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并且開辟了一條有別于當時處于正統地位的第二國際的理論道路。主張對馬克思和黑格爾哲學傳統重新發掘,把理解的焦點放在了主體性上。
柯爾施把費邊派同“德國馬克思主義”(即德國社會民主黨人)作了比較,認為費邊派的優點正在于不像德國人那樣重于抽象的理論思維,而是致力于“使最嚴肅的理論要求同對實際事物的必然追求相結合”,在于不忽視“理論同實際行動”之間的聯系。他贊揚費邊派關于強調實際計劃和社會變革的原因的能動主義主張,指責“德國馬克思主義者”同第二國際提出的社會主義思想只起了“非積極”的作用。他認為社會化應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是生產資料的社會化和由此帶來的勞動的解放;在第一階段,改變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使其成為公有財產,在原則上歸全體社會成員所有,從而使勞動者從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形式下解放出來。第二個階段是勞動的社會化。在第二階段,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都成為公有財產,生產成為完全自治的過程,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能力對社會生產做出貢獻,并按自己的需要分享共同生產的成果。他還認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與國家所有制、生產合作制不是一回事。在國家所有制形式下,公共機關取代私人資本家成為生產過程和勞動成果分配的統治者,不能為生產創造新的社會條件,生產者依然得不到解放。在生產合作制形式下,進行勞動的生產者獲得對整個生產過程和勞動成果的完全控制,從全體社會成員的立場來看,它只是私人資本家為生產者代替,是一種生產者資本主義。
此外,他于1923年在《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史文庫》上發表的長篇論文《馬克思主義和哲學》,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和哲學到底有什么關系?柯爾施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出發,從哲學所產生的時代來反思哲學,進而對歷史進行考察,無疑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精神的。這些對于我們今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質,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當然,這本書獲得了一些資產階級學者的喝彩,但也遭到共產國際的嚴肅批判,被斥為“唯心主義的離經叛道”。1966年,《馬克思主義和哲學》由蓋拉赫在法蘭克福再次出版并寫了序言,使該書得到了更大范圍的傳播,它在兩三年以后的德國大學生運動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30年的《關于“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問題的現狀——一個反批判》中,他直接指責已成為共產國際指導原則的“列寧主義”。柯爾施認為,蘇俄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是以列寧主義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所做的解釋為依據,其基本特點就是在意識和它的對象之間畫一條嚴格的分界線,并把意識當作是某種現存的東西,在一開始就把它看作是和存在、自然界相對立的東西而存在,在柯爾施看來,這實際上是一種形而上學。
三 從葛蘭西的哲學觀點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早期發展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上,葛蘭西、柯爾施、盧卡奇合稱為三大開創性人物。從總體上看,雖然他們都強調馬克思哲學的黑格爾傳統,強調主體性與哲學的批判功能,但在具體的邏輯運用演變上又有各自的不同特點。
葛蘭西用“實踐哲學”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對實踐哲學的論述是從說明馬克思和列寧在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地位出發的。他認為,從馬克思到列寧,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和由科學到行動”兩個階段。馬克思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就是人類的思想理性和社會意愿從一種空想轉變為探尋社會歷史實踐發展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本質就是社會歷史的實踐性;更重要的是,列寧第一次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實在地發生在一定的土地上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由此走下神壇,走向了客觀實踐,從科學實現為行動。
葛蘭西承認實踐是一種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客觀物質活動,但他又認為僅僅看到實踐的客觀性是不夠的,絕不能簡單地將實踐解釋成某種實體(“自然+人”),實踐的本質特征也斷非什么離開人而存在的物質實在性,而是人的主體性,即馬克思所說的“從主體出發”,把實踐理解為一種“由內向外的活動”。實踐哲學體現了葛蘭西在《獄中札記》中對馬克思主義的重新理解。在葛蘭西看來,實踐哲學是對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批判性超越,絕對歷史主義是其重要特征,對此的誤解,使正統馬克思主義陷入了機械決定論的構架中。重新理解實踐哲學,不僅需要討論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思想,更需要在實踐中將之實現出來,使之成為當下革命策略的理論基礎。葛蘭西的霸權理論首開關于文化革命的思想的先河,其討論是在現實政治語境中進行的。他從社會集團的角度出發,提出在政治學上把馬克思的上層建筑概念區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市民社會”,即“私人的”組織的總和,另一個是“政治社會”或“國家”。在他看來,這兩個層次一方面相當于統治集團通過社會行使的“霸權”職能,另一方面相當于通過國家和“司法”政府所行使的“直接統治”或管轄職能。在他看來,國家是強制力量保障的霸權。
參考文獻
[1]張一兵主編.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上、中、下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2]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3]俞吾金、陳學明.國外馬克思主義流派新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4]周凡、李惠斌主編.后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