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在高職院校中創建校企合作理事會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日本的產學官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已成為世界公認的職業教育成功的典范之一。研究日本的產學官辦學模式,對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理事會,提升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非常現實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產學官辦學模式 校企合作理事會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9.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0-0022-02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在高職院校中創建校企合作理事會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但因為這種制度在我國尚處在一個剛剛起步階段,還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日本戰后發展起來的以國立高等專門學校為主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成為世界公認的職業教育成功的典范之一。研究日本的產學官辦學模式,對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理事會,提升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非?,F實的借鑒意義。
一 日本產學官辦學模式的發展
日本的產學官辦學模式是指在政府支持指導下推進高校與企業進行深層次合作的模式。具體表現在日本政府通過制定政策法規,提供資金支持等方式進行引導、扶持和干預;企業通過投資項目、接受實習生、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等方式與高等教育機構建立起密切的校企合作關系;高等教育機構則為企業培養服務于一線的大批量的適應經濟發展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戰后日本的產學官辦學模式是伴隨著日本經濟的起飛應運而生的,是在政府的倡導和扶植下逐步發展起來的。1956年通產省提出了“產學協作教育制度”,將產學協作作為產業合理化的一環納入政府工作中。1981年日本政府的相關省廳成立了產學官三位一體的以人為中心的流動科研體制。1983年文部省設置研究協作室,重點推進高等教育機構與產業界的合作。進入90年代,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經濟進入轉型期。為振興經濟,1995年日本政府頒布了《科學技術基本法》,提出了“技術創新立國”的戰略,產學官合作辦學模式得到進一步的深化。通過實施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日本完善了政府主導型的產學官合作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政府的責任是制定相關政策、創造合作環境、承擔研發風險、配置研發資源、評價合作成果等;企業通過與大學的密切合作來吸收消化先進技術,提高創新能力;大學則將研發成果向企業轉讓,迅速實現教育成果產業化。
二 產學官辦學模式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體現
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始于戰后經濟恢復時期的20世紀50年代,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60年代有了飛速發展,到經濟穩定增長的70年代中后期基本完成了體系建設,形成了多層次、多專業學科、開放性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在各種類型的高等職業教育院校中,高等專門學校屬于公辦學校,是日本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產物,在日本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學官辦學模式在這類學校中的體現也更加顯著。
1.辦學立足于為地方經濟服務
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與地區、產業界的結合是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相對于普通本科院校來說,日本的高職教育地域性非常強,每個縣(相當于我國的省)都有至少有一所高等專門學校。從課程設置看,每所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都將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和地方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使高職教育始終走在生產和建設的前沿。從合作形式看,主要通過與地方企業共同研究、接受企業的委托研究、獎學金支付、技術支持、委托試驗等方式與企業加強合作,使研究成果能夠得到迅速轉化,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2.政府通過立法和制定各種鼓勵政策強力推進校企合作
日本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不同類型學校的設置原則、培養規定,同時也對不同辦學主體的權益給予法律保障,以確保高等職業教育的自主性和自律性。頒布了一系列與職業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定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職責,從宏觀的角度進行調控,對實行合作的企業提供各種優惠政策。
3.校企通過深層次合作達到共贏
企業界為職業教育募集資金,對一些重要的科研項目提供必要的財力支持,向學生提供實習場所,聘請教授為企業技術顧問,對企業的生產和革新進行指導。學校則根據企業發展的要求,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對口人才,并接受企業界的科研委托項目。另外,高職院校還聘請活躍在行業最前線的現職人員或有實際經驗的老師來授課,這是有別于普通大學的不同之處。企業主動與學校合作的初衷是為了快捷地獲得企業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服務,合作的結果使企業獲益,也使學校受益匪淺,形成了雙贏模式。
4.完善的職業教育評價標準
日本推行職業資格鑒定制度,具體包括理論考試和技能考試兩種,考試時間和鑒定程序由政府做出明確規定,由各地方政府具體實行。全國統一在同一天進行理論考試,考題由厚生勞動省大臣簽署。各地按標準自行開展實踐技能考試,考題由各都、道、府、縣知事簽署。只有通過了技能考試的人,才有資格參加理論考試。由于公共職業資格評價能夠反映出學歷文憑無法反映的職業能力水平,在日本受到求職者和用人單位的普遍重視,也保證了職業技術教育質量得到不斷提高。
5.注重高職教師的職業培訓和教師隊伍建設
日本高職院校教師除了對學歷有要求外,還需要獲得職業教育許可證。而且這種證書不是一勞永逸的,還需通過每年一次的在職考試,必須遵守在職進修制度,以保證知識和技能的更新。同時,日本高職院校在經濟上不斷改善教師的待遇,利用優厚的薪酬待遇吸引高級人才加入到教師隊伍,優越的經濟條件吸引了大量人才從事職業教育工作,促進了職業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 對我國高職院校構建校企合作理事會的啟示
在我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眾多的高職院校都把校企合作作為提升學生技能的重要途徑,紛紛建立校企合作理事會,以期建立起“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校企合作理事會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和完善,日本的產學官合作辦學模式及其成功的經驗,對我國轉型期的校企合作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1.進一步增強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規范和協調功能
從日本產學官合作的發展歷程看,“官”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從我國校企合作的發展情況看,政府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在構建校企理事會過程中應加強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主導、規范和協調功能,政府有責任引導和組織大學與企業進行合作,對國家重點技術領域進行調查評估,協調資金分配,指導研發方向,制定出連續、配套的政策措施,營造一個良好的校企合作環境。
2.完善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深層次發展
我國近年來政府對高職院校的發展高度重視,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教育部也出臺了一系列關于促進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文件,許多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理事會也陸續開展了各項試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日本完善的產學官制度相比,這些法律法規對政府、學校、企業三方的責任和義務不明確,并且缺乏具體的實施措施。特別是校企合作缺乏政府的宏觀保護政策,導致很多合作項目不能充分協調各方利益,難以有效地調動學校和企業合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影響了校企合作的發展前景。
3.完善校企雙向服務機制,強化企業與大學的實質性合作
我國的校企合作還處在探索階段,合作形式松散,效果有待提高。一方面企業對校企合作認識不足,缺乏熱情,校外實習基地更多地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本身由于師資力量不足,科研能力有限等,對企業缺乏吸引力。借鑒日本的經驗,應利用學校的人力資源和先進的實驗實訓設備,與企業共同創立集科研、生產、應用和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于一體的運作實體,利用經濟杠桿把雙方的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完善校企雙向服務機制。
4.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
教師質量的好壞決定著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從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看,還急需國家和高職院校加大力度,制定出高職教師職業能力標準,使高職學校能夠擁有和保持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參照日本的經驗,可采取多種方式來加強對專業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如,校方可安排沒有實踐經驗的年輕教師到企業去學習和積累實踐經驗,以提高自身能力。對于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可參與企業的項目開發,不僅增強企業的研發實力,還可為學校提供更多的研究課題。
〔責任編輯:林勁〕