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通過馬航失聯事件對微博、微信兩大新媒體平臺進行對比分析,概況總結其功能特征與用戶行為特點,為高校更好地利用不同的新媒體平臺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微博 微信 馬航失聯 大學生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0-0012-04
微博、微信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社交網站用戶總數為2.57億,網民中社交網站使用率為40.7%;微博平臺用戶總數為2.75億,網民使用率為43.6%。而微信的用戶數量在2013年也已經突破4億,2014年第三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達到4.68億。調查顯示,在新媒體平臺的用戶群中,學生仍為主力軍。2014年7月,易觀智庫公布《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統計報告》,報告顯示24歲以下的用戶在微信和微博的使用上活躍度較高。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用戶的上網習慣和信息接收方式都在不斷改變,微信和微博的使用對大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分析“雙微”媒體平臺的主要特征,了解各自信息傳播的側重點,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從功能角度分析,微博、微信的部分功能有所重疊,但各自的側重點不同,在用戶組成、隱私設置、使用需求、信息傳播、信息獲取廣度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文章將以馬航失聯事件為例,從基礎功能和信息傳播功能兩個大的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一 “雙微”平臺基本功能對比
筆者將從用戶注冊、使用終端、基本功能、隱私設置、信息獲取廣度五個方面對微博、微信進行分析。
1.用戶注冊
微博與微信的注冊是完全開放的,通過郵箱或者手機就可以進行注冊,這也使其用戶的組成更加的多元化。
2.使用終端
微博的興起較早,主要是以PC客戶端為主,但隨著移動終端的不斷發展,手機客戶端的使用人群也在不斷地增加。微信作為一個為智能手機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應用程序,主要以移動終端為主體,但為方便用戶,微信也推出了網頁版,滿足了不同用戶的需求。但是微信網頁版的登錄必須要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相比之下,微博可以在手機或電腦上直接登錄。這點可以充分體現出微博主要側重于PC端,微信主要側重于移動端。因此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用戶的活躍度更高。
3.基礎功能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大新媒體平臺的基礎功能基本相同,都滿足了用戶的社交需要。1973年,卡茨、格里維奇和赫斯對“使用與滿足”理論進行研究,從關于大眾傳播媒介的社會及心理功能的文獻上選出35種需求,并把它們分為5大類:認知的需要(獲得信息、知識和理解);情感的需要(情緒的、愉悅的或美感的體驗);個人整合的需要(加強可信度、信心、穩固性和身份地位);社會整合的需要(加強與家人、朋友等的接觸);舒解壓力的需要(逃避和轉移注意力)。微博、微信基本滿足了這五大需求。用戶可以通過平臺,發布狀態和心情、上傳照片、分享資源,搭建一個功能豐富且高效的交流互動平臺,同時也可以查看好友的新鮮事和動態,表達自己的見解,還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時事新聞和社會動態以及各類課本上學習不到的知識。
4.隱私設置
在隱私設置方面,微信的私密程度要遠遠高于微博。
微博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基本是全開放式的社交網站;廣播式的傳播手段,信息完全公開,誰都可以瀏覽,私密性較低,用戶的個人隱私不受保障。近年,新浪微博推出了“好友圈”的功能,用戶在發微博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公開”“好友圈”或“分組可見”,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在好友的基礎上更高一級的權限。
微信添加好友一般有三種方式,從手機通訊錄、QQ好友以及賬號查詢來添加好友,這就保證了彼此之間是相互認識的。微信的朋友圈是封閉式的,在朋友圈中,只有同一個圈中的好友才可以看到彼此的回復,這與微博的評論開放、人人可見相比而言,更能保護用戶的隱私,私密性更強。另外,在分享信息時,微信原創狀態無法直接轉發,只能將公共賬號的信息轉發到朋友圈,封閉式的分享方式,保證了微信較高的私密性。
5.信息獲取廣度
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提出了關系強度的概念,將關系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微博用戶之間是弱關系連接,而微信則是彼此熟知的強關系連接。格蘭諾維特認為通過強關系獲得的信息往往重復性很高,比如微信的朋友圈分享的信息局限在圈內朋友的生活動態、思想感情方面。而弱關系比強關系更能跨越其社會界限去獲得信息和其他資源,是不同社會集群之間傳遞信息的有效橋梁,比如微博包含海量的信息、涉及領域廣,可以在平臺上找到我們的需要的各種信息。因此,從信息獲取的廣度來看,微博的信息廣度要大于微信。
二 “雙微”平臺信息傳播特點的實證分析
為了更好地分析兩大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特點,筆者將以馬航失聯事件為例,進行分析說明。2014年3月8日,由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飛往北京的MH370航班于凌晨2點40分與空管中心失去聯系,飛機搭載了227名乘客和12名機組人員。事情發生以后,迅速成為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體的話題中心。
1.調查內容和樣本組成
筆者對2014年3月8日到3月12日上午9點微博、微信的數據信息進行統計。樣本結構如下所示:
微博:進行全網檢索,就與“馬航”相關的微博數量、微博熱詞、信息類型進行統計分析。
微信:隨機選取朋友圈中的6名微信活躍用戶,統計分析從3月8日到3月10日期間的微信朋友圈中有關馬航失聯事件的信息。
2.數據分析結果
第一,微博。
關于馬航失聯事件最早的一條權威的消息,是由新浪新聞中心官方微博“微天下”于3月8日8時29分發布,之后央視新聞與人民網的微博也進行了信息的發布與跟進。截至3月12日上午9點,新浪微博上有關馬航失聯事件的實時微博已經超過1300萬條。微博上#馬航飛機失聯#的討論也達到了460萬條。從圖2中可以看到,3月8日事情發生后,新浪微博中關于“馬航”的實時微博數日益增加,同時含有“墜毀”“越南”“馬來西亞”“搜救”等與“馬航”相關的熱詞的微博數量也不斷增加,馬航失聯事件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信息。
同時,筆者分析了微博的信息內容,基本遵循一個規律:信息源發布信息——網友進行轉發和評論,并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質疑——官方進行辟謠,發布官方信息——信息再次被傳播。按照這樣的規律,信息被不斷地傳播,不斷被證實,虛假信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粉碎。微博的開放性以及迭代機制讓信息得到快速更新,去偽存真,及時糾錯。
所以,在“馬航”事件中,微博作為一個完全開放的信息平臺,體現出了信息數量大、信息傳播快、用戶互動強等特點,用戶不僅僅是對信息進行簡單的傳播,同時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質疑。
第二,微信。
在對微信進行分析時,筆者隨機選取10名微信活躍用戶,這些用戶均為在校大學生,分布在各個專業和年級。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朋友圈的好友數與朋友圈的信息數量并不成比例。朋友圈中對馬航事件的關注度也并不高。10名被調查者朋友圈中平均信息數為85,但其中關于“馬航”事件的平均信息數只有10條,只占總信息數10%。
從信息來源來看,信息大多來自新聞網、微博,大學生進行了相應的轉發。從信息內容類型來看,39.2%信息是表達自己的感情,祈禱與祝福以及感悟人生無常;30.5%的大學生用戶利用自己的專業去分析討論飛機可能出現的問題,具有探索精神;同時,大學生還積極分享各種飛機上的求生技巧,呼吁大家防患于未然。然而,在這些信息中,對于馬航事件本身的事實陳述較少,而且多為轉發,信息的真實性未經證實,多為謠傳,這表明微信的封閉屬性,自我糾錯能力差。
調查的結果表明,微信朋友圈用戶的同質性較高,大學生圈子中的朋友也多為同齡學生,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使其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同時筆者分析了同一時期,10位被調查者朋友圈中主要的信息內容,其中57.8%的信息還是與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專業學習息息相關,包括校園活動、個人的生活感悟、校園熱點等。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微信朋友圈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度并不是很高。
三 總結
通過對微博、微信兩大新媒體平臺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兩大平臺都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側重點。微博為用戶提供了一個討論時政、社會熱點事件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用戶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公眾的意見,可以展開交流和討論,把用戶從私人的關系網拽進了網絡大討論的環境中。然而微信又把用戶從公眾環境拉回了私人交流的人際關系當中,使得交流的空間又變得私密化、關注個人的小圈子,用戶可以通過一句簡單的話語表達自己現在的感情、現在的經歷,可以讓朋友隨時了解你的生活,讓別人知道你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由此可見,微博與微信雖然在基礎功能方面相差不大,但是在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傳播的內容上有較大的區別,微博是基于社會信息交流的平臺,而微信是基于社會關系交流的平臺。因此,高校在運用兩大新媒體平臺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時,要有所側重,結合兩大新媒體平臺的特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利用微博進行話題探討,提高大學生創新意識和思想境界
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微博信息公開,傳遞能力強,涵蓋信息大,它不僅僅局限于學校的環境中,微博就是一個開放討論的小社會,在這里各種文化交匯,不同的思想進行交流和碰撞。因此,學校要注意利用微博的話題性特征,將校園生活與社會結合起來,發布社會熱點新聞,定期舉辦主題討論,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關注社會熱點事件,用正確、積極的價值觀進行引導。同時可以將線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微博官網教育相結合。比如學校官方微博可以根據社會熱點事件定期舉行主題交流沙龍,發動學生參與討論,同時與微博上的意見領袖進行互動,激發學生表達意見的欲望。通過討論,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進行有效的引導。
2.利用微信建立輔導員一對一的溝通模式,關注學生思想動態
從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微信朋友圈的用戶有著較強的同質性,大學生有著鮮明的學校聚集的特征,微信作為一個深社交的平臺,以關系為中心的,微信的好友都是自己的親人、朋友和同學,這滿足了用戶增強感情和獲得感情支持的需求。學校的老師和輔導員可以利用微信“深社交、強關系、高信任”的優勢,與同學們建立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形成良好的互動。同時要關注學生的朋友圈動態,大學生往往喜歡將自己的心情、遇到的事情、存在的困惑等發布到自己的朋友圈中,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時刻關注這些信息,分析其發布的個人動態,把握學生的生活狀況和思想動態,與學生打成一片,對學生動態進行有效的監控和及時的處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和高效性。
同時,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微信的語音表達功能,將此作為學生表達困惑和訴求的一個有效途徑。比如可以舉行“你的心情吼出來”的活動,大學生可以將自己的訴求通過微信語音大聲吼出來,發送到相關的平臺,最后可以根據分貝的大小評出優勝獎,既可以娛樂大眾,又可以了解到大家的困惑和不滿,便于思政工作者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3.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新媒體,緊跟時代潮流
當代大學生一直是時代潮流的領軍人,他們使用著最潮的網絡語言,他們接觸的是最多元的文化和信息,這就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應該從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走出來去適應新的教育環境。要適應網絡這種全新的教育環境,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捕捉青年人的思想、心理動態,把握青年人思想和行為的發展變化,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以他們更能接受的方式去傳播正確的理念。
參考文獻
[1]〔美〕Werner J.Severin / James WTankard,Jr.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五版)(郭鎮之譯)[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殷洪艷.微信用戶的“使用與滿足”研究[D].鄭州大學,2013
[3]陳光軍.新媒體技術環境下語言特點及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青年工作論壇),2010(2)
[4]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統計報告(簡版)[EB/OL]. http://www.enfodesk.com/SMinisite/maininfo/topicsdetail-info_id-130.html
[5]南七道.馬航失聯事件:你在刷微信還是微博?[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140310/n396350163.shtml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